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18-12-26 01:00

《周易·观》卦与知白守黑

《周易·观》卦与知白守黑
(转载自道德根文化园地)
一、观卦经文
               观⑴卦第二十

(坤下巽上)
《观》:盥而不荐⑵。有孚颙若⑶。
初六,童观⑷,小人无咎,君子吝。
六二,窥观⑸,利女贞。
六三,观我生⑹,进退。
**,观国之光⑺,利用宾于王⑻。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上九,观其生⑼,君子无咎。

【参考注释】
    ⑴观:甲骨文“观”(),是两只眼睛望体内看,即慧观;小篆字形()加上“见”,就主要指往外看了,失去了修真学的本义。《说文》“谛视也。从见,雚声。”也不明确。
    ⑵盥而不荐:盥,为古代祭神时首先的仪式,用净水浇洗双手。荐,盥祭后敬献祭品的仪式。
    ⑶有孚颙若:孚,诚信。颙,神态端正严肃。
    ⑷童观:童,幼小、童稚。指慧观初始阶段。
⑸窥观:“窥,小视也。从穴,规声。”《说文》。即小目垂帘而视。
⑹观我生:慧观到体内精气神的活动生生不息。
⑺观国之光:慧观到身国之内阳气日盛,一派光明。
⑻利用宾于王:“宾者,怀德而服也。”《尔雅·释诂上》“宾,服也”邢昺疏。
⑼观其生:其,既包含上一爻所说的“我”,也包含其他的生命活动。

二、经文释义
观,盥洗了双手却没有进献祭品。心怀诚敬,神情极为庄重肃穆。
初六,天真如孩童般的幼稚之观,见到小人的行为不会有咎失,见到君子的境界比较艰难。
六二,好像顺着一个通道往里观看,这种能力对你的德道修身非常吉利。
六三,观见我体内精气神的运化活动,阴阳消长,有进有退。
**,观见身国之内阳气渐盛,光明日增,精神系统各尽职守,内圣外王。
九五,观见我体内精气神运化生生不息,日益涤阴增阳,修德君子没有任何灾咎。
上九,观见身国内外的生命活动循环往复,生老病死,无有止息,修德君子没有任何灾咎。

三、经文道解
《观》:举行盥祭礼时,作了盥洗澡手而没有贡献祭品,只要心怀诚敬,神态庄重肃穆也是可行的。这里以祭礼的神圣隆重象喻修身者进行慧观时的精神状态,意在强调必须具有高度诚信礼敬之心,才有可能进入慧观境界。
初六,童观。慧观初始,定力尚差,易生分别,好像幼童观物,目光如镜,观照现前,天真自然。观见小人的行为不分别,不动心,也不会招致过失;观见君子般的高尚境界,产生贪恋不舍,也会招惹麻烦。
六二,窥观。好像顺着一个通道往里观看,进入太极黒境,有利于你的占问,从观见的景象中得到启示。这里的“女”通“汝”,古文中第二人称用语,并非男女之女。
六三,观见自己体内精气神的活动;也可以理解为阴我心、阳我心和德性真我的阴阳消长情况,很不稳定,时而阳进阴退,时而阴进阳退。
**,观见内身国治理渐入佳境,天德地炁之光明日增,有利于“非恒名”精神系统的阳性转化,使其以心神为帅,宾服于德性真我,实现内圣外王。
九五,观见自己身国内的“非恒名”精神系统健康成长,可以肯定观照,没有任何灾咎了。
上九,观见自己身国内外的“众生”,熙熙攘攘,芸芸不息,流浪生死,唯有道德修身,具备君子之德的人才能永恒解脱,无有灾咎,无忧无虑。
四、结语
      甲骨文“观”字,双目和天目(中间一竖)下视内观,观照丹田和“之”脉,下面是“之”的古文形象如“止”。小篆体“观”字,保持了直接内观中脉的含义,字形也有了左右阴阳分别。可见在小篆成熟的汉代时期,道德修身的本义已经开始丢弃,不完全了。至于楷书繁体“觀”字和简化字“观”字,只剩下“用眼睛看”的意思,修身内涵已经完全丢失了。
      由此可见,我们的先祖向后世传达的是“观心得道”的本义,是道德修身的内求之法;完全是慧观。绝不单纯如“易传”言只是“观民设教”的社会教化而已。历代的解易著作都在围绕“观民设教”做文章,已经远离了“观卦”本义。
      “观卦”六爻爻辞,描述了慧观的六个阶段,由初始表象进入太极黒境;由观见“非恒名”性体的初生到身国治理大见成效、心神成长为帅,三心合一,拱扶道尊;由治理身国之民,不断涤阴增阳到修治身国外之众生,度人度己,最终成就君子之德,就像个简明厄要的修身路线图一样,水到渠成,非常直观。如果只按一般的祸福吉凶来解释,虽然也能望文生义,自圆其说,最终只能在五行之术的小技里面兜圈子,其价值微不足道。(对“非恒名”系统概念的理解,请参阅熊春锦先生《道医学》专著中的相关论述。)
      慧观的要求是诚敬端庄、心身肃然,方可产生“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周易·系辞上》)的效应,是与《老子·德道经》中的“善观”真义一脉相承的。老子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这里的“以身观身”就是“观卦”中的“观我生”;“ 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就是“观卦”中的“观其生”。如果仅从卜筮出发,从只求个人吉凶祸福欲念的占卦心理出发,是根本不可能进入这种上善上德、无思无为的慧观境界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易·观》卦与知白守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