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262】中庸读书心得(二)

2018-03-22 16:17 39710人阅读 23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262】中庸读书心得(二)

[复制链接]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承上章而言武王、周公之孝,乃天下之人通谓之孝,犹孟子之言达尊也。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看到没有,孝的本义就是这个,这可是子曰,不是我瞎说的。所以我一直强调孝的本义是教育,是继承祖先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先烈的遗志,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做先烈未完成的事业。不是蒙元以后所强调的所谓二十四孝,这完全是两码事。当然,我这里不是反对孝顺父母,而是说明文化的继承才是主要的,关键的,根本的。
    上章言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以有天下,而周公成文武之德以追崇其先祖,此继志述事之大者也。下文又以其所制祭祀之礼,通于上下者言之。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祖庙: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适士二,官师一。宗器,先世所藏之重器;若周之赤刀、大训、天球、河图之属也。裳衣,先祖之遗衣服,祭则设之以授尸也。时食,四时之食,各有其物,如春行羔、豚、膳、膏、香之类是也。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昭,如字。为,去声。宗庙之次:左为昭,右为穆,而子孙亦以为序。有事于太庙,则子姓、兄弟、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焉。爵,公、侯、卿、大夫也。事,宗祝有司之职事也。旅,众也。酬,导饮也。旅酬之礼,宾弟子、兄弟之子各举觯于其长而众相酬。盖宗庙之中以有事为荣,故逮及贱者,使亦得以申其敬也。燕毛,祭毕而燕,则以毛发之色别长幼,为坐次也。齿,年数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践,犹履也。其,指先王也。所尊所亲,先王之祖考、子孙、臣庶也。始死谓之死,既葬则曰反而亡焉,皆指先王也。此结上文两节,皆继志述事之意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郊,祀天。社,祭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禘,天子宗庙之大祭,追祭太祖之所自出于太庙,而以太祖配之也。尝,秋祭也。四时皆祭,举其一耳。礼必有义,对举之,互文也。示,与视同。视诸掌,言易见也。此与论语文意大同小异,记有详略耳。
(由祭祀之礼,约言各安其位,近乎中庸也。横向比较)

沙发 2018-3-22 16:1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
    哀公,鲁君,名蒋。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方,版也。策,简也。息,犹灭也。有是君,有是臣,则有是政矣。
    人道敏(勤勉,犹勉也。)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敏,速也。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以人立政,犹以地种树,其成速矣,而蒲苇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言人存政举,其易如此。蒲卢,即果蠃[luǒ]。一种细腰的蜂。《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 郑玄 注:“蒲卢,蜾嬴,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嬴负之。’螟蛉,桑虫也,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於百姓,若蒲卢之於桑虫然。”一说为芦苇。见朱熹 集注。后因以“蒲卢”比喻对百姓的教化。 前蜀贯休《上杜使君》诗:“政术似蒲卢,诗情出冲漠(虚寂恬静)。”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以人为镜),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此承上文人道敏政而言也。为政在人,家语作“为政在于得人”,语意尤备。人,谓贤臣。身,指君身。道者,天下之达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言人君为政在于得人,而取人之则又在修身。能修〔一〕其身,则有君有臣,而政无不举矣。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亲亲,父亲以及父亲的父亲。杀,次序。杀的本意是割草,一刀下去剩下的草根由高到低的一个排列,很想军队里面的列队,高低有差,引申为排序。祭祀的时候按照辈分排定次序。),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意,深体味之可见。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礼,则节文斯二者而已。

