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城市群 GDP超14万亿!

2024-07-05 18:28 51264人阅读 0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大湾区城市群 GDP超14万亿!

[复制链接]
清雅小居 发表于 2024-7-5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超级城市”。
01
如果夜晚从太空俯瞰,整个大湾区俨然一片连绵的灯光海洋,几乎没有暗处。
中国城市的发展,往往是跳跃式的,不同地市、中心城区与远郊区、市区与县城之间,往往存在着庞大的空白地带,未能连成一体。
作为横跨三个省域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却在不断突破地理界限,城市边界日益模糊甚至趋于“消失”,看起来如同一座城市。
日前,备受瞩目的深中通道正式开通,与已有的港珠澳大桥、虎门大桥、南沙大桥等一道,在珠江口上演“大缝补术”,将大湾区在交通上彻底连成一体。
微信图片_20240705182930.png


无独有偶,去年以来,港澳居民兴起“北上潮”,从生活消费、就医到就业、创业、养老置业,掀起现象级的消费热潮。
数据显示,去年全年5300多万人次香港居民入境内地,而香港只有750多万人口,平均每位港人“北上”7.2次,为深圳广州等内地湾区城市带来数百亿的消费增量。
今年以来,港人“北上”热情有增无减。
仅前3月就已超过1500多万人次入境内地,而“七一”假期三天就有97.7万人次北上,而开通将近6年的港珠澳大桥罕见出现堵车场景。
微信图片_20240705182856.png


如果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让大湾区在交通地理上完成了“硬联通”;那么港澳居民北上成为潮流的背后,则是跨境支付、政务通办等“软联通”的体现。
物理上的“硬联通”其实不难。
对于素有“基建狂魔”之称的内地来说,只要不乏经济或战略价值,哪怕青藏高原修铁路都不成问题,遑论经济价值更高、战略意义重大的大湾区?
在珠江口,未来将有10条跨江跨海通道相连,加上由地铁、城际铁路、高铁构筑起的交通网络,助力大湾区率先跻身“一小时生活圈”。
微信图片_20240519161901.jpg


“软联通”,则要克服三地机制体制的不同,化“制度之异”为“制度红利”,变“港澳市民”为“湾区居民”。
近年来,大湾区先后推进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跨境理财通、跨境支付互认互通、湾区社保通、港澳药械通、政务[color=var(--tag-t1)]跨境通办、商事注册“一网通办”、“湾事通”综合服务平台等,让更多港澳居民在湾区畅通无阻。
港澳居民,既能通过微信支付在[color=var(--tag-t1)]内地消费,也能借助微信小程序“一码通行湾区”,更可办理内地居住证、社保,享受与广深佛莞等地同样的公共服务和居民权益,在就业、创业、置业等方面几乎没有阻碍。
同时,为方便港澳居民及游客,微信还上线了境外服务专区,港澳地区的用户可通过“发现-小程序-附近服务”,快捷地找到附近提供服务的小程序,涵盖了包括工具、购物、出行等多类场景服务。
更多的港澳商家,正通过微信小程序、微信支付,接入更多为内地居民所熟悉的消费场景,进一步拓展自身的市场半径。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微信跨境支付港澳商家数量相比疫情前增长了225%。
这背后,数字技术的持续扩散,数字化服务的不断普及,[color=var(--tag-t1)]数字经济的日益成熟,让湾区从地理空间到数字空间,从传统的人流、物流到更广泛的信息流、资金流,都能实现互联互通,从而迈向全面融合之路。
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跨海通道,缩短了大湾区的物理距离,而以微信小程序为代表的数字工具,如同数字桥梁,拉近湾区的线上距离和心理距离,带动更深层次的融合。
去年底,广东发布“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以“要素通”、 “基座通”、 “商事通”、 “产业通”、 “治理通”、 “生活通”等,打造湾区一体化经济圈、生活圈。
一旦“软硬兼施”、双向突破,大湾区有望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Regions),代表中国逐鹿湾区经济的更高形态。
02
“超级城市”时代,香港能给[color=var(--tag-t1)]珠三角带来什么?
十四五时期,我国规划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只有[color=var(--tag-t1)]京津冀、[color=var(--tag-t1)]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世界级”,而粤港澳又是唯一以湾区命名的城市群。
微信图片_20240519161643.jpg


与京津冀、长三角不同,大湾区最突出的优势在于“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国际化水平领先”,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中国正在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国际公认的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区,集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为一体,香港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仍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无论国际形势、地缘格局如何变幻,香港作为内地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中国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桥梁、国家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试验场的三大角色不会轻易改变。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香港通过“前店后厂”的产业协作模式,为珠三角制造业的崛起奠定基础。大量外资通过港澳地区不断流入珠三角,助力广东成为我国最大的外资、外贸高地。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广东累计利用外资超过5780亿美元,约6成来自港澳地区。
与香港毗邻的深圳,超过一半的外商投资企业都来自香港,而实际利用外资接近3/4源自香港。
如果说“引进来”是过去的主流,那么随着内地经济崛起,一众世界500强企业尤其是大型科技企业不断涌现,加上大国博弈、产业竞争带来的新变局,“走出去”成为大型企业难以回避的选择。
这种背景下,香港作为“出海”桥头堡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传统制造企业出海,要么倾向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要么选择靠近国际消费市场,东南亚、墨西哥是热门目的地。
信息科技企业、跨境电商、餐饮服务企业的出海,往往会将文化相近但国际化最为成熟的香港作为“练兵场”,进而向全球进军。
微信正是其中的典型。早在2016年,微信扫码支付正式进军香港,2018年开启香港居民内地扫码支付,随后微信香港钱包、微信小程序在港开始普及,从跨境支付向商家小程序、科技教育、政务服务等方面拓展。
从香港走向世界。目前,微信跨境支付已覆盖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合作机构超千家,境外商户超400万。
微信图片_20240519163809.jpg

