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与西安,谁是第一古都?
网上这样的讨论很多,我觉得你要从哪个维度来评价很关键,不同维度结果不同。论建都谁最早,那是洛阳,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咱洛阳的都城历史从夏朝就开始了。二里头博物馆旁边的中国社科院洛阳考古队旁边的那通古碑上书:华夏第一古都,不是乱说的。
论建都的王朝影响力,汉唐最大,西汉较东汉,西汉因为汉武帝更加威武霸气一些,东汉重在文治,唐朝的时候,西安相比洛阳作为都城的历史更多,所以,在这个方面,还是西安。
论文化经济,是洛阳。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的原点,而后三教也在洛阳或发源或首传,与洛阳相关的文化数不胜数。
论威武霸气,是西安。犯我大汉,虽远必诛。在历史上的西汉和唐朝,属于实力扩展期。
以上是从四个维度来分析的。
如果要从综合实力来说,历史上的洛阳和西安难分伯仲,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轴心,北宋之前中国的中心就在这两个轴心摇摆迁徙。
《荀子·大略篇》说:“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
洛阳毫无疑问,是中国第一古都,成为C位,是春秋时期就形成的定论,礼法也,根本没有商讨的余地。定都西安,都是为了安全,为了龟缩,权益之计也。 汉武帝威武吗?他并没有解决匈奴问题,否则王昭君何苦远嫁塞北?东汉孱弱吗?匈奴被彻底从历史中消失了。 隋统一后,迁都洛阳,建成了我国迄今无出其右的隋唐都城规模,都城与洛河融为一体,贯通南北大运河,天下粮赋辐辏,这个战略规划,是划时代的,前人不敢设想的,但是杨广想到了。就从这一点,他超过了李世民。 西边人开始也跟欧美不承认夏,因为二里头在洛。后来有了石峁,他们开始承认夏了,在石峁。但是,二里头天下物资辐辏汇集于二里头的证据,让石峁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东汉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无和亲,西汉白登之围后送公主16位。东汉班超平西域,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燕然勒石,南匈奴俯首称臣。科技文化碾压西汉,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华佗,蔡伦造纸术,指南针,地动仪。班固两都赋,左思三都赋 洛阳纸贵。
盛唐从公元650年-公元741年共计91 年,期间历经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唐玄宗五帝。
其中唐高宗长居洛阳,并在洛阳开始了其永徽之治,最后病逝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
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则在洛阳登基称帝,大唐文明元年,唐睿宗下诏书亲封洛阳为大唐神都。而女皇武则天则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洛阳执政二十年,后病逝于洛阳上阳宫。
唐玄宗则出生于洛阳紫微宫,盛唐的开元盛世从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共计28年,唐玄宗从公元717年都洛至公元736年共计19年,占了绝大多数时间。唐玄宗也正是在洛阳认识了其侄子寿王李瑁之妻杨玉环。
而唐朝历史上仅有的三次封禅大典,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均在洛阳接受万国来朝,并且是从洛阳出发的。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六次,五次是在都城洛阳被接见!
征服高丽,是华夏在海洋文明扩充的试探,这个创举依然是杨广。李世民(都长安)也继续杨广的路线,依然不克。克高丽,是盛唐高宗,行政中心在洛之时。东汉甘英西边到达地中海,是东汉和帝。总之,华夏接触东西两个大洋的战略试探,都是在都洛之时(东汉和帝,唐高宗),这是巧合吗?我认为不是。都洛,放弃龟缩关中,本身就是一种自信。 日本遣唐使来中国11次,9次是在都城洛阳被接见!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有个何尊
统一标准才能比较,割据政权都城算不算?不能搞双标,我算你不算;邦联制,文化、法律、税收、度量等等没有统一算不算?
