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迎来罕见洗牌。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GDP总量为60132.9亿元,同比增长6%,首度跻身6万亿俱乐部。
随后,河南披露最新经济数据,2023年河南GDP总量为59132.39亿元,同比增长4.1%。
这意味着,四川经济总量超过河南,首次跃居中国经济第五大省,且跻身中西部经济第一大省之位。
中西部经济第一大省,何以易主?
众所周知,早在2022年,河南经济总量就一度突破6万亿大关,继广东、江苏、河南、浙江之后,成为中国第五个6万亿大省。
然而,时隔一年,河南2023年经济仍旧保持增长,实际增速达到4.1%,但GDP总量却回落到5.91万亿,未能进入6万亿俱乐部。
为什么会这样?
这背后,主要是统计因素所致。
根据当地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河南下调了2022年GDP终核数据,从最初的61345.05亿元调整为58220.31亿元,由于基数降低,带动2023年经济数据随之调整。
若以调整之后的数据来看,2023年河南省GDP总量从5.82万亿增加到5.91万亿,并未出现负增长。
对此,河南省统计局做出回应:一般年度GDP要进行两次核算,第一次为初步核算,第二次为最终核实,两者之间会存在一定差异。
在当地看来,“个别经济指标的规模、速度出现短期波动是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过程中的正常调整”。
众所周知,近年来多省都在实施所谓的“强省会”战略,包括你我所在之地。而各路媒体和省会人士(还有一部分人云亦云的疑似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非省会人士)为此辩护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类:1、一个强大的省会可以在与省外城市的竞争中更具优势,替“本省”争夺到更多资源2、如果不强省会,这个省就“gg”了,会被一线城市和周边省份吸血3、省会发达了出门打工不用跑那么远,可以每天都回家4、等省会先富了,一定会反哺其它城市的
这些理由,大家耳朵茧子都要听出来了,但事实果真像这些人和媒体鼓吹的那样吗?笔者来简单列举一些事实,大家自行品味一下。首先,以河南为例,来看一下“强省会”实施以来GDP百强市的变化情况:2012年11月,中原经济区规划发布,明确了郑州在中原区域的中心城市地位,“强省会”大概也是在这一年开始实施,我们先看规划发布前一年2011年的情况:
2011年,河南百强市10个:郑州、洛阳、南阳、平顶山、安阳、许昌、焦作、新乡、商丘、周口
这时候看着还很多对吧?
2017年,“中原城市群”扩容,河南全省和若干邻省城市均加入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概念被“中原城市群”覆盖,“强省会”步入快车道。
到了2019年、2020年,由于部分省份和城市“挤水”,河南百强市数量相比2011年暂且减少不多,共9个:郑州、洛阳、南阳、许昌、周口、新乡、商丘、驻马店、信阳2021年,“洛阳都市圈”被郑州都市圈覆盖,洛阳圈的城市改拜郑州码头,“强省会”更进一步,而这一年,河南百强市减了2个,共7个百强市:郑州、洛阳、南阳、许昌、周口、新乡、商丘
2022年,河南只剩6个百强市:郑州、洛阳、南阳、许昌、周口、新乡
百强县数量变化如下:
2019年8个:新郑、巩义、荥阳、新密、永城、济源、登封、汝州
2020、2021年7个,2022年6个:
各位没看错,“强省会”实施了这么多年,河南的“百强市”从10个变6个,“百强县”从8个变6个,数量越来越少,反哺兄弟城市发展的效果确实不错。或许有人要说了,百强少了不一定等于发展不好,那就再来看看人均:的确,2018、2020年第18,2022年就第22了,带动效果良好。
而作为获利者的郑州,当地人最喜欢拿郑州在全省占比不高来辩护,但吸不吸血是看某个固定值数据的吗?看变化情况才对吧!郑州这些年的经济占比变化如下:很好,不管其它市县怎么样,省会看起来是变强了......但果真如此吗?2019年郑州GDP排名全国第15位,2020年被长沙反超排第16位,2022年虽仍是第16,但与排名第15的长沙差距进一步扩大,要知道,长沙既不是“国家中心城市”,没有唯一的国家级“航空港区”,也没有“中原城市群”划进来这么多的“充电宝”可供吸血,政策照顾上长沙就差郑州一大截,交通上更是不如郑州,可即便如此,近年来集万千政策于一身的郑州却被长沙超越,连合肥都越追越近了。全省之力供出来的这个中心,是不是太对不起兄弟们给它输的血了呢?
