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话里的那些字
小时收,说起洛阳话,感觉很土。现在呢,再写洛阳话,却是很雅。
譬如:馍餀(hai)了,以前怎么都写不出来,等到2016年我发现了这个餀字的时候,才大吃一惊。这个餀字,古汉语,专指食物腐败。这个餀字,老城、七里河、伊川部分区域等还在说。可是,我们很多人却写不出来。土吗?当写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很雅,古汉语,也许还是雅言的遗音呢。
我们一起讨论,一起尝试写出那些洛阳话吧。
今天在读《歧路灯》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个:张精摆怪。
我们老家,一个小孩子大声吆喝,家长都会说:你别张精了。原来张精是这样写的:loveliness: 洛阳话——
你们都来了,把谁shan到家了?
这个shan字怎么写呢?是闪。 什么是洛阳话???
其实南阳等地人也说一些,包括豫东人也说。
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洛阳话,有什么证据证明是洛阳专有的话呢????或说是洛阳当地专有的,比如,夜禾等。
但是,确有洛阳专有的话,其它地方听不懂或不知道的,你比如,那木呢(口头语),na召(你看或你听),古na汤流掌点盐?带将(刚才)等等等才可以代表正宗洛阳土语。
:lol:lol:lol
一起走叫 si gen 住
蹲下叫 gu zhuang
大碗叫 ge lou 有差距 发表于 2023-5-4 20:10
什么是洛阳话???
其实南阳等地人也说一些,包括豫东人也说。
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洛阳话,有什么证据证明是 ...
洛阳话,很多也是河南话,重叠很多,尤其是与南阳话重叠很多。膺记,这个词南阳也是经常说的。 劳力2019 发表于 2023-5-4 20:16
一起走叫 si gen 住
蹲下叫 gu zhuang
大碗叫 ge lou
厮跟,是这样写。另外两个拿不准。 研究研究历史就会知道,古洛阳和现代洛阳的人口组成,根本两回事,古洛阳语言和现代洛阳语言也不是传承关系,会有个别古洛阳话遗孑至今,那只是偶然 江南春 发表于 2023-5-4 21:36
研究研究历史就会知道,古洛阳和现代洛阳的人口组成,根本两回事,古洛阳语言和现代洛阳语言也不是传承关系 ...
历朝历代,洛阳人也是不断变化的融合的。但是有古洛阳话遗留至今也是大概率事件,之于哪些是哪个朝代留传至今的,那就难辨了。 撺掇 洛阳话: 把他惹恼了,他泼上命也要干。
这个泼字,解释为有魄力。
汉典里解释如下:
洛阳方言代表了中原文化的精髓,中原文化又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正源,甚至在武则天统治时期(至少15年间)洛阳话是官方语言,四面八方的官宦以学说洛阳话为荣:lol 寻梦拉萨710702 发表于 2023-5-5 09:20
谢谢您,受教了。尤其是这个敤字,今天才知道这样写。 又见彩虹 发表于 2023-5-5 09:38
洛阳方言代表了中原文化的精髓,中原文化又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正源,甚至在武则天统治时期(至少15年间)洛阳 ...
是的。
今天的洛阳话里还有很多古雅言,反映了洛阳文化的历史传承,是活着的洛阳古文化。
洛阳人也在不断融合变迁,但这不妨碍古代洛阳话也会有遗留至今的。
洛阳话,也与其它地方的方言有重叠的,尤其是与南阳话高度重叠的。
不要绝对化,说现在的洛阳人不是古代的洛阳人,所以,现在的洛阳话不值得研究。这都是极端的论断。
我们琢磨的洛阳话,是当今的洛阳话,这个洛阳话是历史上很多朝代的遗留汇合,也是各个民族在洛阳的融合汇集,这是个大集合。
所以,这个洛阳话,是个历史朝代之集,也是民族融合之集,不是历史上那个时间节点的洛阳话。 搲米的搲 地蹦着 看了你的书,在里面发现了一个词语“窑脑”还是“崖脑”忘记了是哪个词语,很有意思,我们老家前些年住窑洞,窑洞上面我们叫“野脑”一直不知道怎么写,现在想想,就是窑洞的脑门上,上面。或者说是悬崖的上面,太有意思。 偶尔逛逛 发表于 2023-5-5 20:33
看了你的书,在里面发现了一个词语“窑脑”还是“崖脑”忘记了是哪个词语,很有意思,我们老家前些年住窑洞 ...
