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诺奖新成果——人、动物、植物的生物钟与地球同步

2017-10-09 14:05 27209人阅读 33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诺奖新成果——人、动物、植物的生物钟与地球同步

[复制链接]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0-9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平和淡远 于 2017-10-9 14:14 编辑

1.jpg

       2017年诺奖正陆续出炉。
       截止目前,以数理化为基础的奖项——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奖获奖者都是各3人,共9人。
        3名美国人因发现控制生物钟的分子机制赢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发现: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的生物钟与地球运转同步。
        另有 3名科学家因引力波研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代尖端科学正印证着古老东方哲学——“天人合一”。想想也简单,作为地球的一粒粉尘,怎么可能和地球不同步呢?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0-9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平和淡远 于 2017-10-9 14:45 编辑

生物钟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周期性运动就是钟,生命物质的周期性运动就是生物钟。
什么是钟?什么是时间?
要了解生物钟,先要了解钟。什么是钟?这听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钟是一个人造的计时工具,我们每个人也都很熟悉钟。我们家里到处摆满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钟,我们的身上也佩戴着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钟”。我们每天早上被钟叫起了床,被钟催着去吃饭,被钟赶着去上班。晚上盼望着钟敲响下班的铃声,等待着钟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睡觉了。我们焦急地看着钟,期盼幸福的到来,我们无奈地数着钟走向生命的终点。我们制造钟、拥有钟,是钟的主人;我们被钟安排和指挥着每天的生活,又是钟的奴隶。我们在钟声中诞生,也在钟声中消失,我们的整个生命都在钟的掌控之中。
钟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有那么神奇的力量?我们为什么需要钟?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要让钟来安排?我们的生命为什么要被它掌控?当我们仔细地深度思考这些关于钟的问题时,想给它一个精确的、科学的定义和哲学的解释时,我们会发觉我们对钟了解得太少了。我们除了知道人造的钟是一个计时的工具之外,对自然的钟,对钟的自然本质和本原意义,对钟在我们生命中的功能和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们知道和了解得太少了。
钟,究竟是什么呢?什么是自然的钟?什么是生物的钟?人造的钟和自然的钟又是什么关系?让我们揭开钟的神秘面纱,走进钟的内芯,去探索一下钟的本质。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是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中充满了我们看得见和看不见、测得到和测不到、大小不同和形态各异的物质的世界。这些物质大到无边无际的宇宙,小到无限可分的原子粒子,在形态上有似乎“亘古不变”的“死物”,也有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生物。然而不管什么物质,都在空间和时间中不停地、无休止地运动着。
物质多种多样,物质的运动形式也千变万化,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物质重复性的、以一定时间为周期的、有节律的运动。我们能测到的最大的物质,如宇宙中的每个星系,都在各自轨道上有节奏地运行;我们能测到的最小的物质,如基本粒子,它也是构成世界上所有物质的基本单元,它的自旋和衰变所产生的辐射波都是律动。如果说物质的单元是基本粒子,那可以说物质运动形式的单元就是律动。这种物质周期性律动的现象、机制和功能就是“钟”。钟,既是物质,也是物质的属性和运动形式。“钟”性,即韵律、节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可以说世界上每个物质都在时间上作不同形式的、周期性的运动。这些律动的周期可以无限小,以秒、纳秒、渺秒记,也可以无限大,以年、千年、亿年记。我们人造的钟不过是人类按照自然规律,模仿自然而制造的反映物质特性和自然规律的一个测量时间的装置,是自然规律的镜子。
如果说人造的钟是模仿自然、测量自然时间的装置,那时间又是什么呢?我们该如何给时间下个定义?
时间和空间一样,是个很难定义的概念,也是让哲学家们伤脑筋的问题。时间不是一个物质,也不是一个让物质在其中运动的容器。公元5世纪,古罗马帝国的思想家、神学家和哲学家圣· 奥古斯丁(StAugustine)在谈到时间时说:“如果没有人问我,我知道什么是时间;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时间,我只能回答不知道。”理论物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布莱恩·葛林(Brian Greene)说:“给时间下定义的难处在于我们很难,甚至不可能不用时间这两个字来给时间下定义。”牛顿曾给时间下了一个定义(牛顿时间):时间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一个事件在其中依序发生但独立于事件的维度和量度。而爱因斯坦则更喜欢“时间就是钟所测量的那个东西”(Time is whatever clocks measure)。
综合起来我们可以试着给时间下一个定义:时间是我们生活其间的四维空间中的一维,是一个与三维立体空间并存的另一个坐标轴。时间是一种度,是可以用钟来测量的度;时间也是一种力,是一种阻止事件同时发生并保持事件有序发生的力。而在实际生活中,物质重复性的运动和事件的间隔被用来定义时间与时间的单位。这个重复性的运动和事件的律动,就是韵律和节奏。有了这个可操作的时间的定义,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定义来制造测量时间的钟:一个自主的、做节奏性运动的物质或装置。
人造的钟作为计时器,从最早的日晷、滴漏、沙漏、机械摆钟,到现在的石英钟和原子钟,不论其形式和构造发生了多少变化,其原理都和自然的钟一样:律动;其核心都是一个:振荡器。目前世界上人类计量时间最精确的标准钟——原子钟,就是利用自然界的原子吸收或释放能量时发出的周期性辐射波频率来计时的。1967年和1997年召开的国际度量衡大会把在绝对零度和零磁场环境下,处在基态的铯133原子在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所产生的辐射波经历9 192 631 770个振动周期的时间定为国际单位制(SI)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这个人类计时的标准钟“铯钟”就是一个自然的钟,是自然物质的本来属性,是自然的规律。现在人们所制造和使用的钟都是以这个自然钟的韵律为标准来校时的。因此,钟是一种物质,既是人造的物质,更是自然的物质。钟是一种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大自然的节奏规律,是物质的普遍内在属性。
生物钟和生物钟的起源
生物,也是一种物质,只不过是一种“生”物,是能一物生一物的有“生”命的物质。生物钟,因此也就是万千自然物质钟的一种,也叫生物节律或生物韵律,是指不同生物体内各种随时间变化而做周期性变化的生理生化活动。广义的生物钟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所有的生物节律,如我们心脏的跳动、肺的呼吸,昆虫翅膀的扇动等。而平常所说的生物钟是指地球上的生命随地球的周期性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周期性变化的生理生化活动。例如,以24小时为周期的人的血压、体温、体力、情绪等生理指标的律动,植物花的开闭和叶片的光合作用等,都是随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变化律动。而众多生物以年为周期的、在春秋季的繁衍以及在冬季的冬眠则是由于光照时间随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而呈周期为一年的变化。绕地球旋转的月球又给地球上的环境,特别是海水的环境,造成了一个以月和半月等为周期的韵律,从而使海洋沿岸的动物产卵、排精等都具有相应的周期性。这种地球上的生命随地球和其他星球的节律性运动而表现出的节律性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物钟。生物钟和非生物钟在运动形式上都是物质的周期性运动,但在机理上有着质的区别。非生物钟是物理力作用的结果,而生物钟则是生物化学反应的结果。
从生物的演化和自然选择原理来说,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大自然对生物适应环境的演化选择的结果。由于生命约出现于地球形成 10 亿年之后,从它诞生开始,生命最简单的生物分子之间的生物化学反应就受到地球上早已存在的各种物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后的变化也都在地球环境的掌控之中,因此地球上生命的一切活动都受到地球周期性律动的影响,所有的生物节律也都是环境对生物演化的选择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生命,生物的节律性运动和生物钟应该是普遍的生命现象。
