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经典诵读密意

2018-10-13 21:37 7806人阅读 0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可道——经典诵读密意

[复制链接]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18-10-13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可道——经典诵读密意

孔子《论语》有言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道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道恍惚、如来、自然、实相,圆满清净,平等和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宇宙人生真理的如实反映,亦是统领天地人三界的客观规律。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精神思维世界皆在其研究视域,而又万不及一。可以说道是传统科学文化的最高范畴,亦是最高价值判断。
    道是天人之学,绝非局限于“人类”社会或地球的狭隘知识,绝非分门别类的诸多一科之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贯通天地人三界的大智慧。天、地、人三才整体之道,常略称“天地之道”或“天道”。
    道究竟为何物?老子《道德经》直观描述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先天背景,生天生地生万物,是万物之母,独一无二,微妙不可思议。以数象拟之,则道0而德1,道之象“O”,而德之象“⊙”。其下分阴阳☯2,进而三生万物画成八卦属3
    三生万物,世界布散展开,万类缤纷自由,而皆不离先天道之背景,道器混融。我们面对的世界是多重时空(道0、德1、阴阳2、五行八卦河图洛书皆3、万物即客观世界)的复合,而大道虚无能生万有,故称玄妙,是以圣人抱一(道01)为天下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执著大千物相,迷失物相背后永存的道,则命途迷茫,殊为可惜。
    韩愈《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者天地君亲师一体尊称,概世有传道明师,能口传心授密法密义,道之传承薪火不息。比如老子,久居东周洛邑守藏史之职。今时之师,授业则有,传道实无,劳苦功繁,故称“工师”。
    通过诵读体道得一是修养正法。诵读当依秦汉以前的经典为主,老子《道德经》可首选。现代人事忙碌,而五千文言简意远,故契机。

2、道在哪里?诵读如何体道?
   《中庸》有言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道不远人人自迷。道一刻也没有离开万物,众生皆沐浴在道的海洋里,而我们却浑然不觉。为什么我们与大道完全隔绝,没有感应?有自身道德能量不足,与道交感的方式方法(类似频道调谐)不对,交流通道不畅,迷失太久等原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觅道必备福德资粮,做一个好人是最低条件。心口相应,言善行善,自觉持守,表里如一,自然与道相亲。叶公好龙认假作真,有其表无其实,崂山道士心术不正,此二者皆反面典型,当时常引以为戒。
    老子慧眼指明了体道、悟道、证道的方法——“玄之有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以因应世界道器、有无、隐显、阴阳的多重复合性,引领众生,剥去迷雾,迈入众妙之门。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观世界万物,皆阴中有阴,阳中有阳,故必执两而用中,方契妙门。若背离中道,任妄心攀缘,分别执著,则如盲人摸象,以蠡测海,终入歧途,与道相违。

诵读体道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通读熟诵。自古修道如牛毛,成道如麟角。当今学习传统经典,有60%之人过不了先整体熟悉经典文本这一关。细嚼慢咽式的读书方法人为增加了经典学习困难,且容易将人思维导入歧途。故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尽快通读,进而熟诵。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整体把握,恰能得经文之大意和真意。得其一(道0及德1),万事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经典中蕴涵伟大的智慧,远远超出我们的肤浅智识,故我们基本应全盘接受。可以存疑,但不可妄加亵渎批判。
   (2)得象忘言。“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思维是人之本能(儿童尤显著),与语言文字思维相比,具有直观、迅捷和深刻等诸多优点。象思维超越粗笨的有形物相,去把握万物内在的精妙理法质象。将经典之文字内容循章节吟诵,转化为一幅幅图画、图文,清晰浮现在脑海或心胸中。至熟能生巧,进而内观宇宙人生的精妙象模型(河图、洛书、太极、八卦、龙等),开慧益智,如饮醍醐。诵读至此,善莫大焉。邵子曰“眼前伎俩人皆晓,心上功夫世莫知”。应知,象思维及诵读本身,即是最好的学习与理解方法。
   (3)得意忘象。“象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象”。诸象虽精妙(特别是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毕竟是世界的展开现象和形式,而非世界本体——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诵读不辍,至贯通象数理炁,应超越万象而寻觅其背后的大道。大道虚无能生万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得意忘象是修养妙境,本人愚昧未证,不敢多言。陶渊明诗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诵读古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典中多有诵读之事例。《庄子》中,“郑人缓(儒生名)也呻吟(诵读)裘氏之地,祗三年而缓为儒。河润九里,泽及三族”。《黄帝内经》中,“ 雷公(黄帝大臣)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请受天文、地理、人事之道,口讽诵而心用解,终身弗失。”儒之至圣先师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把《易经》书简的牛皮绳(拴书)磨断了三次,更为诵读学习作出了表率。真心诵读体道,应该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忘我和专注。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应当知晓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免走弯路:以无制有,知白守黑,阴阳对待,共生和谐。心口相应,知行相合,表里如一,内圣外王。

