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纳闷,如果明朝人口迁徙大量入洛阳,扰乱了洛阳的古汉语。那么洛阳的地名,怎么很多都留下来了?比如 ...
古代洛阳人逃离到南方的肯定很多次也很多人,但也有人留下了啊。不是非黑即白的。所以,现在的洛阳话里肯定遗留有古洛阳话。 怼叧,原来是这么写的 寻梦拉萨710702 发表于 2023-5-17 08:27
怼叧,原来是这么写的
是这样写的
还有一个日呶 谁知“shuabaca″咋写? 还有"rimachua″? heluoren 发表于 2023-5-17 09:03
还有"rimachua″?
日马歘 heluoren 发表于 2023-5-17 09:02
谁知“shuabaca″咋写?
摔摆叉?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3-5-17 08:25
古代洛阳人逃离到南方的肯定很多次也很多人,但也有人留下了啊。不是非黑即白的。所以,现在的洛阳话里肯 ...
我也这么认为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3-5-17 09:25
我也这么认为
很多人很极端。说古洛阳人跑到南方了,客家话才是古代洛阳话,洛阳人都是胡人了。这真是极端至极啊。
有跑到南方的,也有留下来的。洛阳话交融很多,但也有留下的古语啊,这是相互交融的,而不是完全替代的。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3-5-17 09:40
很多人很极端。说古洛阳人跑到南方了,客家话才是古代洛阳话,洛阳人都是胡人了。这真是极端至极啊。
有 ...
深表赞同。即使现在,要居家迁徙1000公里,也是困难异常,可况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当时人烟稀少,运输工具落后,信息传播阻塞,山坳中的零星居民很多,不可能一声令下,全部把洛阳清空,无人烟。即使解放后,很多深山老林里,还有零星散户居住,不知道新中国成立,可况在当时的条件 唐朝,中国人口也到不了1亿人,8千万左右。自然生态基本就是零星的农田,少数村落,大部分是深山老林,胡人贼兵根本不会浪费军粮,到深山老林里清除居民,那代价太大了,得不偿失。洗劫的对象应该是较大的城镇。所以,洛阳周边的洛阳人,应该大部分,没有那个粮食储存 去迁徙岭南。那时人眼稀少,连个讨饭的地点都没有,怎么迁徙?除非大户人家,成群结队,带着粮食迁徙。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3-5-17 10:55
唐朝,中国人口也到不了1亿人,8千万左右。自然生态基本就是零星的农田,少数村落,大部分是深山老林,胡人 ...
是的。你这个分析非常地符合常理,也应该是实际情况。
另外,洛阳话是一个以历史为轴线变化融合的过程,这才是洛阳话啊。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3-5-17 09:40
很多人很极端。说古洛阳人跑到南方了,客家话才是古代洛阳话,洛阳人都是胡人了。这真是极端至极啊。
有 ...
能南迁的那群人都是非富即贵,普通底层百姓大多数还是走不了,因为根本不具备长途跋涉的条件,说现代洛阳人都是胡人后裔明显是在黑洛阳 基督山公爵 发表于 2023-5-17 11:23
能南迁的那群人都是非富即贵,普通底层百姓大多数还是走不了,因为根本不具备长途跋涉的条件,说现代洛阳 ...
严重同意。
能够长途迁徙的非富即贵,普通老百姓大部分都是留守家乡,生死有命。 今天读《歧路灯》,看到确荦两个字,意思是石不平貌。
打开汉典,仔细一看,天啊,这个原来就是咱洛阳常说的:大lulu,只不过是念转了。
大荦荦,原来是这样写的。
火箸,原来农村烧煤,都是用火箸的。
在《歧路灯》里这样描写——
那姜氏低头不语,不像从前笑容,只是弄火箸画地。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洛阳 市含所辖县区,搜集整理家谱,研究以下,到底洛阳人口中,山西移民过来的,占几成,本地居民占几成。历经明清两代近600年,估计很多洛阳人以讹传讹,自己家也都是洪洞县移民过来的,而实际可能是谬传 今天读《歧路灯》
我不晓得你肯念书,没有给孩子带些笔墨,算舅爷老无才料。
现在洛阳农村还常说:才料儿,有人常写为材料儿,到底是哪个呢?各位可以发表下看法。 哇,读《歧路灯》有重大发现——
以前,想了很久,不知道chaohe他、不chaoxi他,原来《歧路灯》里是这样写的:
谁知我来了,人也不朝趋。
我想,chaohe,应该是朝呵吧。
这个朝趋和朝呵,都很有一些古意呢。 郊区那边也说,基本上洛阳都是这样说的:lol 锅里涨点芫荽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3-5-17 14:36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洛阳 市含所辖县区,搜集整理家谱,研究以下,到底洛阳人口中,山西移民过来的,占 ...
山西移民过来的应该不少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3-5-18 12:07
哇,读《歧路灯》有重大发现——
以前,想了很久,不知道chaohe他、不chaoxi他,原来《歧路灯》里是这样写 ...
今天才发现,朝he写为朝荷。
查汉典,确实有这个词意,就是第七个词意。
擓着竹篮,嗍着末儿:lol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