板凳 2018-3-22 16:1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郑氏曰:“此句在下,误重在此。”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故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欲尽亲亲之仁,必由尊贤之义,故又当知人。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皆天理也,故又当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又一个达道,首章“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可见这个“达道”还是人道——君子之道)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强此也;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则诚而已矣。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无以行之;达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矣。程子曰:“所谓诚者,止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外,更别无诚。”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谓达道也。以其分而言:则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吕氏曰:“所入之涂虽异,而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资为不可几及,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地板 2018-3-22 16:2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耻和勇,大篆里面都以心为部首,耻,左边的不是耳朵,是矩,两把角尺合起来构成方形,本意是用心来测量。勇,在心里用刀子,可以披荆斩棘,明确克服自己心理上的一切艰难险阻。真正翻译成现代的话,应该是自信。这句简单的意译就是自觉的人有自信。
      “子曰”二字衍文。好近乎知之知,并去声。此言未及乎达德而求以入德之事。通上文三知为知,三行为仁,则此三近者,勇之次也。吕氏曰:“愚者自是而不求,自私者殉人欲而忘反,懦者甘为人下而不辞。故好学非知,然足以破愚;力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耻非勇,然足以起懦。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这个就是古往今来中国文化中人治的基础,法制是以法律来制止不当行为,人治则是修德来领导人民,这两者决不是对立的,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斯三者,指三近而言。人者,对己之称。天下国家,则尽乎人矣。言此以结上文修身之意,起下文九经之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经,常也。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子,如父母之爱其子也。柔远人,所谓无忘宾旅者也。此列九经之目也。吕氏曰:“天下国家之本在身,故修身为九经之本。然必亲师取友,然后修身之道进,故尊贤次之。道之所进,莫先其家,故亲亲次之。由家以及朝廷,故敬大臣、体群臣次之。由朝廷以及其国,故子庶民、来百工次之。由其国以及天下,故柔远人、怀诸侯次之。此九经之序也。”视群臣犹吾四体,视百姓犹吾子,此视臣视民之别也。

5# 2018-3-22 16:2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疏,亦“惑”也),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斋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此言九经之事也。官盛任使,谓官属众盛,足任使令也,盖大臣不当亲细事,故所以优之者如此。忠信重禄,谓待之诚而养之厚,盖以身体之,而知其所赖乎上者如此也。既,读曰饩。饩禀,稍食也。称事,如周礼稿人职,曰“考其弓弩,以上下其食”是也。往则为之授节以送之,来则丰其委积以迎之。朝,谓诸侯见于天子。聘,谓诸侯使大夫来献。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厚往薄来,谓燕赐厚而纳贡薄。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一者,诚也。一有不诚,则是九者皆为虚文矣,此九经之实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动>绊倒),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困惑),道前定则不穷。
    凡事,指达道达德九经之属。豫,素定也。跲,踬也。疚,病也。此承上文,言凡事皆欲先立乎诚,如下文所推是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此又以在下位者,推言素定之意。反诸身不诚,谓反求诸身而所存所发,未能真实而无妄也。不明乎善,谓未能察于人心天命之本然,而真知至善之所在也。