洛阳与西安都在搞双标,洛阳说西安的前赵、前秦等不算,而自己的后唐、后晋等算;西安说邦联制不算,所以洛阳的夏、商、东周都不算,而它的西周算。
西安不承认洛阳的西周,理由是成周不是洛邑;不承认武周,理由是女皇;不承认隋唐,理由是陪都(皇陵都不在洛阳)。按西安算法,洛阳是两朝古都(东汉、西晋),自己是六朝古都。
西安与洛阳网友争论的不乏教授之流,还组团,洛阳基本都是散兵游勇。我试着与他们辩论,无奈知识储备太少,很快败下阵来,人家引经据典一套一套的。 算不算要有标准,不是自己说了算。以正史二十四史为统一标准洛阳的十三朝均在正史二十四史之内,而西安有多朝不在。中国人都知道,西安在2000年之前一直是被称六朝古都!
西安与洛阳十三朝比较:
何尊上有铭文:
何尊铭文,是指何尊上面的铭文,铭文中的内容“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出土最早的见证。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何尊铭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30 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内容为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成周之事,其中有“宅兹中或(国)”四字,意思就是在“中国”这个地方营建都城——这是已知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所指乃今洛阳及其周边地区
此外,中国邮政集团的标识“中”字的设计也来源于何尊。
西汉刘邦,龟缩关中,臣服项羽,等待时机,统一天下;隋末李渊自太原,依然偷偷默默,夺了姨表弟杨广的长安,继续龟缩,观望关东豪杰瓦岗军与隋官军厮杀,最后坐收渔利。这就是西汉和唐,夺天下的投机取巧,路径依赖,几乎一致,这就是关中的最大价值。 前赵、前秦,新,这些政权的伪皇帝死,在二十四史里都直接写”死“,而13朝都洛阳的皇帝的死,史书都是”崩“,很明显,死的不是都。 我认为华夏都城资格最高的两个城市,一是洛阳,二是南京。一个是黄河文明,一个是长江文明+海洋文明。南京有海港,黄金水道。 二十四史,已经定稿。一个字都不能改。谁改谁就是篡改。而二十四史,记载了洛阳13朝;西安的前秦,前赵,新,西晋,都是僭越,伪,篡位。 对待西吹,唯一的武器,就是用正史材料去回击,谩骂是不顶用的。正史不是SCI论文,可以不断逼近真理。正史已经定稿,不再更新,升级。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3 21:35
对待西吹,唯一的武器,就是用正史材料去回击,谩骂是不顶用的。正史不是SCI论文,可以不断逼近真理。正史 ...
对,西边借助地位高,话语权强,不断洗脑世人和编造谎言,从六朝凑到十三朝,为了独霸唐朝历史,说洛阳是陪都,然而正史打脸!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盛世隋唐,神都洛阳!中国第一陪都西安,中国历史上官方唯一公布的! 隋文帝都大兴创造了开皇之治,隋炀帝继位后建东都洛阳城,但并未废除大兴都城地位,不过隋炀帝在位期间在洛阳时间长,隋洛阳不是陪都。唐到了第三帝李治才下《建东都诏》,洛阳才成为东都。唐建东都也是为了加强对东南方向统治,强化洛阳物资集中转运地功能。唐历代皇帝,粮食不够吃了,物资供不上了,就带着百官到洛阳办公,等粮食、物资搬运储备差不多了,才回长安办公,说洛阳是唐陪都似乎不妥。 1234567 发表于 2024-3-3 21:40
隋文帝都大兴创造了开皇之治,隋炀帝继位后建东都洛阳城,但并未废除大兴都城地位,不过隋炀帝在位期 ...
什么叫不妥?隋书记载了隋炀帝营建新建,迁都洛阳。《隋书》宇文恺传原文:炀帝即位,迁都洛阳,以恺为营东都副监,寻迁将作大匠。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
正史从新旧唐书到资治通鉴均明确记载洛阳是唐都城的地位,你这是阴阳啥?
洛邑神都 发表于 2024-3-3 21:42
什么叫不妥?隋书记载了隋炀帝营建新建,迁都洛阳。《隋书》宇文恺传原文:炀帝即位,迁都洛阳,以恺为营 ...