崖土吧 今天继续读《歧路灯》,在第63回读到“捞摸”一词,这个词在老洛阳话里很常见的。 学习了···
搐皮带
原来是这个搐字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3-5-6 12:57
崖土吧
还有 :瓤嚓、可不瓤、呛实、芯儿哩很。 劳力2019 发表于 2023-5-8 18:19
还有 :瓤嚓、可不瓤、呛实、芯儿哩很。
瓤茬?穰茬? 今天读《歧路灯》,里面有这么一句“你引我就去惠人老先住的院子看看。”
老先,现在洛阳话里常说,咱洛阳话儿化了,叫:老先儿 他爬不上去,你搊住他屁股,搊搊他。
这个搊字,也能写出来。
这在《歧路灯》里也有,第59回里有:“休要乱哭,搊起腿来,脚蹬住后边,休叫撒了气。”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3-5-9 09:44
瓤茬?穰茬?
瓤茬:victory:
瓤嚓属笔误:handshake 现在咱洛阳话里还常用一个“安”字表示反问?不知大家注意没有
今天看“安、焉、恶”在古文言里的区别,就像今天我们表示肯定的时候常用中、管、好的区别。
这三个字都表示哪里的意思,鲁国多用焉,商丘多用恶(《庄子》里用很多“恶”),中原其它地方多用“安”。就是现在,咱洛阳话里还常常动不动就‘安’了。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3-5-9 15:53
现在咱洛阳话里还常用一个“安”字表示反问?不知大家注意没有
今天看“安、焉、恶”在古文言里的区别,就 ...
我觉得这个“咹”字更贴切一些:D 劳力2019 发表于 2023-5-9 16:05
我觉得这个“咹”字更贴切一些
这个咹,表示声止的意思。
记得老家说an时,有时候表示反问的意思。 发音不对打不出字,如嫩字我两天没打不出字。NEN,LEN。 膺记?还是萦记?
在《歧路灯》里,既有膺记的写法,又有萦记的写法,怪了,这不知道哪个对 膺是当、受的意思,官方比较喜欢用“荣膺”,民间比较常用“膺哥啦”“膺爹啦”‘膺爷啦’,通俗一点就是当哥啦,当爹了,当爷啦;萦是牵挂、缠绕的意思,官方喜欢用“魂牵梦萦”,民间常用“萦系” 今天读《歧路灯》又见一词:
你需要萦点儿心。 喔嚯 发表于 2023-5-16 18:57
现代人说的河南话发音,也就几百年时间,明朝以前(元朝往前推)的河南话和现代河南话没啥关系,反倒是现在 ...
