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华南五虎之首 如今卖身求命

2021-10-08 17:51 272017人阅读 0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的华南五虎之首 如今卖身求命

[复制链接]
清雅小居 发表于 2021-10-8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源网络
作者 | 林乐诗
主编 | 谷越
导读:富力,曾经的地产界“华南首虎”,体量、营收、盈利能力一度碾压碧桂园和恒大,如今却被远远甩在后面,并早已跌出行业前二十。目前,富力正面临着“虎落平阳被犬欺”的黑暗时刻,“三条红线”全部踩中。一周前,富力和碧桂园签下了旗下物业的股权转让协议,轰轰烈烈的自救之路已然铺开。15年间从金字塔顶端摔下,富力究竟遭遇了什么?如今,这家巨头还面临着哪些待解难题?
在广州,有一个段子:“在珠江新城上班,跳(槽)来跳(槽)去,都跳不出富力的写字楼。”
此话不假。据不完全统计,在方圆6.44平方公里的广州珠江新城,挂名“富力”的大厦、公寓和酒店,大大小小有16处之多,就连出租车司机也可能会迷路。
15年前,富力地产(02777.HK)在广州珠江新城画了一个圈,摇身一变成为最大的地主。中国地产看华南,华南地产看粤系。曾经,富力是粤系房企的老大,风头一时无两。它当年赴港上市时,成为国内资金募资规模最大的民企,体量、营收、盈利能力都全面碾压后来居上的碧桂园(02007.HK)和恒大(03333.HK),排名一度冲到过国企第四名。
如今,粤系房企依然撑起国内房企江湖半边天,只是,执牛耳者早已变更。近五年来,碧桂园、万科(000002.SZ)、恒大轮流做老大;而昔日的“华南五虎“富力则渐行渐远,其名字早已消失于20强房企的榜单上。
与此同时湮没的,还有富力两位老板的名字:张力和李思廉。
最合拍的“双子星”
位于珠江新城的富力地产总部大楼挂了一副字:“富而思进,力拔山河”。这八个字,不仅包含了公司名称,也将公司两位创始人的名字糅合了进去。
富力刚创立时,张力和李思廉两位老板各持股50%;这么多年过去了,富力仍沿用 “双老板制”,没有机构投资者。这成为地产圈的另类。
2007年,张力的名字赫然位列胡润百富榜前十,但到了2020年已跌出榜单。
一般认为,合伙人创办的企业短期内保持高速增长,但时间一长将面临很多问题:不同老板或多或少会在公司决策意见、利益分配上存在分歧,最终要么发展得越来越保守,要么上演内斗剧情,最终散伙。
但富力是个例外,张力和李思廉之间鲜少传出不和。在几年前的一次采访中,张力表示,他和李思廉两人合作那么久没红过脸、没吵过架;分歧肯定有,但是基本李思廉比较尊重他的意见。
张力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贫民出身,大专毕业。曾在体制内工作的他,早期接触到开发项目,意识到自己更适合在商海大展拳脚,便纵身一跃下海。他为人敢做敢拼,人称“豹子头”。
比张力小4岁的李思廉,则是个不折不扣的高材生,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目前是澳洲麦格理大学商学荣誉博士。李思廉创业前的第一份工作是证券金融分析员,之后转行做贸易。相比起“不安分”的张力,李思廉给人一种严谨内敛的感觉。
一个大胆,一个谨慎,可以说,无论是性格还是成长背景,张力和李思廉两个人都存在很大差异。但在开发房地产一事上,两人却一拍即合。与其说两股力量天生就懂得“方向一致下合力最大”的道理,倒不如说两股力量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比方说,两位老板多年来股权几乎平分;从富力地产目前的人事结构来看,现任公司非执行董事李海伦,是李思廉的胞姐;与之相对的是,另一位非执行董事张琳,则是张力的姐姐。
截图源自2021富力中报
至于在合作细节上,张力饰演“前锋”,主管项目开发和工程管理;李思廉则是“后卫”,负责财务和市场营销。
这很好地将两者的性格和资源上的优势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富力创办初期,张李二人配合得可谓天衣无缝。
1994年富力成立之初,广州市政府要清退一批污染企业,当时大多数开发商都将弹药集中在回报率更高的甲级商厦,但张力敏锐地嗅到了旧城改造的机会,决意背水一战。
曾在广州体制内供职的张力,更擅长和政府官员打交道,在那个“处处讲关系”的时代,这招很“受用”。据闻,早期富力拿到的地大都是旧工厂拆迁项目,而这些地很多都是非公开招标。富力拿地的价格很低,典型例子是杨箕村旧改。