这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史料,板上钉钉。 史书,本朝人修的,敢不美化皇权么?后世修的,也与修史人历史观有关,比如《三国志》记录了三国的历史,但是记录曹魏帝王的篇章就称为“纪”,比如《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到了蜀汉和东吴的帝王的篇章就称为“传”,比如蜀汉的《先主传》、《后主传》;东吴的《吴主传》,都能很清楚地分辨出来以曹魏为尊。
此外,汉人修史,难免大汉族主义,各朝各代对历史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我觉得当代教科书就是当代的历史观。
当代教科书就是当代的历史观。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3 20:44
《荀子·大略篇》说:“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 ...
乱世长安,治世洛阳
1234567 发表于 2024-3-3 21:14
统一标准才能比较,割据政权都城算不算?不能搞双标,我算你不算;邦联制,文化、法律、税收、度量 ...
前赵、前秦这些割据政权根本没有记入正史,而后梁后唐后晋均已记入正史,两者之间存在本质区别,根本不是一回事。再者西周建都西安的结论也很牵强,西喷们津津乐道的镐京遗址发掘了将近一个世纪,迄今为止也没有发现任何能佐证曾在这里建都的考古发现,倒是成周城发现了大型都城遗址,祭祀坑,铸铜作坊,这些奴隶制王朝都城的标配一应俱全 前赵、前秦与后唐、后晋在当代教科书里都是一样的,并未做说明与区分。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3 20:48
汉武帝威武吗?他并没有解决匈奴问题,否则王昭君何苦远嫁塞北?东汉孱弱吗?匈奴被彻底从历史中消失了。 ...
汉武帝不但没有解决匈奴问题,反而因为穷兵黩武,连年发动战争,掏空了国库,使西汉自身国力也大大受损,为西汉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直到东汉才彻底解决了令两汉统治者头疼的匈奴问题 1234567 发表于 2024-3-3 22:37
前赵、前秦与后唐、后晋在当代教科书里都是一样的,并未做说明与区分。 ...
非要抬这杠,一个载入正史,一个正史根本不予承认,两者能相提并论吗?!当代教科书就是当代历史观,第一次听说你这样的观点,教科书并不权威,里面的内容随时都可以修改,讲述和研究历史一切都要以正史为准,教科书未做说明和区分,但是正史把它们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1234567 发表于 2024-3-3 22:37
前赵、前秦与后唐、后晋在当代教科书里都是一样的,并未做说明与区分。 ...
你这样讲也有一定道理,但要区别说:洛阳按照古代正史界定是13朝古都;西安按照当代学术研究,部分学者的观点认为也是13朝古都。 这样就准确了。 1234567 发表于 2024-3-3 21:14
统一标准才能比较,割据政权都城算不算?不能搞双标,我算你不算;邦联制,文化、法律、税收、度量 ...
你跟西安人辩论还能很快败下阵来,我看你是假抵抗真投降。
还夏商不算朝代,西安人这么下定义,党/中/央/国/务/院能答应?华夏文明史被他们缩短一千年。 1234567 发表于 2024-3-3 22:37
前赵、前秦与后唐、后晋在当代教科书里都是一样的,并未做说明与区分。 ...
教科书?那要看你拿的是中学教科书还是大学历史系教科书了,大学历史系教科书会一朝一朝地告诉你,二十四史具体包含哪些朝代,而且划重点,敲黑板,考试要考。
中学历史教科书一带而过,不等于大学历史教科书不做详细描述。因为教书要一步一步教,中学先掌握汉唐宋这些大朝代就可以了,有志于从事历史工作的再去深入了解。
摩擦力还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中学物理课本也不区分,99%不念物理系的人对摩擦力的理解都不完整。中学物理只讲万有引力基本概念,到了大学会讲万有引力的公式是从测量结果推导出来的,测量万有引力的仪器长得像个哑铃。
只拿中学教科书说事,说明你的文化水平只达到中学生的水平。 陕西的都是西安的
洛阳只是洛阳
Xian读音咸 洛邑神都 发表于 2024-3-3 21:42
什么叫不妥?隋书记载了隋炀帝营建新建,迁都洛阳。《隋书》宇文恺传原文:炀帝即位,迁都洛阳,以恺为营 ...