客家话与今天的洛阳话,也有很多相似的。
变化大是肯定的,但也有遗留不少。 喔嚯 发表于 2023-5-16 19:06
洛阳话和客家话交流恐怕无法沟通吧?估计大部分听不懂。
洛阳乡村人叫妈为乸,发nan音。客家人也是这么叫的。
我们把太阳叫日头,客家人也是叫日头。我们说水滚了,客家人也说水滚了。
我们说冚锅簰,客家人也说。客家人也说冚。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h411L7gs/?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河南话哪里最正宗?河南话是怎么来的?——目前心得总结。
作者:九天风雷益
九天风雷益 哔哩哔哩主页:
https://space.bilibili.com/365759033?spm_id_from=333.337.0.0
由于网页不支持超链,故把网址直接粘贴上,观看可以复制链接到浏览器……
锁住乡音,留住乡愁,你知道这些河南话是什么意思吗 :原网址:https://www.sohu.com/a/612677048_120546417
2022-12-02 15:25·正观新闻
或许你还不知道,河南话里表示东西变质后发出腐败难闻气味的词该怎么写。也很难想象,看上去很文雅的“擘画”在河南是个日常口语词。
至于“罄住”“昒昒”“呾哒”“卖夜眼”……乍一看,即使是河南人,可能也猜不到这些本地方言是什么意思。
那么想要回答“《诗经》里的河南话有哪些”“怎么用河南话表达思念”“河南话的‘尖团合流’是指什么”等问题,就需要耗费更多脑细胞了。
不过,在某视频社交平台,有一位专注于挖掘、抢救、宣传河南话及其美食、地理、历史的UP主,已经给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抢救方言,探寻中原地区的文化渊源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这是《诗经·小雅 宾之初筵》中的一句话,意为宾客醉了,在不停地喊叫、大声喧哗。其中的“呶”字,读作“nao”,已经很少出现在普通话的日常使用中,但在河南方言口语里却很常见。它表示当面很厉害地大声训斥、吵闹,也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凶狠,被读作“niao”。
类似于“呶”这样出现在古籍和河南方言中,却在普通话的世界渐渐被遗忘的字词有很多,如表示液体凝结的“罄”字、表示用幅度小的动作把物品分开的“仳”字、表示天将亮未亮的“昒”字等。
这些字词引起了B站UP主“九天风雷益”(以下简称风雷益)的兴趣,“那么多河南方言词汇,在还没有得到重视的情况下,就慢慢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消失了,让我感到很心急,想挖掘、整理我们古老的语言词汇,推广中原文化。虽然个人的力量很单薄,但我有这份心就应该尽一份力。”就这样,出生成长于河南农村的80后年轻人——风雷益,开始了挖掘、抢救、宣传河南话的道路。
2021年9月,风雷益在B站发布了第一条有关河南话的讲解视频。此后,他几乎每隔两三天就会发布新的作品,目前已更新至96讲。其中既有对河南话词汇与语音的科普,也有用河南话来读唱的古诗词,更有从方言角度对河南地区文化风俗的介绍。
还记得前两年在网络上走红的河南村长的喊话视频吗?里面那句“还不知道厉害,还给那红呾哒白呾哒,你真能呾哒”让人忍俊不禁,风雷益就做了一个视频来介绍“呾哒”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至少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韵书《集韵》中记有:呾哒,语不正;多言貌。本意是说人发音不标准,后来也指人话多。如今河南方言中的“呾哒”,基本保留了“话多”这一含义,前面加上红、白,或者是黄、青、黑等字,有叽叽喳喳之意。
几千年来,河南话在发展演变中积累、沉淀了很多传统文化特征,也受到了现在通用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普通话的影响,大量古老词汇正在消失,方言也走向式微。虽然正在做抢救方言的工作,但风雷益对语言的发展持开放态度,“我们要用敞开的心态看待这个问题,因为发展就是推陈出新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是记录历史,让大家了解自己的语言是从哪里来的,它的发展轨迹是什么样的,这样就足够了,不能一味地排斥普通话和新的词语、语音。”
风雷益表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只能在晚上下了班之后做讲解视频,剪辑工作也是自主学习后独立完成的。即使有时候会因此熬到半夜,也有一个强大的动力在支撑他坚持做下去,那就是“让我们中原地区的乡亲们更清楚自己的文化渊源,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他也希望“用所谓抛砖引玉的方式,引起大家的兴趣,让更多中原人参与到文化宣传工作中,创作更多的作品助力中原文化的发展”。