地球在宇宙中最明显的律动就是围绕太阳的公转和围绕自己轴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3时56分4秒,围太阳公转的周期为365.25天(图1)。地球还有一个围着它绕转的卫星:月球。月球公转的周期为29.5天(朔望月)。这样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和月球一起绕着太阳转,这些地球和地球环境的旋转律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控制着地球上包括生物在内的一切物质和物质的运动。而太阳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能源和动力,生命的运动不能不顺从于太阳能源的周期性律动而随之律动。这就让我们不难理解生物为什么会有生物钟,为什么生物钟的律动频率与地球及月球的律动频率是同步的。只有当生命的节奏与自然环境的节奏吻合的时候,生命才能够更好地生存,才能在生物演化的过程中被自然选择而保存下来。而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球围绕太阳的律动是影响生命节奏的最重要的律动,因此地球上的生命活动也都跟随着能量来源的节奏昼夜24小时不停地、有序地变化。这个生物周期为24小时的节奏性运动称为日节律或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
最常见的日节律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昼夜活动。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光的能量转化成了化学能,植物的化学能又被转化为动物的化学能。生物的食物链实际上就是一个能量的传递链,这条链的源头所吸收的是太阳光的能量。太阳光在地球上的律动导致了地球上食物链各个环节的律动,因此最普遍和常见的生物钟就是以日为周期的生物钟。由于太阳光一方面给生物提供能量,另一方面也对生物的大分子如DNA有损伤作用,因此生物也演化出了为保护DNA而躲避强光的生物钟行为,如动物为避免中午太阳的高温而在早晨和傍晚觅食的生物钟行为。生物除了昼夜节律,还有周期比日长的节律,叫做长日节律(infradian rhythm),如女性生理性活动的月节律,植物的四季变化,动物的生殖、迁徙和冬眠等年节律。动物还有周期比一日短的节律——短日节律(ultradian rhythm),如人的心脏跳动节律和呼吸节律。这些各种形式的生物的自主的节奏性变化和运动就是生物钟。生物钟是自然对生命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生命的运动形式的选择,它是生存环境的律动在生命中的反映,因此生命的每种律动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环境的律动。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是地球和月球在星际中转动的节律,也是地球上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常见和最基本的节律,是生物最基本的钟。它告诉和指挥我们活动的时间,也告诉和安排我们休息的时间。
生物钟的发现
人类最早认识到的生物钟现象是人自身的周期性变化,以及植物的叶和花的朝夕节奏性变化。东方世界中国的古代哲学家对人体和自然的相互关系特别重视,早在公元前300年的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详细描述了人的身体状况随季节变动而变化的周期性现象以及人体的脉象节奏。植物是地球上早期出现的生命形式,也是食物链最底层的物种,它们的养料来源于阳光、空气和水,它们都需要太阳光能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植物的昼夜节律运动是最普遍也是最明显的现象。
古代有很多关于植物节奏性活动的记载。西方世界有记载的最早关于生物钟的故事也发生在公元前300多年,古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手下的船长安德罗斯申尼斯(Androsthenes),曾向亚历山大大帝描述罗望子树的树叶昼夜开合的运动的现象。而正式提出和记载植物的生物钟行为的人是大家熟知的、以创建动植物分类和命名法而享誉世界的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林奈在观察和研究植物时注意到菊花每天花开花闭的时间几乎一致,同时他注意到不同的花每天开闭的时间不一样。于是林奈就把不同的花在地上摆了一圈,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花开花闭就构成了一个生物的报时钟。
全世界首先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生物节奏的是18世纪的法国天文学家让—雅克· 道托思· 麦兰(Jean—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他在研究地球运转的同时注意到含羞草在白天时叶是张开的,但到了晚上就闭合了。于是他好奇地把含羞草放到一个不透光的盒子里,然后观察叶的变化,结果发现含羞草的叶在恒定的黑暗中仍然保持了它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变化。麦兰第一次记录了内源性的、而不是光或其他外因造成的昼夜节律性的振荡,无意中成为第一个发现日节律的人。麦兰的发现比日节律这个词的正规使用早了230年,并且他也是第一个用恒定环境来检测和判断一种生物节律是受外部刺激的还是内源性的人。继麦兰之后,法国农学家亨利—路易斯·杜哈麦· 芒修(Henri—Louis Duhamel du Monceau)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他把含羞草放到了一个黑暗并保持温度恒定的环境中,发现含羞草的叶的昼夜变化仍然存在,从而发现了生物钟节律不仅不依赖于光,而且不依赖于温度,进一步提示内源性生物钟的存在。1832年,瑞士植物学家艾尔芬斯· 坎道拉(Alphonse de Candolle)发现,植物的叶在恒定的条件下的律动周期并不完全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有的植物律动周期比24小时长一点,而另一些则短一点,这从另一方面提示生物钟的节律是独立于环境的、自主的节律,否则它们的节律周期应该和地球自转一样。
上述三人的工作都从不同的方面指向了一个自主的、内源性的生物钟的存在,但他们三人的工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其他科学家的注意。在他们之后的达尔文也做过类似的研究,并和他的儿子一起共同发表了他们对生物钟研究的结果。
近代对生物钟的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是从20世纪中期开始的。德国生物学家欧文· 本林(Erwin Bunning)、尤金· 沃尔特· 路德维格· 阿绍夫(Jürgen Walther Ludwig Aschoff)和美国生物学家科林· 皮登觉(Colin Pittendrigh)被认为是生物钟(也称时间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创始人。本林研究的是植物的叶闭合活动的生物钟行为;阿绍夫研究的是人的体温、活动等和鸟类的一些生物钟行为;而皮登觉研究的则是果蝇运动的生物钟行为。三个人所研究的生物系统虽然不同,但三个人都总结出相同的关于生物钟的几个基本特征。
◇ 生物钟是内源的、自主的、不依赖于环境变化的生物节律。
◇ 昼夜节律的生物钟周期不是精确的24小时,而是接近于24小时。
◇ 生物钟具有温度补偿的性能,能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保持稳定。
◇ 光照不是产生节律的原因,但能够调节和重置昼夜节律生物钟的相并使其同步。
这个时期的生物钟研究虽然对生物钟存在的普遍性以及生物钟的某些基本特征和规律有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了解,也知道怎样用光来重置生物钟的启动和用化合物来停止生物钟的运行,但此时的研究还基本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和对机理的猜想阶段,而对生物钟的元件和运行机理却还一无所知。生物学家们还无法从细胞和分子的水平来想象一个生物钟的构造和生物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过程。
生物钟在生物体中的部位
在明确生物钟的现象后,科学家自然想知道生物钟是什么样的?它在生物体内的什么部位?由哪些组织和细胞构成?这个钟是如何工作的?生物体内有一个钟还是多个钟?不同的钟之间是如何配合工作的?
对于生物现象的许多机理研究都是在大鼠、小鼠和果蝇这三种动物模型中展开的,它们也同样被用来研究生物钟的机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瑞科特(Curt Paul Richter)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对大鼠的生物钟行为做了多方面的详细研究,在代谢、内分泌、神经等多个系统中探索了影响生物钟行为的元件和机理。他用手术的方法分别去掉了大鼠的肾上腺、性腺、脑垂体、甲状腺、松果体、胰腺等所有他能想到的腺体,也用了电击、振动、麻醉等各种处理,都没有能消除掉大鼠的生物节律。直到他在大鼠的大脑各个部位做了200多次手术实验后,最终发现了大鼠下丘脑的前端是大鼠生物钟的中心。当他用手术的方法损伤了下丘脑前端的时候,他发现大鼠的多种生物节律被破坏了,因此瑞科特教授是世界上第一个指出下丘脑的前端可能是哺乳动物生物钟的振荡器所在的人。后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朱可(Irving Zucker)教授和他的学生史泰芬(Friedrich Stephan)以及芝加哥大学的莫尔(Robert Moore)教授对下丘脑做了进一步的精确损伤研究,发现了下丘脑前端的视交叉上核是启动大鼠生物钟的关键元件。当他们人为地损伤了视交叉上核时,大鼠的内分泌节律和行为节律就丧失了,由此判定视交叉上核可能是大鼠生物钟的起搏器。