对啊,隋炀帝迁都洛阳,中学历史书上写着呢,这回老百花又不说以中学历史书写的为准了。
此人甘当西边的孙子。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3 21:33
二十四史,已经定稿。一个字都不能改。谁改谁就是篡改。而二十四史,记载了洛阳13朝;西安的前秦,前赵,新 ...
:handshake明白人,史籍是最好的证明 争这有屁用! :)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3 20:48
汉武帝威武吗?他并没有解决匈奴问题,否则王昭君何苦远嫁塞北?东汉孱弱吗?匈奴被彻底从历史中消失了。 ...
十三将士归玉门,很是荡气回肠。应该说东汉的时候,总是很小的代价干成很多大事,没有穷兵黩武。 大汉名将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
一、耿恭其人
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兴平)人。其出生不详,他生于何年,死于何年,正史没有明确记载,无从得知。只知道他来自不凡的军事世家耿家。爷爷耿况乃东汉名臣,曾任过上谷太守;父亲耿广的哥哥耿弇是有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之四。堂兄耿秉也是东汉有名的将领。因不那么知名的父亲耿广去世得早,耿恭年少时就成了孤儿。《后汉书.耿弇传》也只是简约地介绍:(耿恭)为人慷慨多谋略,有将帅才能。公元74年11月,骑都尉刘张奉汉明帝之令,出兵攻打车师。耿恭受命司马,随军出征。车师国战败后,窦固上书汉明帝,建议重设西域都护及校尉,要把西域重新纳入正轨统治秩序,设立驻点也有必要。汉明帝觉得窦固考虑得很对,便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司马耿恭为戊校尉,屯驻后车师金蒲城(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乡),将谒者关宠任命为己校尉,屯驻前车师柳中城(今新疆艾丁湖),各设置驻军数百人,互为策应。耿恭被安排在了孤悬天山以北的车师后部驻扎,而且驻军仅仅几百人。孤军驻扎在外,如果没有队友的及时策应,有多危险大家可想而知。在这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公元75年二月,汉明帝便命令窦固回师了。二、三百人对战几万敌人窦固的大部队刚一撤离,瞄准机会的北匈奴就开始动作起来了。你们有几万人在这里,我不敢动,现在你们一个地方只留几百人了,我不收拾你收拾谁?公元75年三月,北匈奴派左鹿蠡王率领两万骑兵攻打车师后部。耿恭自然不会对刚收复的小弟坐视不理,于是从自己那几百人挤出了三百人前去救援,却不料在途中遭遇北匈奴大军,寡不敌众,全军覆没。车师的军事能力实在是不怎的,孤立无援的他们自然不是北匈奴的对手。于是,车师后部毫无悬念地被北匈奴杀得落花流水,就连车师后王都成北匈奴的刀下之鬼。搞定车师的北匈奴趁热打铁,想一鼓作气地拿下耿恭驻防的金蒲城。此时,耿恭守城的兵卒更少,形势堪危。不过,他知晓匈奴迷信,便将计就计逼退敌军。只见耿恭从容地登上城楼,指挥仅有的三百士卒与几万北匈奴大军作战。他将毒药涂在箭上,向北匈奴左鹿蠡王喊话:“这是汉朝神箭,中箭者必出怪事。”果然,中箭的匈奴兵伤口处血水沸涌。一时,令匈奴大军大为惊慌,十分震恐。正好又遇上狂风暴雨,耿恭乘势出击,杀伤众多匈奴骑兵。左鹿蠡王直呼:“汉军有神力,真可怕啊。”便率兵撤退。三、千里之外固守古城六月,耿恭在匈奴退军后,开始聚拢兵力,收缩防线,聚敛兵众,退军到了更小更天险的疏勒城(非疏勒国,奇台县半截沟镇石城子遗址)去固守。可见,耿恭前三个月也是靠硬撑过来的。