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传统——黄老教育思想是一种全民道德教育模式

2018-12-26 00:06 8637人阅读 0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回归传统——黄老教育思想是一种全民道德教育模式

[复制链接]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18-12-26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老教育思想是一种全民道德教育模式

                                            转载自道德根文化园地
   
    古语曰:身后有余还伸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曾经拥有难放下,不曾经历岂干休。
    这四句是说人类的后天智识、阴我心智的贵“知”性,也是老子所揭示的内容之一。识神对一切有相事物的态度,人心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妄想与执着最难以放弃,只有在危险来临,面对绝境不能再向前挺进欲望的索求时,才会因为危险而想起暂时停止追求而转变欲望追求的方向。人们对于既往经历中曾经获得的东西和情感,存在两种可能性,即要么视为私有财产难以放下,要么拥有但是并不珍惜但也不会轻易舍弃。人类固有的私欲贪念、妄想执着,总是对于已经获得的名与利或心灵的拥有难以真正放下,居私而拥有的烙印无法真正清除;人们对不曾经历的事物和情感总是充满着执着的追求心、拥有心、获得心。当生命旅途中的时机和机缘成熟时,如果仍然还是人生观而不是道生观真正确立时,就必然会出现主动放弃清静,投身于躁动中去创造某种拥有与获得的可能性。所谓不到黄河不死心,就是对人心执着追求事物获得的一种描述。

    道家在汉代以后,黄老的教育学说,由于儒学的独尊,全民的修身教育模式开始被儒学所取代,演变成为修真模式。后来则演变为宫观教育方式。在宫观教育模式下,常有一个修真者在观内(或者山中、或者闭门清修)教育的基本功完成以后,当修真者有所成就时,老师常会令其下山,重新去深入社会,去经历七情六欲、人间万象的历练过程。让他们去经历七情六欲的生发,去拥有心智中的所求,在实践中学会正确的取和舍,拥有和放下;陶冶心智性情,淡化私心和贪欲、妄想与执着,训练能否真正放下和割舍;令其遍历其中的苦乐而淡熄心中的追求心态,能够真正保持修真者心灵的清静;并且同时积行累功弘扬道德文化和举善行于世间进行教化。是一种一举多得的教育方式,现代教育的实习期中的某些特征,有点儿类似这种经验的部分吸收保留。

    当然,在那种时候,由于志心与愿力以及悟性的各不相同,有的人从此不再回山了,因为被红尘的浊浪所席卷而沉沦;有的人甚至带着金钱或者美女回山,请求老师允许“兼收并蓄”,两不放下。少数的人则是一心一意在社会中历炼七情六欲的生起与自醒而放下,并且遍积善行于世,最后带着真正八风吹不动的心境,心身清静地归山,回到老师身边,或者自择地,而进入新的层级之中。红尘历炼,在独尊儒术的历史时代即是如此进行道德文化教育,并且因此产生上面两句经验之言。

    现代社会中的教育模式,既不是纯粹的儒学文化专制教育的模式,也并非全民道德文化教育的模式。而是一种西方文化教育与儒学专制文化教育相揉合的模式,而且在其中注入了过多的官商结合型的资本利益的强力粘合剂。因此教育改革必然会失败。

    现代社会教育痼疾,只有黄老学说的教育思想可以医治。黄老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古代社会在周朝之前即已经形成和存在的全民道德教育模式。全民修之身、修之家、修之社会,由庶人教育成贤人,由贤人教育成圣人,从圣人中培养至人,最终诞生真人。这是黄老教育学说的根本特点。这种教育模式,与汉代在废黜百家以后形成的独尊儒术教育模式是根本不同的方式。老子所提出的“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修之,其德乃;修之邦,其德乃;修之天下,其德乃博。”的大道行世教育方案,是整个人类走出智能文明和纯粹智力教育模式误区的唯一正确之路。人道法于自然,才是人类一切发展的正确归宿。

    从黄老全民道德根文化修身教育的模式中而言,对这两句的体悟的经验之谈,也就是一种不应当脱离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分层次阶段,及时而全部地都在身国、家庭、社会、工作、学习、生活中去体悟和完成这种体悟和解脱的过程。

    修身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内成则外就的过程。内未成则必然会摇摆不定。身国中七情六欲五志的根源未德化之前,未在实践中验证其转化之前,五志的超阈值生成,自毁内境的可能性就必然还会存在。德道修身与七情六欲五志内生是一个逐步磨练转化的过程,任何人为性的割裂实践,是不可能达成真正的清静而进一步的悟道和体道。这是一种客观人生观向道生观转换的规律性。故黄老修身教育中的炼己修心,也就是许多人的一个必然的实践过程。

    修真和修身的不同性,只是方式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模式而已。我们不应当执着地在现代仍然还是顽固地去迎合独尊儒术历史时期形成的道德文化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既不能摆脱封建时代儒学教育模式的束缚,同时也难以突破现代教育的误区,不能真正去复兴最优秀的黄老道德教育思想,既解放自己,也利益于社会。这些相关联的道理,是我们应当共同思考和觉悟的重要课题。(熊春锦)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