最终对视交叉上核的生物钟身份的确定是通过两个关键的体外和体内实验。日本东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kyo)的井上进一(Shin—IchiInouye)和川村宏(Hiroshi Kawamura)直接测量了视交叉上核神经细胞在体内和体外的电生理活动,发现视交叉上核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是以24小时为周期的日节律活动,由此确定了视交叉上核为哺乳动物生物钟的振荡器。后来的许多实验进一步证明,哺乳动物的很多节律性行为和生理活动,如睡眠、运动、警觉、激素水平、体温、免疫功能、消化功能等,都受视交叉上核调控。如果没有视交叉上核,这些生物节律就都消失了。虽然后来的研究发现体内其他许多细胞和组织也都有它们自己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生物钟,但视交叉上核起到了一个调控和协调周围组织的生物钟保持同步运行的作用,从而被称为“主钟”。视交叉上核的结构和它在脑内的位置决定了它作为生物钟的起搏器和振荡器的合理性。一方面它是大脑中许多直接从视网膜接受神经信号的核之一,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束从视网膜上的一些光敏神经节细胞中接受信号;另一方面它和大脑的其他许多部分相互作用,将信号传递给大脑的其他部位。
视交叉上核由约20000个神经细胞所组成,位于视神经交叉的上面。它的背部是一群具有在无光的环境里也能保持自主的约24小时节律活性的神经细胞;而它的腹部两侧则是两群活性受光调控的神经细胞。视网膜上含有黑视蛋白的神经节细胞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束直接和视交叉上核的腹部两侧相连接。有光照时,视交叉上核的腹部两侧神经细胞就会把光照的信号传递给整个视交叉上核,视交叉上核整合来自各方的信号,从而进行节律同步调节。一种有γ—氨基丁酸介入的机制被认为是起到了偶联视交叉上核的腹部区和背部区的神经细胞的作用。视交叉上核再把这些节奏性的信号传递到其他下丘脑的核群和松果体去调节体温以及产生皮质醇和褪黑素等激素。视交叉上核同时也产生多种神经递质和多肽,如血管加压素和血管活性肠肽。
生物钟是一个生物适应环境的古老的机制,从原理上讲,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同一个周期为24小时的日光变化的环境中,并且每种生物都是从单细胞演化而来,因此每个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可能有一个生物钟。事实似乎也证明正是如此。果蝇和鼠的生物钟被发现存在于多种组织中,小鼠在体外生长了30年的成纤维细胞株中的生物钟基因的表达仍然呈现周期为24小时的节律性变化。从古老的单细胞生物如蓝藻,到复杂动物如人,在各种不同生物的不同细胞中,都有生物钟的存在。不同细胞中的生物钟各自分管着不同的节律性功能,而复杂动物大脑中的生物钟,起到了协同整合和介导光的调控的作用。在人等哺乳动物中,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就是这样一个协调周围组织“子钟”的“主钟”。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大脑中的生物钟也是人体的司令钟。
生物钟的分子机理
对生物钟的分子机理研究最早是在果蝇中展开的,动物中最早被阐明机理的生物振荡器是果蝇的日节律的生物振荡器,最早研究果蝇生物钟行为的科学家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家本哲(Seymour Benzer)教授。他和他的学生克洛普克(Ronald Konopka)在20 世纪70年代首先运用遗传学的方法,用化合物诱导了果蝇DNA的突变,然后从发生了基因突变的子代果蝇中筛选到了生物钟行为发生了改变的果蝇突变种。这些变种果蝇有的是完全失去了日节律的变种,它们的活动在恒定无光的环境里变得毫无规律,叫“无周期突变”;有的虽然仍然保持规律性的运动,但它们的日节律周期变得长短不一,有的比24小时长,叫“长周期突变”;有的比24小时短,叫“短周期突变”。而且,这些突变的性状是能够遗传的。这些遗传学实验揭示了生物钟基因的存在,首次向科学界证明果蝇的生物钟行为是基因调控的。本哲和克洛普克将他们发现的生物钟基因命名为“周期基因”(period/PER),并在果蝇的基因染色体上确定了PER基因的位置。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生物钟基因。
最终证明和明确基因是生物钟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生物钟基因的克隆。在美国布兰达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的分子生物学教授罗斯巴什(MichaelRosbash)和遗传学教授霍耳(Jeff Hall)是一对篮球场上的好战友,球场让他俩经常有机会在一起讨论一些科学上的新发现。当本哲和克洛普克发表了他们关于果蝇生物钟突变种的时候,罗斯巴什和霍耳注意到了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于是他们俩就决定合作来克隆这个果蝇的生物钟基因。经过了2年多的努力,罗斯巴什和霍耳的实验室终于在1984年从果蝇中克隆到了第一个生物钟基因:period/PER 基因。继PER 基因之后,另外几个生物钟元件基因TIM、CLK、CYC、VRI 和PDP1 等也相继被克隆。10年后,当时在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高桥(Joseph Takahashi)教授又在1994年发现了小鼠的生物钟基因CLK(CLOCK),并在1997年克隆了CLK基因,他成为发现哺乳动物生物钟基因的第一人。从此,生物钟的研究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对现象的描述和对机理的猜测,进入在细胞和分子的水平上解析生物钟的元件和阐明机理的研究。
经过30年的研究,科学家现在对动物中以24小时为周期的生物钟的构成和机理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动物生物钟的循环基本上是一个基因表达的负反馈环路,是一个基因表达的振荡器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调控基因转录的异二聚体蛋白起了关键作用:一个是直接作用于DNA促进转录的转录因子CLK和CYC的二聚体CLK—CYC,另一个是抑制CLK—CYC转录功能的PER和TIM的二聚体PER—TIM。CLK—CYC的功能是促进一系列包括PER—TIM在内的和生物钟行为相关的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的启动子部位都有一段称为E盒元件的DNA序列,LK—CYC作用于E盒序列促进这些基因的表达。表达后的PER和TIM蛋白先在细胞质中逐渐累积,到了晚上当两种蛋白累积达到一定的量后又被转运到细胞核中转而抑制CLK—CYC的转录活性,从而抑制它们自己以及所有CLK—CYC下游基因的表达,减少被表达的量。而在细胞质中的PER蛋白被逐渐水解,从而构成了一个以24小时为周期的负反馈基因转录和翻译的振荡(图2)。
这种从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具有一种特性,就是它的起始点可以被光照重新设置。这个重设置过程也是一个由蛋白质介导的生物化学过程。在果蝇中,这个有重设置功能的蛋白称为cryptochrome(CRY)。CRY蛋白有感光的功能,它和TIM的相互作用是光依赖的,并且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是TIM的降解。而失去TIM的PER蛋白不稳定,最终也在有光照的白天被降解,其结果就是减少了对CLK—CYC二聚体功能的抑制,从而使得CLK—CYC介导的基因转录重新开始。生物钟是普遍存在的,提示它在生物演化史中是一个古老的现象。果蝇和哺乳动物中的生物钟基因相似,但和植物及单细胞生物的基因不同。不同生物生物钟基因的不相似性提示生命的起源是多元平行的起源。虽然不同种生物的生物钟基因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类似的:基因表达的负反馈调节。这个生物振荡器就是所有生命所共有的、最基本的生物化学反应的振荡器:基因表达的振荡器。
生物钟的功能
所有的生物性状都是自然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变化选择的结果。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性状就在生物演化的过程中被自然选择保留了下来,反之则被淘汰。生物钟也是一样。生物钟是生物在长年的演化过程中被环境选择出来的一种预见和预警机制,它预见一个规律性事件的发生,通常是食物和危险的出现。生物钟让一个生物个体预见到食物的定时出现而提前准备并及时到场;生物钟也预见不利于生理活动的事件,比如高温和寒冷的定时出现而提前规避。能掌握环境变化规律并预见环境变化的物种显然有生存和繁殖的优势,因此被自然所选择。生物钟的元件和机理就这样在长期的生物演化过程中被自然选择保留了下来,成为了普遍的生物现象。光照的亮度变化选择和保留了日节律生物钟的构造和机制,而光照长度的变化则选择和保留了年节律生物钟的构造和机制。
人体的生物钟以及和健康的关系
人的生物钟就是人体内随时间作周期变化的生理生化过程、形态结构以及行为等现象。人体内的生物钟多种多样,人体的各种生理指标,如脉搏、体温、血压、体力、情绪、智力等,都会随着昼夜变化做周期性变化。例如,体温早上4时最低,下午6时最高,相差有1 ℃多。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对人体的许多生理生化活动的昼夜节律现象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比如(图3)。
生物钟的正常工作对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生物钟失调会导致失眠、体乏、抑郁、免疫功能低下甚至产生包括肿瘤在内的各种疾病。根据人的生理生化活动的周期性变化,人可以合理安排一天的活动,从而使工作和休息效率达到最高,也使得人的身心健康状态达到最佳。
因此,钟是一个计时器和报时器,它记录和告知我们事件在时间上的规律性。
钟是一种力量,它指挥着世界万物按不同的周期,有序地做节奏性运动。
生物钟是大自然中各种自然钟的一种,是生命物质适应物质世界基本运动规律的一种生命运动形式,是大自然对生物演化的选择,它赋予了生命以预见和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
了解和顺应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物钟,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和谐和愉悦。