6# 2018-3-22 16:2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此承上文诚身而言。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未至于圣,则不能无人欲之私,而其为德不能皆实。故未能不思而得,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然后可以诚身,此则所谓人之道也。不思而得,生知也。不勉而中,安行也。择善,学知以下之事。固执,利行以下之事也。
    以下引用梁老先生的对“诚”的真知灼见,来说明其诚的真正涵义与实在之功夫。
    诚信的诚,其重在“诚”字。因诚而与信相联,乃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也。即因诚而有信也。此诚字,早在四书五经的《大学》文里已有论。其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知其知,致知在格物。”其“诚其意”之诚字,与诚信,心诚则灵之诚字,意同也。而这个“诚”与意识,意念的“意”是紧密相连而不可分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指内心的一种修为功夫与方法。其诚字,并不光是虔诚,诚实或有诚的形式与样子。比如一个人到庙里去烧香拜佛,拿了很多,很大的香蜡,其礼佛之姿势也很标准,其行为也甚是虔诚,那么是不是就说明此人的心就是“诚“呢?那不一定就是诚。
     如果不是带着以见佛而激发起我们体悟与效法佛,菩萨为追求真理而勇猛精进之精神,以给我们精神之激励,以激励我们在人生中不断奋斗与创造之心去礼佛,而是带着佛保佑我发财吧等等,乞求到什么物质利益的好处,无者欲有,有者欲盛等之心,之念去礼佛,而放弃了人生奋斗创造方有得的根本原则的话,你说佛,菩萨能给你什么呢?他能把钞票放在你手里还是什么?这样的礼佛不是自欺又是什么?
     故而诚不在于形式,而诚的关健是看自己有无自欺的意识与行为。而此无自欺的意识与行为起与发是否皆自然而然,无人为之刻意,无矫揉之造作。如无自欺的意识与行为皆发于自然而然,此谓真“诚”也。如无自欺的意识与行为皆是强为而刻意,此乃尚需作真诚意之功夫而修为也。如伪其诚之形,而无诚之意,皆不诚也。梁漱溟老先生在其书“礼记大学篇”而对诚字是这样解释的:所谓意诚者,毋自欺也。
    《论语》上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即修身,修身即修己。这里说个“身”原非单指此血肉之驱,而正是在说自己。自己固然离不得此身,而真正代表自己的既不是身,亦不是心,却是意。意者意向;人的一切感应活动皆是意,意发于心而形于身。通常人认身为自己,那不过以其便于指目而已。其实要紧全在意上。著见在人们行动上的意,那不过是明显的。人没有行动而有思念,意即著于其思念上。甚至似乎没有什么思念,亦未始无意在隐微间不停运转着。意是怎样的,人就是怎样。整个的人格,要不外从过去长时间种种意的积蓄而渐渐形成的。意可以转变,人格的好坏高下亦随之转化而不同。
    “诚”是什么?诚就是心在当下,不做作。诚与敬相通,心猿意马即不诚,亦就是不敬。而所谓意诚,就是留心自己即须留心于意,而心在当下不做作。而此功夫怎么做呢?这就是时时刻刻留心自己——留心于意,而毋自欺耳。于此,先须知人们通常很容易在自欺中而不觉。
    人们通常对家庭社会多缺乏我自身实为其本的那种认识,遇事辄易于责人而不责己,心驰神散,漫无定向。此时自己不知做了多少错事,亦全然麻糊过去,甚且经人指责,还不认帐。或者经人指出,无可否认,仍不悔改。一贯地自欺下来。几乎可以说:通常人们所有的意识思维,均难免多少有自欺成分在。只不过不认帐不悔改者,其自欺特别严重耳。怎得免于自欺?
    那必须精神回到身上来。意念之萌,刻刻留心;庶乎一有自欺,即刻知道。必知道自欺,方得毋自欺。毋是禁止之辞,不给它自欺去,故曰“毋”。这样用功不已,愈来愈不麻糊,明德日显其用,则意自诚。

7# 2018-3-22 16:2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学不至于能,不措置休废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此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觉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自觉自信自强这三者是一以贯之的,不可能分割的。明者择善之功,强者固执之效。
    吕氏曰:君子所以学者,为能变化气质而已。德胜气质,则愚者可进于明,柔者可进于强。不能胜之,则虽有志于学,亦愚不能明,柔不能立而已矣。盖均善而无恶者,性也,人所同也;昏明强弱之禀不齐者,才也,人所异也。诚之者所以反其同而变其异也。夫以不美之质,求变而美,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今以卤莽灭裂之学,或作或辍,以变其不美之质,及不能变,则曰天质不美,非学所能变。是果于自弃,其为不仁甚矣!
    此引孔子之言,以继大舜、文、武、周公之绪,明其所传之一致,举而措之,亦犹是耳。盖包费隐、兼小大,以终十二章之意。章内语诚始详,而所谓诚者,实此篇之枢纽也。
    又按:孔子家语,亦载此章,而其文尤详。“成功一也”之下,有“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固,不足以成之也”。故其下复以“子曰”起答辞。今无此问辞,而犹有“子曰”二字;盖子思删其繁文以附于篇,而所删有不尽者,今当为衍文也。“博学之”以下,家语无之,意彼有阙文,抑此或子思所补也欤?

