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挥泪斩马谡”谈令行禁止 刘育章 (2018年8月8日) “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描写诸葛亮严肃军纪、令行禁止的一个典型事例。这个故事的梗概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命马谡镇守街亭,马谡刚愎自用,自恃“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坚持屯兵于山上,称“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结果,被魏军断了汲水之道,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马谡是蜀国的一名猛将,多次立功,还曾向诸葛亮献策:“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公服其心而已”,促成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深得诸葛亮的厚爱。街亭失守后,为了正军律,以儆效尤,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后人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诸葛亮令行禁止,“挥泪斩马谡”千古传诵,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令行禁止,意思是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纪律严明,执行认真。该成语出自《管子·立政》:“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在新时代,任何组织、任何团体和个人要想有新作为,新担当、新业绩,令行禁止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强化令行禁止的意识。“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纪律和规矩是一切制度的基石。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临行前再三嘱咐,“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再三嘱咐马谡,“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但是马谡不遵将令,擅自改变作战方案,导致蜀军大败,诸葛亮出师未捷,退回关中。失街亭说明马谡缺乏令行禁止的规矩意识。一个团队、一个组织,要想干成事业,必须要强化纪律和规矩意识,使整个团队、组织的成员讲纪律守规矩,将令行禁止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行为自觉,达到“号令一出三军动,金戈铁马砺雄兵”的效果。 要强化自律意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人只有具备自律意识,才能做到心中有戒、心中有畏、令行禁止。马谡是“马氏五常”之一,刘备的重臣“白眉最良”马良的弟弟,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为诸葛亮“七擒孟获”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笔。但是马谡到达街亭后,骄傲轻敌,自作主张、不尊率令、擅自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还自信地说:“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结果街亭失守。西方谚语说,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平庸的人最大的缺点是常常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因此,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本事和能耐,绝对不能沾沾自喜,居功自傲,要谨于微慎于行,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越雷池半步,否则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要强化以身作则意识。《论语·子路》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是懂得自律的人,而且也一定也是以身作则、令行禁止的模范。诸葛亮执意要斩马谡,就是因为他一贯的严刑峻法、执法必严,要求属下令行禁止。虽然斩马谡时,诸葛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在古代,这样对事例不胜枚举。为了推行“盗窃律”,宋太祖赵匡胤把贪赃枉法的商河县令李遥逮到京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活活打死在朝廷上,紧接着又连续承办了一批贪官,连大将军桑进也因受贿赂被处死。正是由于北宋初期的统治者令行禁止,才使北宋初年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为了推行“茶法”,明朝朱元璋杀婿灭亲,真可谓“法立令行,则民之用者众矣。”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因此,一个好的领导必须自觉做令行禁止的践行者,有令则行、有禁必止、止必彻底,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干事创业需要令行禁止。而要做到令行禁止,就要强化规矩意识、自律意识,强调以身作则,从点滴小事入手,从具体事情做起,说了算,定了干、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干就干成,干出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