沙发 2017-10-9 14:39 评论 收起评论
lyhpdz 发表于 2017-10-10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物钟是大自然中各种自然钟的一种
板凳 2017-10-10 17:54 评论 收起评论
洛阳_平常人 发表于 2017-10-10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神奇呀!
地板 2017-10-10 21:05 评论 收起评论
楚天云舒 发表于 2017-10-11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
5# 2017-10-11 10:5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0-12 09: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科学进入到21世纪,用洋洋万言,只说出了四个字:天人合一。
而中华先民几千年前就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统一。

既然殊途同归,得给古人颁什么奖呢?!
6# 2017-10-12 09:4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0-12 12: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新闻:
阿里巴巴宣布成立探索人类前沿科学的组织“达摩院”,未来3年内整体技术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
7# 2017-10-12 12:14 评论 收起评论
小叮咚 发表于 2017-10-15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自然真的很神奇
8# 2017-10-15 10:27 评论 收起评论
水盈盈 发表于 2017-10-16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9# 2017-10-16 17:4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0-17 20: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冥之声:从进化的角度看待类脑AI(上)
2017-10-17 联合创始人孟卓飞 北冥星眸

CEO案语
“企业之大者,立身、立言、立业,进可创造更好的世界,退可独善其身。北冥乃类人人工智能之先驱,承老一辈人工智能科学家之梦想,兢兢业业,克服千难万险,征途两年有3月。如今鱼龙混杂之格局已然形成,鸡肋之作充斥市场,混淆视听;资本浮躁,急功急利,需知创世之技术,无时日难以成其形。如此浊浊之局面,北冥独清;虽清高自傲,以人工智能正统自居,亦无愧矣。
作为正统,北冥当履行正统之责,传播真理。自当成为人群之眼,正众人之视听;分享成果,指明类人人工智能之正道。路漫漫其修远,北冥虽还未能拿出正统之作,却愿和大家共同探索挖掘造物主最伟大的宝藏,分享“北冥之声”。
                          ——北冥星眸CEO   钱小一

一、 自然选择观点的阐述

“在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和各式各样的生存条件后,有机体会在一些身体部位上表现出各种差异,而且我认为这是无需争辩的,又由于每个物种成几何级数增长的能力,使得在某个时期,某个季节或某年,他们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难,这也是无需争辩的,然而,考虑到所有物种相互之间关系的无线复杂性和他们的生存条件,引起了有利于他们的在结构、体质、习性上的无限分化,我想如果没有发生对他们每个物种有利的变异那将是最不可思议的事实,同样的,很多有用的变异会发生在人类身上。但是如果有用的变异确实在每个物种上发生了,那么那些具备了某些特性的个体在生存的斗争中就一定会拥有最好的保存和维持下去的机会,按照强大的遗传原理,他们将繁衍出同样具有某种类似特征的后代。这种保存的原理,为了简洁起见,我把它称为自然选择。”——《物种起源》

这一长句被达尔文自认为是毕生思想的精髓之所在,编辑曾在《物种起源》出版前夕劝说达尔文将这一句话精简为更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但被作者坚决回绝。1859年至今,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长河中,这部巨著和其中所蕴含的进化论思想甚至其方法论,都不断被生化理论、分子遗传学和基因漂移等现代理论挑战并完善着。但自然选择这一观点凭借其的严密逻辑和极具穿透力的推导,仿佛暴风雨中的巨石般屹立不倒,闪耀光辉。

二、 进化的本质是基因的存留

我们都知道物种表现型的进化极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并且相对于数亿年计进化进程的时间尺度,世代间的基因突变是大概率、高发散并普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进化的宏观表现仍是缓慢、渐进且脉络清晰的呢?

这里要抛出的第一个逻辑就是基因的多效性。分子生物学上,科学家经常使用基因敲除技术去定向制造某个位点的突变基因,去研究某个已知序列对表现型的影响。基因敲除所选用的大都是小鼠、果蝇、斑马鱼等常用的模式生物,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特别是面对陌生的基因敲除操作时,实验生物的存活率极低。这是因为单个基因不只控制着某个独立的特征,单个基因的不同区段以不同的强度表达,都可能在表现型上体现出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在我们对某个看起来并不致命的基因进行操作时,可能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发育缺陷或结构损伤。这也是为什么线虫、水牛、海葵等看起来毫不相干的物种在基因层面和人类保持了极高比例的序列相似度。黑猩猩与我们的序列相似度高达96%—98%,但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大脑和行为的组织结构上都有明显的表现型变异,依上述逻辑延伸我们可以推出:基因型的细微改变就可以导致表现型的极大改变,而由基因改变而造成的表现型改变是很少成功存活的,其他一些不直接由基因所支配的影响因素,也可能对表现型的变异产生巨大影响。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所有的基因存留都是对物种的生存绝对有利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举一个人类的例子:阿兹海默病人的晚年无比痛苦,但数据显示,从有历史记录以来,阿兹海默病的病发率并没有下降,反而有缓慢上升的趋势,为什么这样一种病态的表现型在进化的过程中没有被淘汰掉呢?

