金山寺:寺裹金山水云间

2018-03-09 17:11 27322人阅读 32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金山寺:寺裹金山水云间

[复制链接]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游金山寺》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GOPR0446.jpg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山寺雄踞于镇江市区西北。原为扬子江中一个岛屿,由于“大江曲流”,至清光绪末年(1903年)与陆地连成一片。金山景点甚多,充满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古人赞为“江南名胜之最”。金山因有金山寺而名闻遐迩。
GOPR0432.jpg

沙发 2018-3-9 17:1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山寺建于东晋明帝时期(公元323-325年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南朝时始称金山寺。清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观光祈祷时亲笔题写“江天禅寺”。金山寺规模宏大,全盛时期有和尚三千多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在佛教禅寺庙中有着卓著的地位,是中国有名的古刹,清代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为中国的四大名寺,金山寺位列是四大名寺之首。
IMG_20180103_102651_HDR.jpg

板凳 2018-3-9 17:1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山寺为禅宗之正宗,镇江的金山寺朝西,朝向西方极乐世界。金山寺庙依山而造,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金山密集地包裹起来,山与寺浑然一体。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构成一组橼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形成了一种金碧辉煌“寺裹山”奇特风格。北京万寿山的佛香阁、承德避暑山庄“天宇咸畅”的金山亭、扬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汲取了金山寺的建筑特色。
IMG_20180103_102946.jpg

地板 2018-3-9 17:1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寺庙的山门一般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门却是朝西的。据“神话”传说,金山寺的大门原是朝南的,因为朝着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使金山门口经常轰轰作响,屡遭火焚,以后就将山门改朝西开。其实这是因为金山原耸立于江心,大江由西向东奔流,游人在寺门眺望,才能充分地体现观赏到“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壮丽景色。这与历史水文地理有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师别具匠心的精美设计艺术。

GOPR0434.jpg
5# 2018-3-9 17:1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山宝塔,位于镇江西郊金山风景区金山寺内。据《金山寺志》记载:宝塔创建于1400余年前的齐、梁时代,塔高30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后来双塔毁于火灾,明代重建一塔,起名“慈寿塔”。
IMG_20180103_114433_HDR.jpg

6# 2018-3-9 17:1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古代佛教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于战火。现在这座塔是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隐儒向北京朝廷呼吁,受命募捐重建的。当时隐儒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募银29600两,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经过5年多艰辛努力重新建成,即现在的慈寿塔。
GOPR0456.jpg

7# 2018-3-9 17:1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入山门是天王殿,这是一座单檐歇山的宫殿式建筑,当中供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两侧是四大天王金山寺内照片金山寺内照片,亦称四大金刚。天王殿后是重檐歇山巍峨壮观的大雄宝殿。大殿正中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3 尊金身佛像,西壁是十八罗汉,左右阁楼上坐着56天尊。3尊大佛的背面塑有海岛。海岛的上下四周,分布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善财童子参拜53位菩萨的塑像。大殿两侧的厢房,是方丈室和接待施主之处。
GOPR0439.jpg

8# 2018-3-9 17:1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大殿后侧登山进入夕照阁,阁内保存着7 块乾隆御碑,由夕照阁上行至观音阁,内有四宝室,陈列着金山的镇山四宝——周鼎、铜鼓、玉带和金山图。金山寺西500 米处有中泠泉,被唐代陆羽评为天下第一,石栏的南壁上刻着清末状元、镇江知府王仁堪写的“天下第一泉”五字。历代文人雅士对中泠泉颇为向往,所留名诗佳作甚多。
GOPR0441.jpg

9# 2018-3-9 17:1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音阁南与妙高台、楞伽台,北与慈寿塔、法海洞椽接栋连,碧映丹辉。由楞伽台循级北登,可至金山的顶峰留云亭,亭内有康熙帝御笔“江天一览”石碑,故此亭亦称江天一览亭。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来到处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览时留下的古迹。
IMG_20180103_105501.jpg

10# 2018-3-9 17:2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熙登高远眺,大江东去,水天相衔,诚雄观也。遂历奋笔手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亭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复建,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康熙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内。这里是领略金山风姿,俯瞰镇江全城美景的最佳观赏点之一。
IMG_20180103_105327.jpg

11# 2018-3-9 17:2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据传,康熙在执笔就书时,“江天一”前三个字一气呵成,而第四个字“览”字笔划多,一时竟想不起来。却又不肯“不耻下问”,只是嘴中念着“江天一览”四字,无从落笔。
    周围大臣侍从一见此情,知道皇上遇一难题,但又不敢直截了当上前提示,虽则一字好提,却怕招来欺君杀头之罪。
IMG_20180103_110715.jpg