8# 2018-3-22 16:3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至二十章总结:
      二至五章言中庸之难,修道之难,难在过犹不及,难在不自欺,难在“好高务远”,难在于千里之遥不肯始于足下。终日数他家珍宝,以为道业。腊月三十有何可凭?所以往圣先贤不惜眉毛拖地,老婆叨叨,各种诱导,无非另迷失众生,塌实上路而已。故舜老夫曰。传持此道。所贵一切真实。不存其实。徒衒虚名。无益于理。是故人之操履惟要诚实。苟执之不渝。虽夷险可以一致(二事坦然菴集)。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可惜往往贵菩提而贱诚实,歇从何来?
      六至十一章言中庸之道贵在持之以恒,一暴十寒终不能成。遠公曰。夫天地之間。誠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無上妙道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間。故不難見。要在志之堅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則勤而夕則憚之。豈獨目前難見。予恐終其身而背之矣(雲首座書)
      先生曰:临济禅师常云:“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我等面门出入。”直如浮山远所言,无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间,故不难见。修行人于心地法门而疑信参半或一暴十寒,不求精进,即如浮山远所说,恐终其身而背之矣。然若要志坚力行,必得般若正智方能相应,所谓本立则道生,但得本,不愁末,般若之力能摧无明烦恼。故修学之士能得般若,则无上妙道,昭然于心目之间,坐立可待;而临济所谓,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撅,亦昭然明矣。
      十二至十五章言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推而广之。
      十六至十九章威逼利诱。
      二十章言修身以致用于家国天下。所以礼运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所以先生曰:快快成佛,可以多快好省地为人民服务。达到智仁勇三达德之目的的方法论就是好学、力行、知耻。三者缺一不可。

9# 2018-3-22 16:3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自,由也。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诚者,直心也。无委曲故,外感于物,直发于中,虽不中节,亦不远矣。诚之者,知非即舍,亦无委曲相,故近乎中庸。故云直心是菩提道场,以是直心觉于诸尘,谓之直觉也。彼此熏染以至于尽性。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10# 2018-3-22 16:3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言天道也)
      “诚正格致”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尽其性者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能尽之者,谓知之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也。赞,犹助也。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此自诚而明者之事也。

11# 2018-3-22 16:3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言人道也)
      其次,通大贤以下凡诚有未至者而言也。致,推致也。曲,一偏也。形者,积中而发外。着,则又加显矣。明,则又有光辉发越之盛也。动者,诚能动物。变者,物从而变。化,则有不知其所以然者。盖人之性无不同,而气则有异,故惟圣人能举其性之全体而尽之。其次则必自其善端发见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极也。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而形、着、动、变之功自不能已。积而至于能化,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矣。
  其次致曲,取一善而得入诚者,必有征验,其形、着、明、动、变、化皆然非粘也,固非至诚而不能得之耳。

12# 2018-3-22 16:3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言天道也)
     祯祥者,福之兆。妖孽者,祸之萌。蓍,所以筮。龟,所以卜。四体,谓动作威仪之闲,如执玉高卑,其容俯仰之类。凡此皆理之先见者也。然惟诚之至极,而无一毫私伪留于心目之间者,乃能有以察其几焉。神,谓鬼神。
      至诚以至性地直觉!!什么天道,胡扯八道!先生曰“动物的本能”而已。

13# 2018-3-22 16:3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言人道也)
      言诚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当自行也。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注意这个“物”大有讲究,这不是物理的“物”,也不是唯物主义那个“物”。这个物绝大多数所谓学问家都解释错了。《老子》里面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个“物”,才是先秦心学里面要讲的“物”。“物”,象形字是一个人手拿着刀杀牛,我们都知道“庖丁解牛”,那时候杀牛是有讲究的,杀完了牛,这个牛不倒架子,像一头牛卧在那里,那是祭祀之物,是要有形象的。所以要杀得艺术,杀得熟练的掌握牛的骨架结构。所以“物”的真正含义是思维里面把一个个概念串联起来的逻辑。你不诚,不去细心的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就不能了解自己的思维逻辑,这就叫做“不诚无物”。
     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故必得是理,然后有是物。所得之理既尽,则是物亦尽而无有矣。故人之心一有不实,则虽有所为亦如无有,而君子必以诚为贵也。盖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无不行矣。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诚虽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则自然及物,而道亦行于彼矣。仁者体之存,知者用之发,是皆吾性之固有,而无内外之殊。既得于己,则见于事者,以时措之,而皆得其宜也。