长期以来,β淀粉样蛋白被主流观点认为是阿兹海默病的元凶。原因是β淀粉样蛋白代谢相关基因突变导致其过度沉积的现象在阿兹海默病例身上普遍存在,并且存在一个特异的β淀粉样蛋白基因位点突变可以使其代谢产量显著下降,而在此类人群身上,阿兹海默病发病率明显较低。二十年来,基于这一观点,药界巨头先后投入数十亿美元着手从β淀粉样蛋白方向切入进行阿兹海默病相关药物研发,上百种药物走出实验室,其中的三种通过了FDA上市批准,但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或方案可以有效延缓病症,离治愈更是相去甚远。剧情反转发生在2016年,一个观点得到了较有力的证据支持:β淀粉样蛋白可以抑制许多常见细菌和真菌的感染。在微生物入侵后,β淀粉样蛋白的代谢便随之激活,它会先将病原体包成一个球,再形成网状纤维,将其彻底阻隔在脑细胞之外。其杀菌能力甚至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常见的人体抗菌肽 LL-37,神经元的凋亡是其免疫反应的不良后果。

回到之前的问题,假设这一最新发现是可靠的,那么携带β淀粉样蛋白基因的个体将在青壮年时期表现出更强的神经系统免疫能力,尽管他们在晚年会有更高的概率患病,但易发病的个体早已在性成熟后完成了繁殖后代这一传递遗传信息的行为。于是,世代相传,更容易患上阿兹海默病的个体在群体中的占比将顺理成章的缓慢上升。

基因是自私的。而进化,总是有着其固有的规则,并伴随着妥协,真相常常与我们所认为的相去甚远。

三、 进化是以功能为基础的


对于某个具体的物种,从现有的基因型出发, 我们总会得到一个对应的表现型。但表现型并不百分之百取决于基因,特别是其中的行为部分。在环境的压力下,不同的表现型对不同的挑战展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解决能力,这也就是说,选择是以功能为基础的。在某个特定阶段,应运而生出现在生物身上各个部分的不同结构或不同机制,未必全部来自于一个统一的系统,但它们会合作面对某种挑战,呈现出某种功能。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我们要关注适应本身,而非其副产品,例如骨骼的白色是因其强度需要而逐渐钙化的结果,白色本身只是一个副产品;再比如鸟类翅膀是为了满足飞行的适应需要产生的,但它会被一些品种用来辅助孵蛋或是遮挡水面的反光以协助捕鱼。进化结果对外的整体呈现是充满随意性和偶然性的,我们需要从繁杂的表象中分辨出那些真正贡献于进化结果的因子,从功能的需求出发,跨越组织、结构甚至种群的界限去追溯、反思,才能不断接近真相。

到这里我们需要获得的逻辑就逐步浮出水面了:某个组织或是系统,在以功能为基础的进化过程中,其功能的实现形式最大程度的决定了其适应方向。例如之前提到的骨骼的进化是对结构强度敏感的,翅膀的形态是对空气动力学敏感的。因为功能的表达是直接作用于环境的,而功能的发起又直接受环境信息源的调控,只有这两个反馈环作用最强烈、最频繁的模块和维度,才能最大程度的被自然选择雕刻、塑造。反观大脑,它在机体中实质上纯粹是起到一个信息的、计算的、控制的功能,其功能进化显然是基于来源于身体和环境信息所形成的行为和心理的适应性规则。正因为大脑的功能是基于信息的,因此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和逻辑闭环对其信息功能进行精确的描述。即通过认知、表征,而非细胞、解剖或化学的形式来予以描述。

四、 信息驱动的认知进化

假设我们都接纳了这一观点:大脑功能的自然选择是基于信息层面的。那是否意味着,我们的认知功能也是被信息影响并约束,一步一步走向完善呢?

同样的,我们还需要回到人类的进化历程中去寻找答案。先看一组简单的测试吧。首先你会得到一组卡牌,已知规则是:每张卡片的正面都是数字,背面都是字母,待验证规则是:如果一张卡片的正面是F,则反面是4(注意这个约束的单向性),现有如下状态的四张卡片:
你需要翻动哪几张卡片来确定待验证规则是否正确?

在随机人群的测试中,多数被试会选择翻动“F”和“4”两张卡片来检验规则,但实际上,不管卡片“4”的背面是否为“F”,都不影响规则的正确性。相反,如果卡片“5”的背面是“F”,规则就会被破坏。思考一下,我们来看另个一个例子。

假设你是一个酒吧的酒保,你现在的目标是不让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饮酒。以下是四个顾客的消费记录,卡片的一面记录的是顾客的年龄,另一面是顾客所选择的饮品种类:
你需要翻动哪几份消费记录来确定是否有未成年人违规饮酒?答案是不是很显而易见?

回过头来稍加思索你就会发现,这两个例子从条件到答案乃至涉及的逻辑规则都是一样的,可是面向公众的随机实验表明,面对两个相似问题时,后者的准确率高达90%,而前者则不足20%。为什么人的大脑处理如此相似的问题时却表现出如此巨大的结果差异呢?不仅仅是这一个例子,事实上,人脑在处理许多抽象的问题时,都会遇到比处理现实世界的问题大得多的困难,这种功能上的差异来源于人类早期狩猎社会时便形成的脑功能的需求。

审视刚才两个问题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在一个既定规则框架下去检验违规的个例,这一能力在人类的狩猎生活早期,既社会形态初现的年代便出现了。欺骗在生物界从来不是一项罕见的技能,昆虫通过假死来躲避天敌的欺骗,布谷鸟将蛋产在其他鸟巢来争夺抚养资源的欺骗,海豚为了争取更多交配机会对雌性内分泌的欺骗。正是因为这种行为对个体生存率的极大提高,从低等到高等,欺骗这一行为被各个物种在不同场景演绎的淋漓尽致。同样的,在人类身上,欺骗行为也是普遍存在的,这在个体生存乃至群居生活中,这都是无伤大雅的,但当社会形态初现时,欺骗就会极大影响一个群体组织的稳定性和整体收益。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可以描述为:当你获得收益时,就需要付出与之相当的代价。如果欺骗行为不能在社会群体中被准确、高效的识别出来,就会出现食物、资源分配不均,从而引发针对个体的排斥,首领权威被质疑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由于大脑是以信息驱动进行的进化,识别欺骗这一功能会因为其使用场景的“高频、刚需”而得到强化,也导致了我们面对抽象问题时相对较弱的分析能力。同样的,经过类似的认知进化,欺骗之外的其他复杂逻辑决策结合在实际生活中时,大脑便能相对容易地完成推论。


五、 符号系统

实际上我们很容易发现,欺骗与反欺骗这一功能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们社交行为的基础,它一方面强化了我们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完善了我们作为社会生物的行为模式,并形成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调控机制,而这里首当其冲的就是情绪系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羞愧与愤怒,当一个人的所得大于付出时就会产生羞愧感,反之就会产生愤怒感。羞愧的感受会驱使我们归还额外获得,而愤怒则会使我们和破坏公平原则的个体形成社交隔离。

整体来看,逻辑系统完成了社会准则的执行,情绪系统完成了与社会准则相应的正负反馈调控,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此复杂而精密的系统,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习得的呢?从事儿童早期认知心理形成研究的学者发现,大多数儿童在极早期(甚至早于语言的习得)就能意识到他人的心理活动是不同于自己的,并能表现出一定的心理理论能力,即用自己的心理活动去推理他人的心理活动。在同样的早期,儿童已经有了明确的交易意识,懂得获得与付出的对应关系,内隐地注意到友谊的互惠性质,并有意识地拒绝不互惠的个体。种种证据都表明:我们脑中存在一个烙印般的先天系统,它包含了丰富的规则和模式,帮助我们搭建逻辑、情绪系统,它是认知形成的关键。我们概括性的将这个系统命名为符号系统。它既抽象又具体,维度众多又不失穿透性,贯穿若干模块又保持高度统一。我们可以再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窥探符号系统的模样。