12# 2018-3-9 17:2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为难之际,有一大臣计上心来,下跪在皇帝面前说了一声“臣今见驾”。
    康熙一听“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因为“览”的繁体字正是“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皇帝。
    由于康熙愣了许久才勉强写了“览”字,所以这一字显得特别细小。
GOPR0446.jpg

13# 2018-3-9 17:2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云亭西北,有纪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七峰亭,在此亭之北的金鳌山下有一个古仙人洞,这是道教的遗迹。
GOPR0449.jpg

14# 2018-3-9 17:2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由观音阁往北,可登慈寿塔,此塔初建于齐梁,距今已1400余年。金山过去曾有双塔,已废,现存此塔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建。塔身为木结构,七级,有梯可上下,每层均围以走廊和护栏。
GOPR0452.jpg

15# 2018-3-9 17:2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慈寿塔往北至法海洞,这是金山寺开山祖师裴头陀——法海禅师的苦修之处,洞中供有法海塑像。在法海洞北、玉带桥旁有一白龙洞,根据神话传说,洞中塑有白娘娘和小青的石像.沿白龙洞向右上行不远至朝阳洞,此洞又名日照岩。洞顶的悬岩上镌有“日照岩”三字。每当日出之际,这一带石壁迎着朝阳金光四射,水天尽赤,蔚为奇观,是金山观日出的最佳去处。
IMG_20180103_103253.jpg

16# 2018-3-9 17:2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曾多次游历金山,与佛印、宝觉、圆通等法师交往甚密。
    据说,当年苏东坡与佛印长老友情甚合,金山寺内的藏经楼、妙高台、愣枷台,都留下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IMG_20180103_103530_HDR.jpg

17# 2018-3-9 17:2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山寺内原有苏东坡与佛印的铜像,东坡身边一小童捧玉带,佛印旁侧一小沙弥挟衲裙,生动传神,惜毁于大火中。但现在的大殿后最北边有雕刻,在佛印山居前一老僧与两个小和尚欢欢喜喜地送一位官员上路,一个小和尚手拿一条玉带,中间的老僧就是佛印,官员是苏东坡。这场景讲的是一个有名的故事:
IMG_20180103_103910.jpg

18# 2018-3-9 17:2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印和尚与苏东坡相知甚深,相处不拘形迹。苏东坡赴任杭州,经过镇江来看望佛印。佛印正要去为僧众说法,见苏东坡直入方丈室,便开玩笑说:“此间无坐处。”
    苏东坡也随口开玩笑答道:“那就暂借佛印四大()用禅床作座。”苏东坡所说的“四大”是佛家语,指构成世界的四种基本要素:地、水、火、风。
IMG_20180103_104411.jpg

19# 2018-3-9 17:2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印见苏东坡居然班门弄斧,有意难他一难,便与苏东坡打赌:“山僧有一问,学士道得,便传坐;道不得,即输玉带。”苏东坡自恃才气横溢,欣然答应。
    佛印问:“既然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居士向哪里坐?”
IMG_20180103_104423.jpg

20# 2018-3-9 17:2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一时答不出来,只得解下玉带相赠,佛印也以衲裙一幅相报,为此苏东坡写了《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极次韵》以记其事,诗云:
    病骨难堪玉带围,纯银仍落剑锋机。
    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IMG_20180103_104633.jpg
21# 2018-3-9 17:2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度夕阳红,禅寺依旧在,金山寺之所以历久不衰,并非因为其奇特的建筑格局,而是因为它深厚的历史积淀。一千多年来,它默默见证了多少朝代兴亡,迎接过多少文人墨客,又冷眼看尽了多少世事,与所有历史文化古迹一样,金山寺“真正的宝藏”其实就蕴藏在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当中。我们要认真品味它的内涵,努力找寻它的历史印迹,莫让真实的历史永远沉寂、随东去的大江消逝。

IMG_20180103_104714.jpg

22# 2018-3-9 17:2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80103_104732_HDR.jpg
23# 2018-3-9 17:2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80103_113501.jpg
24# 2018-3-9 17:2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80103_113548.jpg
25# 2018-3-9 17:2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80103_113725.jpg
26# 2018-3-9 17:2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80103_113756.jpg
27# 2018-3-9 17:3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80103_113858.jpg
28# 2018-3-9 17:3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80103_115233.jpg
29# 2018-3-9 17:3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80103_115431.jpg
30# 2018-3-9 17:3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9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送完毕,谢谢观赏
31# 2018-3-9 17:31 评论 收起评论
长嘴鸥 发表于 2018-3-9 17: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精彩
楼主辛苦
32# 2018-3-9 17:55 评论 收起评论
长嘴鸥 发表于 2018-3-9 17: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已是32楼
33# 2018-3-9 17:56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