14# 2018-3-22 16:3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既无虚假,自无间断。
      不息则久,久则征,久,常于中也。征,验于外也。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此皆以其验于外者言之。郑氏所谓“至诚之德,着于四方”者是也。存诸中者既久,则验于外者益悠远而无穷矣。悠远,故其积也广博而深厚;博厚,故其发也高大而光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悠久,即悠远,兼内外而言之也。本以悠远致高厚,而高厚又悠久也。此言圣人与天地同用。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此言圣人与天地同体。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见,犹示也。不见而章,以配地而言也。不动而变,以配天而言也。无为而成,以无疆而言也。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此以下,复以天地明至诚无息之功用。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不过曰诚而已。不贰,所以诚也。诚故不息,而生物之多,有莫知其所以然者。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言天地之道,诚一不贰,故能各极所盛,而有下文生物之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昭昭,犹耿耿,小明也。此指其一处而言之。及其无穷,犹十二章及其至也之意,盖举全体而言也。振,收也。卷,区也。此四条,皆以发明由其不贰不息以致盛大而能生物之意。然天、地、山、川,实非由积累而后大,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诗周颂维天之命篇。于,叹辞。穆,深远也。不显,犹言岂不显也。纯,纯一不杂也。引此以明至诚无息之意。程子曰:“天道不已,文王纯于天道,亦不已。纯则无二无杂,不已则无间断先后。”

15# 2018-3-22 16:3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道,由也。温,犹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敦,加厚也。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16# 2018-3-22 16:3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以上孔子之言,子思引之。反,复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此以下,子思之言。礼,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度,品制。文,书名。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今,子思自谓当时也。轨,辙迹之度。伦,次序之体。三者皆同,言天下一统也。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郑氏曰:“言作礼乐者,必圣人在天子之位。”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此又引孔子之言。杞,夏之后。征,证也。宋,殷之后。三代之礼,孔子皆尝学之而能言其意;但夏礼既不可考证,殷礼虽存,又非当世之法,惟周礼乃时王之制,今日所用。孔子既不得位,则从周而已。

17# 2018-3-22 16:3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承上章居上不骄而言,亦人道也。
      吕氏曰:“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惟天子得以行之,则国不异政,家不殊俗,而人得寡过矣。”
      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上焉者,谓时王以前,如夏、商之礼虽善,而皆不可考。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孔子虽善于礼,而不在尊位也。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此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其道,即议礼、制度、考文之事也。本诸身,有其德也。征诸庶民,验其所信从也。建,立也 ,立于此而参于彼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迹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所谓圣人复起,不易吾言者也。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知天知人,知其理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动,兼言行而言。道,兼法则而言。法,法度也。则,准则也。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诗周颂振鹭之篇。射,厌也。所谓此者,指本诸身以下六事而言。

18# 2018-3-22 16:3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言天道也)
      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律天时者,法其自然之运。袭水土者,因其一定之理。皆兼内外该本末而言也。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此言圣人之德。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道并行而不悖,哈哈,泄露天机。若是大道则一也,与何物并行焉。可见道还是人道,故有小德大德之谓也。)悖,犹背也。天覆地载,万物并育于其间而不相害;四时日月,错行代明而不相悖。所以不害不悖者,小德之川流;所以并育并行者,大德之敦化。小德者,全体之分;大德者,万殊之本。川流者,如川之流,脉络分明而往不息也。敦化者,敦厚其化,根本盛大而出无穷也。此言天地之道,以见上文取辟之意也。
19# 2018-3-22 16:3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 ;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承上章而言小德之川流,亦天道也)
     聪明睿知,生知之质。临,谓居上而临下也。其下四者,乃仁义礼知之德。文,文章也。理,条理也。密,详细也。察,明辩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溥博,周遍而广阔也。渊泉,静深而有本也。出,发见也。言五者之德,充积于中,而以时发见于外也。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言其充积极其盛,而发见当其可也。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舟车所至以下,盖极言之。配天,言其德之所及,广大如天也。