4、三腔共振,开慧健身
    人身与宇宙同构,具有大宇宙的全部信息,故人身是一个绝妙的“实验室”。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鱼在水中游,而人是在气中、在天地之间悬浮的。人体内脏亦是在液态和气态的复合环境中悬浮生存,人体五脏之悬浮态可比拟天上的五星。
    人身有三腔:颅脑腔、胸腔和腹腔,三腔是通联而一体的。外部口鼻通过肺呼吸吐纳,带动内部气机上下循环,贯通全身。故正确的诵读,有按摩内脏、益气行血、健身祛病之奇效。
    人体三腔都是空的,能产生内音外声的谐振波。声带和口腔发出来的是外“声”,而内“音”的振荡通过气脉等肉眼不可见的传播系统进行传导,产生能量流。正身正意专注诵读,当外声与内音频率相同时,人身就会出现“钟敲磬响”、音声相和的共振现象。三腔共振诵读经典这个科学方法,是符合人体生理规律、符合自然法则的方法,能够使体内发生能量的质变和量变。听空谷传音,觅余音绕梁,身心愉悦,妙不可言。概音频振动良性能量不断上传大脑,人的心识与智慧大开,观念与境界自然迥异一新。
   《黄帝内经》描述了真人的境界:“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真人已得一,但亦是人,其内观之象无乃“⊙”乎?

5、二圣会洛阳,日月耀中华。
    洛阳是道、儒文化交流重地。道是夏商周三代的官方正统文化,由国家专人密法传承。至春秋礼崩乐坏,孔子创立新学,传授六经六艺,开启平民教育先河。孔子入周问礼,二圣会于洛阳,交流思想,激荡智慧,光耀寰宇。孔子由衷赞叹老子曰“其犹龙也”。孔子东归返鲁,儒学大有增益。老子西出函关,不得已著五千文“买路”。老子被“创立”道家实乃无心,孔子推广儒学实属有为,但都能公而无私,或以道、或以仁礼济世,造福于人类社会,亦于洛阳闻名于世有莫大功劳,洛阳人不敢忘怀。左手《道德经》,右手《论语》,与古人居,与古人谋,恭敬诵读,自是学习正途。

6、“可”字的解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观“可”字,“丁”表示一副几案,“口”代表人。其意思就是一个人在几案前虔诚诵读经典,熟能生巧,开出智慧之果。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古来神童不断,因为三岁前儿童身心还处于“德一”未散的纯真状态,无明显人我之分,无非分欲望贪求。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诚信为万善之本,心诚则灵。《中庸》曰“诚则明”,明者,本能智慧显现也。“人之初,性本善”。对儿童来说,诵读是自我教育,更是“不言之教”。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此处真即道也。道体而德用,道0而德1。《中庸》言曰“是以圣人尊德性而道问学”。诵读体道,若真心干,真做好人,则福慧具足,实无难矣。
   (抛砖引玉,堆砌铺陈,实不敢有丝毫欺诳,惟冀河洛大家指正。)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