张力在前台大展拳脚之时,其搭档李思廉也没闲着。这个曾做过几年贸易的营销人员有着高超的推销术,让楼盘在封顶之时就已经去库八九成。
富力身家那几年也实现翻倍。公开数据显示,1994至2001年,富力在广州完成了10个旧改项目,开发建筑面积超250万平方米。自1999年起,富力连续三年销售额冠绝广州,随后几年销售额几乎每年翻一番。
只是,和很多剧情一样,随着公司的扩张之路越走越顺,两位老板的野心也渐渐膨胀起来。
2002 年,富力以32亿元投得当时国内最大的公开招标地块项目——北京富力城,富力因此一炮而红。除了北京,富力在天津、成都、重庆等地也拿下了很多商业地块。
彼时,“成为行业老大”的种子已经悄悄在两位老板心中播下。在2004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公开叫板万科创始人王石的,不止融创(01918.HK)老板、山西人孙宏斌,还有那位来自香港的高材生李思廉。当时王石对商业地产的可持续性表示担忧,但并无指名道姓哪个企业。不料在场的李思廉对号入座,并对此发难:“放心吧王总,我们会过得很好。”
按照李思廉的计算,若富力保持每年业绩翻倍的发展速度,再加上上市之后资本的东风,超越万科应该是迟早的事。
“光的另一面是阴影”
但这位精于算计的李先生算漏了几步。
2005年,富力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当时募资规模最大的民企。虽然之后的模式,仍然是张老板拿地、李老板卖楼,张老板定价、李老板付款,但张李二人似乎并未意识到光的另一面是阴影——昔日将富力推上顶峰的力量,在资本的大手之下也可能演变成反作用力。
首先,富力在扩张早期在其他城市推进旧改计划,以图复制广州的辉煌,但无奈“水土不服”。在武汉的旧改项目争夺中,富力输给了上海复地,后来富力人复盘时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在外地的政府关系“没有那么好”。
另外,强攻商业地产这步棋也十分凶险。富力算是国内商业地产开发最早的先锋者之一,早在十多年前就疯狂拿地,用巨量的资金开发商业用地。
但冒险很容易演变成鲁莽。商业地产模式和住宅地产模式对资金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后者可以依靠开发和销售滚动发展;但前者的回报非常漫长,周转很慢,需要资金集约化的大批量注入,这对一家地产公司的资金要求是非常高的。
富力当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为了实现在王石面前夸下的海口,富力大力发展商业地产。2008年,富力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开发速度比例高达1:1,为此公司不得不高负债经营。上市之初净负债率仅20%出头的富力,2007年时高达139.5%。
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张力曾透露:“像买地,李先生从来不理,我一个人说了算。我也不搞那些前期调查、市场分析,这块地能不能买,我只要去看一眼,心里算算,大概用一个小时就可以断定这块地要或者不要。我从不想听别人的意见,别人提了也白提。”
这样的合作模式十分考验管理层对市场趋势的把握程度。但张力显然未能预测到,2008年金融危机会对高杠杆企业造成多大的冲击,更何况,富力是一家与资本共舞的上市房企,每一步冒险都会被放大。
那一年,富力第一次感受到资金链断裂带来的痛苦。若不是政府出手打救,这家企业可能早已不复存在。
之后富力变得审慎很多,并调整了自身的总体战略布局,可惜,还是误判了形势。
富力此前专注于一二线城市的策略,在2008年时遭遇金融危机当头一棒;在后来其他同行疯狂拿地、押注一线城市的同时却急流勇退,选择攻占二三线城市。此举可能是激进后的反省,可能是为了躲避竞争者的锋芒,也可能是一个新的豪赌。
财熵统计富力年报关于非一线城市土地开发的评论和表述发现,2009年以来,集团对二三四线城市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虽然态度偶尔有所跳弹(2015、2016、2019)。伴随而来的是,在很多年份,集团加大了对二三四线城市土地的收购力度。
后来看来,这似乎也不是一个明智的调整。首先,富力这个保守的战略,错失了2011-2013年一线城市房价飙涨带来的红利;而且,富力过度下沉、过度分散地拿地,削弱了区域协同效应,还加大了公司的管理成本。
另外,过于保守的战略可能会扼杀企业的创新力。虽然富力这些年颇有多元化发展的眼光,但不得不说的是,其近年来对同行亦步亦趋。例如学恒大建富力足球俱乐部;仿万达、万科涉足医疗;步碧桂园在马来西亚森林城市的后尘,推出富力公主湾;跟雅居乐进军旅游地产……