对照那些支持“强省会”的人给出的理由,强了十几年,广西现在依旧被广东等地吸资源,广西人也还是要去广东珠三角打工(其中可能多了柳州玉林等地因被吸血挖墙脚,工作岗位减少而外出的人),南宁貌似也没有帮广西争取到很多优质资源。
而不“强省会”的省就一定不能发展好吗?前些年,因为GDP“挤水”,长期实施“群山战略”的山东,一度成为这些人攻击的众矢之的:什么“群山无峰”、“看吧,没有强省会带动就是不行”......搞得山东方面非常迷茫,赶紧跟着喊自己也要“强省会”,济南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甚至还把莱芜市撤销并入济南......
但随着这几年局势的变化,山东也开始重新审视一味“强省会”、忽视其它城市发展的逻辑是否要调整。例如2021年,山东即提出“突出陆海统筹向海图强,全力开创经略海洋新局面”的要求,强调陆海都要抓,用好山东临海优势;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中更明确提出“增强济青两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双中心引领山东城市群发展”。至此,山东再一次明确“双中心”发展格局,对一段时间内“独厚济南”的做法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在城市圈的划分中,山东全省更是分为胶东、省会、鲁南三大城市圈,并没有全省以济南为中心。而随着城市分类布局的调整,以及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取得初步成果,2022年,山东全省GDP增速达到4%左右,在几个主要经济大省中增速靠前,一扫过去的阴霾。青岛、济南、烟台、临沂、济宁、淄博等城市的增速都在3%以上,有的更是超过5%,增速均高于郑州、成都、杭州等,有力驳斥了“群山战略”不如“强省会”的论调。在山东省内经济相对较一般的鲁西地区,曾经落后于濮阳的菏泽,如今经济即将赶上邯郸,山东各地齐头并进的态势良好,真正落实了“共同rich”。
除山东外,福建、江西、内蒙古、甘肃等没有省会独大或“强省会”力度较小的省区,其2022年经济增速也位居全国前十,其中不乏内陆省份,更是证明一个省份不是只有“强省会”才能发展。
至于某些人喜欢拉来挡枪的成都、武汉,先说成都,四川全省就成都平原那么一块平地,其它地方不是丘陵山脉就是高原,地理上确实有劣势,所以四川发展成都也有天然和不得已的原因;至于武汉,居于长江汉江航道天然交汇,在水运上优于湖北其它地方,江汉平原核心区的荆州、天仙潜、荆门等地则易受洪水侵袭,土质也较为松软,大规模建设有难度;武汉则刚好在江汉平原边缘,上游有洞庭湖可以吸纳一定洪水,且武汉市内及周边可以滞洪的湖泊颇多,洪水风险相较江汉平原核心区域更小,武汉城市管理水平也比较高,不用太担心水灌地铁之类的安全问题;至于湖北其它地方,主要就是丘陵和山区了,所以武汉一带自古就是湖北中心,简单来说,武汉的城市地位不是“强”出来的,而是自然地理如此。并且武汉经济占湖北全省的比例一直都在降,武汉的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也都在走出武汉,在湖北其它城市设立分校区、研究院等,亚洲最大专业货运机场也落户非省会的鄂州......换句话说,就是武汉的“反哺”一直在进行着。
而有些人说因为老家工作岗位少,所以要支持“强省会”,那是把原因和结果弄反了:因为“强省会”抢走了本来在其它地方的资源、岗位,所以其它地方才不好找工作。不然,“强省会”之前怎么不见这么多抱怨老家要跑路的呢?而外出打工的那些人,又有多少能扎根新城市呢?大部分人还是买不起大城市一套房,或者勉强上车却......租房半辈子,退休还是回老家养老。
归正传,上文写了那么多,归根结底,盲目抄作业“强省会”不是灵丹妙药,各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对策才是科学的。就算要“强省会”,也应该是刀刃向省外,而不是欺软怕硬把省内的东西搬来搬去,打个比方,你是一个家族中的老大哥,你说要替家族谋利,却把弟弟妹妹们的东西都弄了来,这合理吗?公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