事实上,不只是微信,支付宝、[color=var(--tag-t1)]美团、滴滴都是从香港开启了出海之路,而包括喜茶、木屋烧烤、太二为代表的网红餐饮品牌,同样以香港为起点,将扫码点餐、私域会员等与内地一致的数字化体验成功复制,拓宽品牌国际影响力,磨炼出海基本功。
此外,一些研发密度相对较高的先进制造企业,如[color=var(--tag-t1)]宁德时代、哪吒汽车等,同样利用香港的创新、人才和国际化优势,在港设立国际或研发总部,借力布局全球。
这正是香港开放优势的体现。
最国际化的市场环境,最成熟的竞争业态,利于内地企业快速熟悉国际市场;而完善的金融体系、全球化的人才环境,则利于科技企业在全球的纵深布局。
香港贸发局去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内地企业表示,计划在未来3年“走出去”发展国际业务,逾六成企业认为香港的专业服务是支援他们“走出去”的首选。
对于珠三角各大地市来说,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过去赋予的是“引进来”的先发优势,如今则变成“走出去”的领跑优势。
03
崛起的珠三角,能给香港带来什么?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香港是珠三角经济奇迹不可或缺的助力;那么当珠三角崛起,有望为香港长远转型带来更多新的可能。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抢滩新一轮科技革命。新质生产力的两个重要抓手,一个是先进制造业,另一个是数字经济。
在这两方面,香港都存在一定短板。众所周知,香港以金融、贸易物流、专业服务、旅游为支柱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占GDP总量接近6成,贡献了接近一半的就业。


可以看到,香港经济长期依赖于服务业,制造业占比仅有1%左右,信息科技产业在整体产业矩阵中占比不高,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低于同能级城市。
虽说大型科技企业相对匮乏,但香港却聚集了众多世界百强高校和研发机构,吸引来自全球的高学历人才,研发基础一流。
但是,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创新,无不需要产业作为基础,需要庞大的应用场景作为支撑,否则难以发挥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
所幸的是,珠三角恰恰是全球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数字经济最为成熟的地区,涌现出一批万亿级经济强市。



目前,广东制造业总规模超过18万亿,而数字经济增加值超过6万亿,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珠三角地区发达的产业集群,与香港高校以及国际化人才环境,恰恰能成为互补效应,有助于打破“产业空心化”的桎梏。
近年来,香港提出“再工业化”的畅想。这里的“再工业化”,并非简单重回制造业,而是聚焦于创新科技,数字经济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毕竟,土地、人力成本相对高企,各类资源相对紧张,加上工业基础薄弱,香港没有足够多的空间承载制造业,靠自身也很难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体系。
专注于“创科”,发力数字经济是可行的选择。数字经济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不依赖于特定的物理空间,不受地理边界的限制,更适合创新活力十足、科研基础雄厚、数据要素全球流动的城市。
不过,香港的数字经济刚刚起步。根据《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深圳、广州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深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大关,而香港仅有千亿左右。



在深圳,既有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制造企业,也有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信息科技与先进制造全面结合,无论是“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都走在全国前列。
背靠大湾区,香港的数字经济有望迎头赶上。当前,在“数字湾区”的助力之下,香港5G、超算中心等数字基建正在补上短板,而借助微信构建的支付、小程序等数字生态,香港传统行业也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之路。
的士行业,曾是香港现金支付最“牢固”的城堡,移动支付渗透率明显低于其他行业。今年来,微信持续推出香港的士司机专属奖赏计划,同时创新性探索人民币与港币合并的的士司机收款码,带动的士行业“触网”。
然而,在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科技领域,香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同样离不开珠三角城市和企业的助力,而大湾区“软联通”就显得至关重要。从日常生活到政务服务,从产业协作到创新协同,从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正在深度重塑湾区融合格局。
拥抱珠三角,拥抱数字经济,双向奔赴,或是香港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务实选择。
04
如果将大湾区视作一座“超级城市”,在全球处于怎样的位置?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11市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常住人口超过8600万人,堪称全球规模最大的“城市区域”。
放眼世界,这一体量与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等旗鼓相当,相当于第10大经济体,无论经济密度、企业密度还是创新密度,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
在国际上,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并称为四大湾区。
微信图片_20240519161908.jpg


粤港澳大湾区最为独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开全球未有之先例。
虽然分属不同区域,关税区和货币均存在差异,但粤港澳三地在历史上大半都属于“广州府”的范畴,自古以来就共饮珠江水,文化同源、人缘相亲、语言相通、民俗相近。
从历史走向未来。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的发展呈现出双向奔赴、相互赋能、携手共进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早期,广东的崛起得益于庞大的港澳资金和企业的涌入,并受到港澳国际化营商环境、现代管理理念耳濡目染的影响。不能忽视的是,深圳之所以在五大经济特区中一路领跑,“离香港近”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如今,当广东晋级为中国经济、工业、外贸、财政、人口第一大省,港澳相比内地的经济优势不复存在。
但其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开放型经济仍在为内地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珠三角想要更进一步融入世界,离不开港澳的支持。
与此同时,内地也开始反哺香港,珠三角成为香港“再工业化”的支撑,更成为香港直面新加坡、东京竞争的坚实后盾。
珠三角以及内地的超大规模市场、众多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不计其数的创新平台,正是香港再攀顶峰的重要助力。
当然,粤港澳三地不是谁更需要谁的问题,而是如何打破各种界限,携手迈向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的未来。
未来,无论是珠三角9市,还是港澳两地,都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以一个整体参与大国博弈与科技产业竞争,剑指全球最大的“超级城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