疏勒城背靠天山,南临深涧,地势险绝,易守难攻。耿恭明白匈奴不会善罢甘休,率军占据有溪水缓流的疏勒城后,招募城中几千男丁共同防御。75年5月,北匈奴大军果然再次进攻疏勒城,还在城下堵绝溪流。耿恭在城中掘井十五丈,仍不出水。官兵焦渴困乏,甚至挤榨马粪汁来饮用。耿恭亲自带领士兵挖井运土。不久,泉水涌出,众人齐呼万岁。耿恭便登上城楼,令士兵泼水相戏。北匈奴大军以为耿恭有神力相助,再次撤退。75年6月,北匈奴第三次发动进攻。联合西域的焉耆和龟兹两国联合攻打西域都护陈陸,陈陸不敌,全军覆灭。耿恭所在的疏勒城、关宠所在的柳中城均被北匈奴围困。耿恭、关宠紧急上书东汉朝廷,请求驰援。就在告急军报上达洛阳时,时间已是8月,汉明帝正好去世,汉章帝继位,正在国丧时,派不出救兵应急。无奈之下,耿恭、关宠只得在遥远的孤城坚守以待。还好,车师后王夫人因祖先是汉人,有体恤之心,便暗中帮助,告之敌情,尽力提供粮食军饷救急。耿恭遂得以鼓舞士气坚守数月。眼看着北匈奴铁骑围困越来越紧,城中粮草耗尽,守城的汉军越来越少。耿恭便用水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兽筋皮革度日,以诚相待守城士兵,安排城中百姓挖地道出城。身陷绝境,是战是降?耿恭陷入了当年李陵一般的境遇。耿恭把将士们召集到一起,共商前途,但这群热血男儿最终达成的共识是:百年国仇,不共戴天!生为汉将,死为汉魂!九死无悔,绝不投降!耿恭和士兵以诚相待,同生共死,所以众人全无二心,但死者日渐增多,只剩下了数十人。北匈奴左鹿蠡王知道耿恭身陷绝境仍不失气节,定要让他投降,便派使者去招降耿恭说:“你如果投降,单于就封你做白屋王,给你女子为妻。”耿恭引诱使者登城,亲手将他杀死,在城头用火炙烤北匈奴使者尸体。北匈奴一看耿恭如此不识抬举,勃然大怒,增发援兵,一次又一次地对疏勒城发起了猛攻。可是,耿恭等勇士的死战不退,疏勒城始终固若金汤!也正在这个时候,由在天山南面固守柳中城的关宠发出的求救信已经到了洛阳,并呈到了刚刚登基不久年仅18岁的汉章帝的龙桌上。汉章帝在朝堂之上与群臣会商此事,看看要不要发兵救援西域的那几支孤军。以司空第五伦为首的放弃派认为,距离这么远,现在派人去救也来不及了,西域那点人估计早就被人全歼了,派兵救援没啥意义。但以司徒鲍昱为首的拯救派却认为必须派兵救援,否则大汉失去的不仅仅一群勇士,更可怕的是,会因此失去军心、民心,谁会真正愿意给一个抛弃同胞的朝廷卖命呢?鲍昱的原话: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为了进一步说服汉章帝,鲍昱随后又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咱们那么点人匈奴都拿不下来说明匈奴战斗力实在不值得一提,可命敦煌、酒泉两郡太守各率领精骑二千,多带旗帜,日夜兼行去救关宠和耿恭二人,四十天内必定回塞!汉章帝最终采纳司徒鲍昱的建议,派征西将军耿秉屯守酒泉,派酒泉太守秦彭(一作段彭)、谒者王蒙、皇甫援征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部队,共七千多人,前往救援。建初元年(76年)正月,秦彭等人率军在柳中集结,进击车师,攻打交河城。等秦彭的七千军队赶到车师时,驻扎在车师前部的关宠所部,却没有扛住北匈奴的进攻,全部壮烈殉国。汉军斩杀了驻军车师前部的北匈奴军三千八百人,俘虏了三千人,吓得北匈奴立马远逃,而车师前部则再次归汉鉴于关宠已经阵亡,军中很多人都觉得耿恭大概也和关宠一样被敌人干掉了,翻山越岭1000多里路,跑到天山北部去对抗北匈奴大军实在是费力不讨好的赔本买卖。于是,王蒙等人打算引兵东归,弃耿恭汉军于不顾。早在匈奴合围之前,耿恭就派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取士兵冬衣。