确实,多元化能够降低地产业务单一所带来的经营风险,抵御宏观调控对房地产行业的冲击。但从财报数据发现,虽然富力的非地产业务似乎在无序增长——在短期负债的结构里,“短期借款”和“其他应付款”在最近十年内的年化增长远远快于“合同负债”及“应交税费”。
与此同时,富力的行业排名在不断下滑。2011年,富力首次被挤出行业销售规模TOP10阵营;2016年,富力的该项排名已经跌落至TOP20边缘。
“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然,富力也有过“高光时刻”。从百度指数可知,过去10年“富力”的网页搜索频率曾出现四波明显的高峰,在2017年搜索指数更是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那是富力最受瞩目的时刻。当年万达和融创的世纪联姻成为舆论焦点,没想到在最后时刻,富力也插了一脚。
在交易日当天,王健林、孙宏斌、李思廉密谈期间曾传出摔杯声,后来在场的消息人士称,李思廉在交易当日对王健林突然压价,最终富力以199亿元、即大约6折的低价拿下了万达的77家酒店。
彼时,这对富力来说是一笔只赚不赔的交易,相当于富力以2.58亿的对价就将一家酒店收入囊中,而当时富力一家酒店的成本都要4.3亿(摘自2017年年报数据)。这次收购,还让富力在2017、201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五星级酒店业主。
久居香港的商场老手李思廉,不仅将成本压缩到最低,还擅长玩资本游戏——富力曾计划对酒店业务做分拆上市的运作,把更多资金圈进来。
但计划没有顺遂,李老板应该没想到酒店生意也不好做。2017年富力因收购万达的酒店资产令利润大增,但这些利润在2018年都还了回去。当年酒店业务亏损高达4.59亿元,成为拖累集团营收的短板业务。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文旅、酒店业更是造成致命冲击。
今年3月富力的业绩会上,李思廉对投资者透露“断臂求生”的意愿,表示已积极出售酒店资产,预计在未来6个月以内完成。
最近几年,富力地产陷入资金短缺的境地。2018、2019年,富力地产的有息债务总额分别增加超200亿和300亿。早在3年前,三条红线的具体细则还没颁布的时候,顶着千亿债券的富力发现,前进的步伐已经越发沉重。
如果富力当时悬崖勒马,结果可能不一样。但偏偏这时,精明的大股东做出其他“骚操作”。
富力的公司债募集书显示,2018年年初李思廉把用了好些年的私人游艇卖了出去,接盘的买家竟然是富力集团,作价高达2900万元。
这场买卖宣称是为了公司主业,“更便捷地接待宾客”。交易是否给公司带来确切的收益尚不得而知,但2900万元是实实在在打进了李思廉账户里。
类似的股东关联交易在一年后也发生了。当时富力以区区3亿元的低价将物业公司天力物业卖给大股东李思廉和张力,但根据公允价值反推,被卖出的天力物业当时估值达到22亿元,是交易对价的7倍多。
更绝的是最近的操作。大股东将天力物业拿在手里还不到两年,前一阵子便官宣将公司转手卖给了碧桂园,对价100亿元。也就是说,两年间一买一卖,大股东账面浮盈97亿元。
几乎在将物业卖给碧桂园的同一时间,张力、李思廉两位老板宣布用80亿元回购公司股票。那么,这笔钱会不会是从上述97亿元中来的呢?
对待财富,张力曾说,力不到不为财。确实,张老板不仅为公司业务尽心尽力,他还对家族企业极为上心。张力曾帮助儿子张量孵化出3家上市公司。几个月前,张量创办的实地集团遭遇商票逾期拒付风波,富力不久后即发布公告,称和实地集团并无股权关系。
但这个声明在市场人士看来,并没有什么说服力。毕竟,在去年实地集团的上市招股说明书里,98家关联公司的介绍足足占了4页,其中就发现了富力系公司的身影。
财熵通过天眼查发现,目前实地集团与富力确实已无股权关系,但法人代表仍为富力的“老臣子”王洪志。
2018年有媒体采访李思廉:“作为华南五虎之一,你怎么看待恒大、碧桂园的爆发?”李思廉说:“如果有一条很长的路来走,现在应该走了还不到一半吧。”他想了想又加了一句:“我们正在追,可能追两三年也就差不多。”掉队“华南五虎”的富力,这十几年来应该没有一天不想重回前列。
李老板机敏谨慎、张老板胆识过人,按理说这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商业伙伴。但是,偏偏富力总是押错方向——在需要谨慎的时候过于激进,在需要进取的时候选择了保守,管理层的精明又错用在了别的地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