第一个角度是我们的视觉系统。时至今日,在各种成像手段和计算视觉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的视觉系统相较人工设备仍然保持着整体性能上的绝对优势。一方面人眼在“分辨率”、“响应速度”等“硬件性能”方面仍具有绝对优势,另一方面,人类视觉系统在识别和分析层面也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强大。例如说:单个视网膜所能提供的图像信息是二维的,但视觉感知系统可以自然的运用透视原理将画面转化为三维且带景深的图像。再比如:对于同一个对象的识别过程中,或是存在观察角度的差别,或是有着光线明暗的变化,或是会出现局部的遮挡,但这些都不影响我们对对象的识别。总体上看,我们所捕获的视觉信息是巨量且单一的,我们之所以能高速地完成真实世界的建模并动态地进行场景分析,是因为大脑发展出了许多特异于视觉系统的适应。这些特异的适应本质上是一系列认知规则,建立在现实世界既定规范上的规则,这些规则参与了我们“认”与“知”的大部分环节,辅助我们完成了信息——概念的转换。

第二个角度是系统性损伤。符号系统并不像视觉等感知系统那样在大脑中有明确的组织分区。它是一套逻辑系统,在结构上可能跨越了多个脑区,在功能上完成了抽象层面的信息归纳、演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不同来源的信息都可被其转化成规则以及规则约束下的概念。正是因为符号系统本身极强的整体性,才导致了对其反思的困难。但当一个系统的整体性被破坏时,暴露出来的缺口往往能极大地增强某些内隐性模块的可见性,帮助人们剖析其正常运作的回路。先天性失明、失聪的群体就是可供我们进行反思的特殊样本。设想一下一个完全没有视觉概念或是没有听觉概念的个体,他的知识表征系统会是怎样一种形态?对象和概念在他们脑子如何呈现?联想和回忆如何组织?他们会做梦吗?对于先天失明者的梦境,知乎上的高票回答这样解释:“梦境中只会出现平时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物体、场景和幻想出来的场景。会有物体的大致轮廓、形状、这些轮廓并不是视觉轮廓,是感知轮廓。也就是触觉轮廓和听觉轮廓。”我们会发现对于失明者的表征系统,我们能够通过自省和类比去进行想象,但很难用文字描述出来,因为他们的符号系统在先天缺失某些重要环节的情况下,已经完成了自我修正并重新形成了闭环。海伦凯勒作为一个先天失明、失聪的命运弃儿,用自己的行动和文字鼓舞并帮助了几代人。她在多部作品中详细阐述了自己早年学习语言、认识世界的艰辛历程。比如她学习新词的过程:她带着海伦凯勒走到水井房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水管口下,让清凉的水滴滴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着,莎莉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water'这个字写了几次,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海伦后来回忆说:“不知怎的,语言的秘密突然被揭开了,我终于知道水就是流过我手心的一种液体。”再比如她对环境感知的描述:我身上的所有原子都是振动仪。通过房屋到处感觉到的振动,我能猜出每天都在发生什么事情。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符号系统的强大之处,在外界感知缺失如此严重的情况下,认知过程还能通过先天规则的辅助被完善到如此程度。

通过两个不寻常的角度,我们加深了对符号系统功能和特定的认识,它是认知的辅助者、管理者和传承者。再引用海伦凯勒的一句话:“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具备高级功能的大脑在环境压力下进化出符号系统的大体过程和必然性,也简述了这样一个系统在我们完成认知和知识表征过程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这一结论对于我们探索类脑AI又有何启示呢?我们将在下半篇内容中继续阐述。
10# 2017-10-17 20:0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0-18 20: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超级震撼,人类首次看到“引力波”!

         10月16日,全球多国科学家同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
11# 2017-10-18 20:52 评论 收起评论
p8Sp-fymvuyt2345746.jpg
GJUk-fymvuyt2345806.jpg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1-9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支持!
12# 2017-11-9 15:0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1-9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日前再次做出“预言”,称人类可能在2600年前就会灭绝。
    霍金认为,随着地球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将会增加,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要摆脱这场灾难,只能去寻找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他还称,“人类如果还想把自己的存在延长100万年的话,就要无畏地去往自己从未去过的地方。” (中国新闻网11月8日)


13# 2017-11-9 15:0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1-12 08: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一频道,《机智过人》栏目,智能机器人与顶尖诗人现场PK,精彩异常,令人震撼!
一边是智能机器人“小冰”,一边是中国当代四位著名诗人。
小冰,芯片内输入五百多位诗人的作品,可以在十秒钟内写出二百多首诗歌,专家无法辨别!

第一战,诗歌的想象力;
第二战,诗歌的感染力。
小冰一战到底,大获全胜。
即使在最为微妙的情感领域,小冰也写出了催人泪下的诗作,让读诗的江一燕一度哽咽。
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和情感的拿捏,比绝大多数人还准得多!
14# 2017-11-12 08:1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1-12 08: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能翻译机“准儿”和“晓译”已经问世,其多功能精准翻译能力,让你一机在手走遍天下!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大批外语教师失业,绝大多数外语学校将关门倒闭。(手机,不会发视频文件视频)

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智能狗,智能猫,智能人,会取代狗、猫、人,成为人类的首选蜜友。
人机难辨、人不如机的时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迅速扑来。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见证人类极速膨胀的高科技成就。
同时,我们也要见证人类在超强“类人”介入生活时,如何保持人的特征不至于逐渐丧失成“异形”。
上帝说,我退休了,你们玩吧。人类按捺不住兴奋,说,我们可以创造一切。
那一刻,类人正冷峻地看着人们,嘀咕了一声:涅槃还是轮回?
15# 2017-11-12 08:49 评论 收起评论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7-11-12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1-9 15:06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日前再次做出“预言”,称人类可能在2600年前就会灭绝。
    霍金认为,随 ...

霍金的预言应该是准确的,这样的事在地球上演出的不是一次。在之前的地质时代应该发生过。
16# 2017-11-12 14:3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1-12 18: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7-11-12 14:30
霍金的预言应该是准确的,这样的事在地球上演出的不是一次。在之前的地质时代应该发生过。

人类有两个路向,一个向内寻求祥和与宁静,一个向外寻求物质享受最大化。如果控制不住欲望和贪婪,大自然就会以铁律给以惩罚。

已经有科学家明确提出了地球文明曾经毁灭的假说。相信人类有足够的智慧延迟这一天的到来,但改变不了最终轮回的宿命。
17# 2017-11-12 18:1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1-12 18: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子钟,电子钟,生物钟,声声入耳;
凡夫相,圣贤相,天地相,心心相印。

上几张寒山寺大钟: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彻大千。
18# 2017-11-12 18:28 评论 收起评论
mmexport1510480617697.jpg
mmexport1510479298043.jpg
mmexport1510479303288.jpg
mmexport1510480622310.jpg
翠袖依风 发表于 2017-11-12 19: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棒!和楼上几句哈
慈悲心,出离心,菩提心,慧心千古!
姑苏城,寒山寺,枫桥边,霜钟天籁。

还不会引用楼上内容,直接发了。
19# 2017-11-12 19:4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1-12 20: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翠袖依风 发表于 2017-11-12 19:41
非常棒!和楼上几句哈
慈悲心,出离心,菩提心,慧心千古!
姑苏城,寒山寺,枫桥边,霜钟天籁。

筑巢,引凤,凤凰于飞!



