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志大其量”且与洛阳有关的,至少有三个人。 一个是贾谊,地道的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20多岁就得到汉文帝的信任和重用。不过,这引起一些权臣的不满,他们散布流言,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汉文帝因此疏远了贾谊,先派他任长沙王太傅,又派他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为自责,忧郁而死。 对贾谊之死,司马迁等人深感惋惜,但苏轼不以为然。他在《贾谊论》里说,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贾谊推行政治主张时操之过急,没有在大臣认可的情况下推行,“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西晋尚书郎傅嘏(gǔ),也爱用“志大其量”评价人。 他认为“志大其量”第一人是夏侯玄。 曹魏正始年间,很有名气的夏侯玄、何晏、邓飏(yáng)等人都想结交傅嘏,但遭到拒绝。傅嘏的朋友荀粲感到不解,问他为什么。傅嘏逐一指出这些人的缺点,说:“这三个人都将家败族灭,我避他们还怕来不及呢,更何况与他们亲近?”其中的夏侯玄,傅嘏就认为是“志大其量,能合虚声而无实才”。 傅嘏认为的“志大其量”第二人是钟会。 公元255年,司马师率军讨伐毋丘俭、文钦,其间他的眼病越来越重,于是从前线回到许昌。司马昭从洛阳到许昌看望哥哥,皇帝下诏让傅嘏告诉司马昭,东南刚刚安定,他应当留在许昌。 傅嘏与中书郎钟会密谋,没听皇帝的命令,而是与司马昭一起回到洛阳,在洛水以南驻扎。 回到洛阳的司马昭被任命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钟会觉得自己出力不小,于是洋洋自得,傅嘏给他敲警钟:“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你这个人,志向大于能力,建立勋业这种事是很艰难的,你怎么这么不谨慎呢? 傅嘏看人真准,他认为“志大其量”的人,夏侯玄被司马师杀害,夷灭三族;钟会灭蜀后发动叛乱,被乱兵所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