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用人”得失的启示

2018-05-25 13:46 42156人阅读 0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齐桓公“用人”得失的启示

[复制链接]
liuyuzhang86002 发表于 2018-5-25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齐桓公 “用人”得失的启示
刘育章
2018年5月18日
    自幼喜欢读史书,但不求甚解。令我产生好奇的是春秋五霸的齐桓公,他能把一个偏居于齐鲁大地、东海之滨的齐国经营十分强大,自己也成为春秋时的第一霸主和一代叱诧风云的君王。
   齐桓公早年任人唯贤、不计前嫌、从谏如流,帮助他建立了宏伟霸业;然而他晚年昏庸腐化,宠信几个奸佞小人,被饿死宫中,尸体60多天无人收殓,生满蛆虫,臭气熏天。一代霸主齐桓公晚年竟如此悲惨,真令人哀戚不已!齐桓公因重用人才而称霸,因重用“小人”而败国,应当成为千古之鉴。
    据史料记载,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齐桓公)与公子纠争位,当时的鲁国听说无知被杀,在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之时,还派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咬舌吐血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六日方抵。这时小白已日夜兼程赶回齐国,被当时实际上为齐国内主的高傒与国氏立为国君,是为桓公。
   齐桓公继位以后,欲杀管仲,以报“一箭之仇”。当他从师傅鲍叔牙口中得知“欲霸业,非管夷吾不可”时,便毅然摒弃前嫌,接受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为相国,不久又尊称其为“仲父”,并且向群臣宣布:“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所有施行,一凭仲父裁决。”管仲为相后果真不同凡响,对内,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之策,使齐国国力骤增;对外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组织齐、鲁等八国,讨伐不向周王进贡的蔡、楚两国,另一方面又帮助燕、卫等国反击少数民族的进攻,终于使齐国成为众诸侯国的领袖。《史记》云:“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齐桓公重用管仲,的确是惟才是举的千古师表。
    另外,齐桓公重才,更重荐贤之才。《吕氏春秋·赞能》记载,“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赏也。” 齐桓公“每赏管子,必先赏鲍叔”的行为,是向齐国人民表明,自己优秀不优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举荐或培养优秀的人才,只要能举荐或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自己就能得到更大的回报、受到更多的肯定和尊崇,这无疑是树立了一个积极、正面的典范,营造了一个重贤、尊贤,以荐贤为荣耀的社会风尚。正唐·韩愈《杂说》中说的那样:“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伯乐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千里马自然就会蜂拥而至。
   正因为齐桓公有高明的用才、识才、选才、任才、尊才之道,才在其麾下麇集了管仲、宁戚、隰朋、鲍叔牙、王子城父、宾胥无、公子举、国子、高子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强有力的智囊集团,齐国才一跃成为春秋时的第一霸主。
    然而可悲的是,同样是齐桓公,到了晚年却因重用易牙、开方、竖刁等小人,致使自己的霸业付诸东流。常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晚年的齐桓公,任用了人性泯失、隐忍伪善、在揣摩上意、讨巧迎合方面有超乎常人的本领的易牙、竖刁、堂巫(亦作雍巫、常之巫)、公子开方等典型的佞才。竖刁自行阉割以取悦桓公,易牙烹调幼子供桓公品尝,开方弃卫国储君尊位,侍奉桓公15年,亲爹病故都不奔丧。桓公认为他们“爱寡人胜于爱己、爱子、爱父母”,对其宠幸有加。其结果是齐桓公最后欲食不得,欲饮不能,活活饿死在高墙宫廷之内。正如曹操在《善哉行》中如此总结齐桓公的一生那样:“齐桓之霸,赖得仲父。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齐桓公曾九合诸侯,风光无限,晚年却困厄哀哭而死,尸臭熏天,蛆虫遍地,凄惨之极。齐桓公用人得失,对于我们今天的选人用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齐桓公的故事,但愿能为我们敲响警钟!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