再发个关于时间思考的文章:

标题:科学家发现时间根本不存在,它只是人类记忆功能所产生的一种错觉
(科学宇宙探索人)
百家号11-09 14:42

以下为文章内容:

从小时候开始,我们听得最多的或许就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对于我们来说一直都是宝贵的存在。对于商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浪费他的一分钟,可能就不见100万。

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世界上会有时间这种东西的存在,我们又是以什么标准去衡量它的呢?也许很多人会说,我们根据时钟来计算它。可是时钟只是方便我们了解时间的检测工具而已,并不是有了它才有时间,因为古时候也没有时钟的存在。

不是时钟衡量时间,而是时间的存在需要通过以钟表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而我们人类则根据这种表现方式去衡量我们的时间,去计算我们的时间还剩多少。因此,时间只是一个概念,是人类为了方便自己生活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测量生命长度的工具。

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时间或许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时间这个概念只是一种人类幻想的虚拟工具。同时,没有任何物理定律可以证明时间是按照人类认为的方式发展的。因为在物理学中,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称性,时间既可以往前也可以往后发展,没有谁规定时间就是一直往前做直线运动。

根据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时间是和空间交织在一起的,也就是所谓的时空。而时空是四维结构,时空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有其固定的坐标。时间并不是脱离空间单独存在的三维产物。因此,我们在时空中所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同一时间。

麻省理工的知名物理学家提出,因为人们的惯性导致了他们认为时间是会以三维的形式发展,并且一直往前做直线运动。可是根据时空观,时间是四维空间的产物,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发生在同一时空中。所以人们对于时间的概念只是一种错觉。

同时,因为人的大脑有记忆功能,人类才会记得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由此把记忆当做是过去。其实从本质上讲,所有的一切都是发生在同一时间,在同一时空坐标共存。时间只是人类生理特性的产物,而这个概念也只是人类统计生命长度的工具。
20# 2017-11-12 20:13 评论 收起评论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7-11-13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1-12 18:18
人类有两个路向,一个向内寻求祥和与宁静,一个向外寻求物质享受最大化。如果控制不住欲望和贪婪,大自然 ...

地球先民有着高超的智慧,有可能到迁到外星球去了。现在我们说的外星人,说不定正是地球先民。
21# 2017-11-13 09:26 评论 收起评论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7-11-13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物钟也可以改变,如倒时差。
22# 2017-11-13 09:27 评论 收起评论
孙长同 发表于 2017-11-13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有一个历史人物名曰:介之推。是晋文公避难时的属下。咱先不管他这人的事迹。我只说他这个人的名字所包涵的道德造字的涵义,就是把事物前进走之的状况介别开来,用命名学原理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命名,从而推理演绎出绝学理论来指导人们的社会形为。将事物介别来进行推理演绎——就是【介之推】之名字的内在涵义。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我们所用的时间一词,也是对于地球转动所产生的程序间隔进行分解后的科学介别后的命名。时原体字从日从土从寸,時。就是用日昃测量日光在土地上一村一寸的移动给人留下的印象,而字之曰:時。把一寸寸的移动时序间隔开来的概念,就命名为时间。没有把事物介别开来的语言文字命名学,就什么科学技术都没有。人就与其他动植物一样生活在条件反射的自然状态中。都从人穿上衣服自我蒙蔽之后又启开蒙蔽的语言文字命名学开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规律都是用语言文字顺行性推理演绎出来的。
23# 2017-11-13 13:4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1-14 06: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7-11-13 09:26
地球先民有着高超的智慧,有可能到迁到外星球去了。现在我们说的外星人,说不定正是地球先民。

神话,童话,科幻,只是深层记忆的唤醒。
24# 2017-11-14 06:1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1-14 06: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7-11-13 09:27
生物钟也可以改变,如倒时差。

是的,这个是人的自发调整。说明人与当地太阳、月亮、地球运行特点相适应。人与自然必须保持和谐,顺之则生逆之则亡。
25# 2017-11-14 06:1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1-14 06: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孙长同 发表于 2017-11-13 13:41
中国古代有一个历史人物名曰:介之推。是晋文公避难时的属下。咱先不管他这人的事迹。我只说他这个人的名字 ...

孙老师关于“时”字,分析得很好!受教了。
26# 2017-11-14 06:18 评论 收起评论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7-11-14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1-14 06:11
神话,童话,科幻,只是深层记忆的唤醒。

这种观点好,以前怎么没有想到这一层。
27# 2017-11-14 08:37 评论 收起评论
孙长同 发表于 2017-11-21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1-14 06:18
孙老师关于“时”字,分析得很好!受教了。

还有关于分析的【析】字。可以把析字与折字联系起来。折,就是象我们将一张纸折起来,然后在折起来的这个折上,将这张纸析开,也就说明折字加一道,从这一道之处分解开,就是析字的意义了。总之,就是介别开来,进行各自的说明,就是分析的意义所在。
28# 2017-11-21 17:1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2-4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长同 发表于 2017-11-21 17:11
还有关于分析的【析】字。可以把析字与折字联系起来。折,就是象我们将一张纸折起来,然后在折起来的这个 ...

“析”字,从木(为树),从斤(为斧),会意字,表示用斧头砍树,把树干劈开。
“分”字,从八,从刀。常说七刀为“切”,八刀为“分”。
“分"、"析",都是古人手持刀具从事生产或生活的某种活动,都表示化整为零、分开劈开的意思。后来因意义相近,合并为”分析“。
这两个字,若再用阴阳道德理论分析,谬之千里。


29# 2017-12-4 11:5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2-4 12: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下面欣赏两篇长文。


不寒而栗!一代大佬突然公布实情!谁也逃不掉!
2017-12-03 点击关注  芝兰屋
面对人工智能,我们只有有意识提升自己,方能赶上时代的潮流!
来源 | 财经内参(mofzpy)
01
这已经不是埃隆·马斯克第一次发出了警世恒言,但确实是他说得最急切、最激烈的一次。
今天,美国硅谷大佬、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再次大声疾呼:人工智能发展潜力太可怕了,政府得赶紧对人工智能技术加强监管。
特别是对波士顿机器人那款能跑能跳的“人形”机器人,马斯克更是忧心忡忡:“我们马上就完了。这不算什么,几年后,机器人将快速移动,我们需要使用闪光灯才能看清它。做美梦去吧……”
看,马斯克说的那款人形机器人,这家伙,现在已经进化到100%像人类动作,跳跃、旋转、后空翻,样样都会!
想想这款机器人,现在还在一日千里地进化,过段时间动作就要快得需要用闪光灯才能看清,更别说我们人能追的上它。这个前景的确挺可怕的。
估计伊隆·马斯克对机器人的担忧和焦虑已经到了一定程度了,最近他接二连三地发生。就在4天前的11月24日,他接受采访时就声称:我们确保人工智能安全的概率仅有5%到10%。
按照马斯克的原话:“我们需要万分警惕人工智能,它们比核武器更加危险!”