此时,范羌正在王蒙军中。范羌强烈要求前往疏勒城营救耿恭,而且始终坚持必须要去营救耿恭。疏勒道路孤远,诸将不敢前往。王蒙遂分兵两千,由范羌率领,沿山(博格达山)北进,前去解救。两千兵力是没办法和北匈奴大军在野外搞正面冲突的,所以范羌带领这两千援军去翻越这已入深冬的天山!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一路上,大雪纷飞,积雪深达丈余。随时可能被积雪给活埋了,也随时可能掉入万丈深渊而尸骨无存,还随时可能在极寒的天山上活活冻死。但是,范羌他们勇往直前,毫不退缩。支撑他们的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战友情、同胞情。当范羌一行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疏勒城下时,疏勒城下已经弥漫着一片死气了。耿恭的队伍仅仅只剩26人了,随时可能彻底覆灭。当濒临崩溃的耿恭等人听到兵马之声时,还以为北匈奴又来了攻城援军。大家做好了殉国的最后准备。但是,远处却传来了他们熟悉的乡音:“我是范羌!大汉来迎接校尉和兄弟们了!”城中终于盼来救兵,大家山呼万岁。耿恭打开城门,两军会师,抱头痛哭。援军入城,看着到处的残垣断壁和形容枯槁的大汉勇士,谁都能想象到这里曾经发生过何等惨烈的战斗。汉军将士痛哭不已!是感动也是骄傲!第二天,汉军开始沿原路返程。但阴魂不散的北匈奴却一路追击,汉军只能且战且退。直到三月,汉军才抵达玉门关。此时,当初死守疏勒城的数百勇士最终只剩下了十三人。这便是让无数人热血沸腾的“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中最为璀璨的忠勇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前赴后继地去捍卫家国情怀、民族尊严。这十三人衣衫褴褛,鞋履洞穿,面容憔悴,形销骨立。中郎将郑众深为感动,亲自为耿恭及其部下安排洗浴,更换衣帽。并上书朝廷说:“耿恭以微弱的兵力固守孤城,抵抗匈奴数万大军,经年累月,耗尽了全部心力,凿山打井,煮食弓弩,先后杀伤敌人数以千计,忠勇俱全,没有使汉朝蒙羞。应当赐给他荣耀的官爵,以激励将帅。”耿恭到达洛阳后,鲍昱上奏称耿恭的节操超过苏武,应当封爵受赏。于是汉章帝任命耿恭为骑都尉,任命耿恭的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县丞,剩下九人都授予羽林之职。耿恭母亲在此之前就已去世,等耿恭回来,补行丧礼,汉章帝下诏派五宫中郎将馈赠牛和酒解除丧服。四、再败羌人就在公元77年8月,金城和陇西的羌人反叛。汉章帝召自己欣赏的外戚代理车骑将军马防率耿恭及五校兵和各郡的弓弩射手三万余人,讨伐羌人。之前,汉章帝召见耿恭询问征讨方略。或许是为了吸取车师国的教训,耿恭琢磨着如何长期稳定。因此,他建议让窦固镇守凉州,让副将马防屯军汉阳。这个建议很合理,但是,得罪了窦固和马防。窦家和马家都是扶风望族,窦固的媳妇是刘秀女儿,马防的妹妹是刘秀儿媳妇。耿恭的辈分和实力不及人家,却给大佬安排干活。更重要的是,窦固与马防曾有过节。因此,耿恭此论无意间便得罪了马防,为后来获罪埋下致命的隐患。马防于公元78年大败羌人部落首领布桥后,凯旋回朝。独留下耿恭善后。耿恭着力攻打余下的十三支还没投降的羌部落,直打得这些羌人溃不成军,数万人全部归降。史载,勒姐、烧何羌等十三种数万人,皆诣恭降。然而,监军“谒者”李谭乃马防的心腹,借此中伤耿恭,上书弹劾耿恭“不忧军事”,接受羌人投降时心怀不满。耿恭由此获罪,被迅速召回朝廷,旋即被逮入狱。汉章帝考虑他世家出身,又有军功,遂免去死罪,罢了他一切职务后,遣送原藉,永不叙用。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