20# 2018-3-22 16:4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二章
     承上章而言大德之敦化,亦天道也。前章言至圣之德,此章言至诚之道。然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则亦非二物矣。此篇言圣人天道之极致,至此而无以加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经,纶,皆治丝之事。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比其类而合之也。经,常也。大经者,五品之人伦。大本者,所性之全体也。惟圣人之德极诚无妄,故于人伦各尽其当然之实,而皆可以为天下后世法,所谓经纶之也。其于所性之全体,无一毫人欲之伪以杂之,而天下之道千变万化皆由此出,所谓立之也。其于天地之化育,则亦其极诚无妄者有默契焉,非但闻见之知而已。此皆至诚无妄,自然之功用,夫岂有所倚着于物而后能哉。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肫肫,恳至貌,以经纶而言也。渊渊,静深貌,以立本而言也。浩浩,广大貌,以知化而言也。其渊其天,则非特如之而已。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圣知之知,去声。固,犹实也。郑氏曰:惟圣人能知圣人也。


21# 2018-3-22 16:4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三章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着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鲜明,明亮)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前章言圣人之德,极其盛矣。此复自下学立心之始言之,而下文又推之以至其极也。诗国风卫硕人、郑之丰,皆作“衣锦褧衣”。褧、絅同。襌衣也。尚,加也。古之学者为己,故其立心如此。尚絅故闇然,衣锦故有日章之实。淡、简、温,絅之袭于外也;不厌而文且理焉,锦之美在中也。小人反是,则暴于外而无实以继之,是以的然而日亡也。远之近,见于彼者由于此也。风之自,着乎外者本乎内也。微之显,有诸内者形诸外也。有为己之心,而又知此三者,则知所谨而可入德矣。故下文引诗言谨独之事。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小雅正月之篇。承上文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也。疚,病也。无恶于志,犹言无愧于心,此君子谨独之事也。
      诗云:“相(亲自观看)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大雅抑之篇。相,视也。屋漏,室西北隅也。承上文又言君子之戒谨恐惧,无时不然,不待言动而后敬信,则其为己之功益加密矣。故下文引诗幷言其效。

22# 2018-3-22 16:4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商颂烈祖之篇。奏,进也。承上文而遂及其效,言进而感格于神明之际,极其诚敬,无有言说而人自化之也。威,畏也。鈇,莝斫刀也。钺,斧也。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周颂烈文之篇。不显,说见二十六章,此借引以为幽深玄远之意。承上文言天子有不显之德,而诸侯法之,则其德愈深而效愈远矣。笃,厚也。笃恭,言不显其敬也。笃恭而天下平,乃圣人至德渊微,自然之应,中庸之极功也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诗大雅皇矣之篇。引之以明上文所谓不显之德者,正以其不大声与色也。又引孔子之言,以为声色乃化民之末务,今但言不大之而已,则犹有声色者存,是未足以形容不显之妙。不若烝民之诗所言“德輶如毛”,则庶乎可以形容矣,而又自以为谓之毛,则犹有可比者,是亦未尽其妙。不若文王之诗所言“上天之事,无声无臭”,然后乃为不显之至耳。盖声臭有气无形,在物最为微妙,而犹曰无之,故惟此可以形容不显笃恭之妙。非此德之外,又别有是三等,然后为至也。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23# 2018-3-22 16:4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22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刘毅岱老师的精彩讲解!
感谢论坛的精心组织!
感谢义工的辛勤付出!
感谢千山矿业提供场地!
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
谢谢大家!

24# 2018-3-22 16:45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