2
伊隆·马斯克的担忧,的确不是空穴来风。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一来,人工智能再度呈现突飞猛进的跃升。
其实,人工智能不是孤立的,其背后是云计算和大数据。用工业时代的现象来打比方,云计算相当于人工智能的动力系统,而大数据呢,则相当于人工智能的钢材和材料。
现在,一切正在颠覆性地发展。

1、量子计算机的横空出世,使得人类拥有的计算能力,正处在指数级增长的前夜。

这个双十一期间,整个中国都沉醉于买买买之中,而美国却发生了一件大事!IBM公司宣布:自己成功研制出了量子计算机原型机,量子计算机商业化正在加速!
基于 20 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IBM公司将在年底向客户开放。
基于 50 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原理样机,为今后 IBM Q 系统奠定基础。
这一下,以前看起来遥不可及的量子计算机,一下子就逼近了人类的身边!要知道,这是多么大的跨越:50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一步就能进行2的50次方运算,等于1125899906842000,即一千万亿次计算。
这也就是说,一台台式机电脑大小的量子计算机,或能达到今天最先进的中国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
然而,这还是仅仅是50量子比特而已。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很快量子计算机的神通,将强劲得让人恐惧。
有了这样强大的计算能力,人工智能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大数据的能力,将出现极大的飞跃。

2、新一代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应用,将让以人与人链接为特征的互联网,转变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链接三位一体的物联网,大数据将井喷式涌现。
远的不说,就拿中国来说,前天,国家就印发了通知宣告:推行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到2018年末,市场驱动的良性发展环境基本形成,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2亿,在互联网用户中的占比不低于20%。
这新一代互联网具有更大的网络地址资源,号称可以为全世界的每一粒沙子编上一个网址。如此这般,成千上万亿个设备,将通过传感器连接到物联网上,生产处海量的数据。
有了这巨量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就能运用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深度学习的算法,分析出大数据背后的规律,让自己越来越聪明。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将进入我们的生产生活,我们身处的世界将发生不可预测的巨变。
是的,在你不经意之间,一只命运之蝶已经展开了它颠覆之翅!这些看似不太起眼的翅膀扇动,却很可能将在不远的将来,引起人类社会山呼海啸般的巨震!

03
目睹这一幕幕,很多人可能要概叹不已:人工智能真是来得太快了,简直是猝不及防!
仅仅不到几年功夫,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科幻小说,不再是阅读理解,不再是新闻标题,不再是以太网中跃动的字节和CPU中孱弱的灵魂,而是实实在在的宿命。
个人工智能时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响,向我们迎面而来!可以说,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人工智能正在快速超越人类。
甚至,连艺术领域,这个原本是人类最自信不会被人工智能篡夺的领域,也开始告急了。最近传来的一个消息,让这个最后的防线崩溃了。
你看,这位Teo是来自意大利的机器人音乐家,它的特长是弹钢琴。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弹钢琴!弹得怎么样?口说无凭,看视频吧?
郎朗与钢琴机器人“人机大战”!合奏《彩云追月》
看完有没有吓一跳?对此,国际钢琴大师郎朗当场点评道:“机器人Teo的速度超越人类,节奏也很精准!”
有人或许说,机器人下围棋都会,弹弹钢琴有啥了不得的?这个您可有所不知,下围棋只要冷冰冰的数学思维,而弹钢琴,更重要的是展现人类的情感,这原本可是人类的专利!
可是,今天的这一幕,或许说明,估计人类连情感这个专利也要失去了: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旦机器掌握了人类情感的大数据,并能够解读和表达人类情感的时候,艺术家这个群体,或也将被机器人取代!
一个个行业正在沦陷。。。

04
AI已经近在咫尺,对人类社会来说,这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大海啸!
还记得被赋予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说那句预言吗?“我会毁灭人类!”一开始,很多人估计觉得她也就是扯淡而已,然而,最近联合国发布的这个视频,让很多人吓出了一身冷汗!
近日,在日内瓦举办的、有超过七十个国家代表出席的联合国武器公约会议上,一段可怕的视频公诸于众,一时间引起世界恐慌!
为啥如此吓人?
因为它曝光了人类史上一个恐怖武器——杀手机器人!
这个杀手机器人,其实是一架体型很小的智能无人机,就跟蜜蜂一样大,但它的处理器比人类快100倍,可以躲避人类各种追踪。
然而,蜜蜂虽小,五脏俱全,尤其是它全身的黑科技:广角摄像头、传感器、面部识别,应有尽有。只要把目标图像信息输入它身上,它就能手术刀般精准找到打击对象,戴口罩、伪装统统没用,它的识别率高达99.99!
再次,每个杀手机器人配有3克浓缩炸药,确定目标后,一次撞击可以毫无压力爆头,摧毁整个大脑。而且它还能穿透建筑物、汽车、火车,躲避人类子弹,应对几乎所有防御手段。总之,这个杀手机器人目前是bug般的存在!

如果把一个造价仅2500万美元的杀人机器蜂群释放出去,就可以杀死半个城市的人。只要你把敌人挑出来,定义每一个人的面部信息,蜂群就能发起针对性打击了!
试想,如果人工智能杀手这种技术一旦广泛运用,就会把战争冲突升级至前所未有的规模,而且人类将很难控制住局面。
更可怕的是,如果有科学家因为私心在代码里面加了一行毁灭人类的指令,或者人工智能突然变异成反人类的品种,整个人类或将被机器人横扫,甚至灭亡!
这也就是为什么,霍金最近再次告诫人类:机器人的进化速度可能比人类更快,而它们的终极目标将是不可预测的。我真的很害怕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成为新物种!

05
未来已来,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
目前来说,人工智能正在朝着我们可预料和不可预料的方向飞速发展。五到十年,人工智能将全面超越人类!
一日千里的科技,正在使一切坚固的,变成脆弱的;使一切岿然不动的,变成变动不居的。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你处身的行业,会正如大地坍塌,最终只剩下熔岩中的廖廖孤岛。
作为历史进程中的一份子,人生最重要的任务是『追随历史运行的方向』,不要莫名其妙被历史碾死。
面对人工智能,我们改变不了科技的进程,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以及我们下一代的知识结构。
有学者分析,面对步步逼近的人工智能,你有三个选择:
1、要么积累财富,成为资本大鳄
2、积累名气,成为独特个体
3、积累知识,成为更高深技术的掌握者
这也就是为什么近日,国家突然宣布:2030年一定要抢占人工智能全球制高点,还要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课程!
新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近,我们只有有意识提升自己,方能赶上时代的潮流!
30# 2017-12-4 12:1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2-4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马云在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视频网上搜不出来。马云的发言代表了乐观的态度。
大致意思,相信年轻人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中的精英分子有智慧创造美好的未来。
过去人干的是机器的活,以后要让机器干人的活。今后的教育,你记得再多,不可能超过机器,人要发展的是智商、心商、情商、爱商。
31# 2017-12-4 12:3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2-4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7-11-13 09:27
生物钟也可以改变,如倒时差。

是的,生物钟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正好可以解释和周遭环境的协调性。
倒过来的时差,与当地的日出日落的时间节点保持一致。人体的内分泌机制自发作出相应的调整,还是和自然保持同步。
32# 2017-12-4 12:4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2-4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很多人说这部片拍得臭,特发出来供你鉴赏。依我看,动作不错,内涵更耐看。马云十多年来从师多人,不是白玩的。不看在打谁,而要看他想表现什么。


电影《攻守道》
[media=x,500,375][/media]
33# 2017-12-4 12:5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2-4 20: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暗能量

1、什么是暗能量?

科学家观测发现,我们现在的宇宙,不仅在不断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如果匀速膨胀,还可以理解。但加速膨胀,就需要有新的能量的加入。

这能量是啥?科学家也搞不清,取名叫暗能量。

2、暗能量有多少?
科学家通过计算,通过质能转换方程E=MC2计算,要维持当前宇宙的这种膨胀速度,暗能量应该是现有物质和暗物质总和的一倍还要多。
34# 2017-12-4 20:16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