成为创作者后,收获与争议并存
风雷益的本职工作并非语言文化相关。一开始,他以为自己只会出于兴趣做个三五期,但视频发出后意外得到了许多网友的讨论,还有很多人向他提问河南话的相关问题。
在最新一条视频“河南话里走神发呆看不到某物叫‘卖夜眼’”的评论区中,河南各地的网友们纷纷说起了自己那里是如何表达这一含义的。
在风雷益对河南话语音系统的“尖团合流”(即尖音舌面化)现象表示遗憾之时,许多网友表达了同感。有人说“普通话推广,导致某些方言读音逐渐向其靠拢,再过二三十年这些方言就只有其调而无其正音,甚至是消失了”;也有人说“保护方言是保护地方文化的重中之重,方言的缺失是目前曲艺传承最大的难题”。
问答、交流、分享看法,风雷益将此形容为“百家争鸣”,他同时表示,“和网友交流越多,手里也就积累了更多的素材。我只能从私信、留言中选择提问比较多的问题进行回应,并确保自己的工作做到扎实、准确。”在一年多的学习、科普中,风雷益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些网友我能明显感受到是专业人士,他们给出的意见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但成为创作者后,质疑声也不少。起初,争议比较大的是读音问题。一些网友会根据古代韵书去还原汉字词语的读音,用以质疑风雷益的河南话发音。“他们对上古音的还原叫‘拟音’,这是语言学的一个研究方向。但语音是不断发展的,且存在地域性。不能简单用‘拟音’的结果去限定河南话必须要怎么怎么说,这样误差是很大的,而且这并不是我工作的主要方向。”所以,风雷益在个人简介中加上了“不玩拟音”四个字,以此规避不必要的争论。
他无奈地解释说:“有些网友跟我的意见是不一样的,这很正常,大家的讨论有时也能引发新的共鸣。即使有的人言语上让人感觉不舒服,但只要人家说的有价值,我都会接受批评。还有一些人对我的工作很瞧不上,有无理取闹的,有轻视中原文化的,对此我只能选择无视。”
但在视频评论区,更多的是愉快地交流和互动。不是专业人士出身的风雷益,至今仍在学习的路上,“我会阅读王力等语言学大家的著作、论文,不断修正认知、扩大知识面。但我还谈不上对这项工作有很深入的研究,有些网友提出的问题我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所以他热切地希望能有更多人去关注河南话,或者是范围更广的方言,“更多人去做这项工作,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也就更有力量。”
让方言成为漂泊游子的心灵归处
作为漂泊在外的游子,风雷益对生活的艰辛很有感触。但河南老家,一直放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是不时想起家乡的风土人情,而记忆中的乡音,就是乡愁最浓之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生活体验越来越多,但我的性格、作事风格以及对自己的认知,都来自于我从小生活的土地。我的身上带着河南的印记,这是无法斩断的纽带。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来的那个地方充满向往、好奇和归属感,我也很想深入地想一想中原这块土地,以及它的文化是怎么样的。”由于工作原因,风雷益已经很少有机会能回河南走一走、看一看。在从古籍中发现流传至今的河南话后,探索方言成了他排解乡愁的一种方式。
他对河南话还持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在他看来,河南话不是土气的,而是文雅的、古朴的。“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里的‘擘画’一词,看上去很高端、上档次,但其实它在河南话里就是一个日常口语词”,亦有网友回应说:“小时候以说普通话为荣,鄙视说方言,现在却越来越想说一口正宗的河南话。”
但随着河南话科普工作的深入,风雷益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已经脱离了我们方言的母体,在生活中基本不说河南话。所以选择视频素材的时候,很多方言词汇和读音都想不起来了。它们就像被冷冻起来了一样,只有当我重回家乡,与人交流的时候才能被激活。”遗憾的同时,风雷益也感慨道:“还好在做这项工作,那么多网友跟我用河南话交流,让我有机会重拾记忆。”
此外,个人的方言经验也带来了局限,他说:“我想做的是面向整个中原地区乡亲们的东西,包括河南,也包括我们相邻的山东、河北、安徽。但很多地方我都没去过,或者只是匆匆路过。没有深入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做出来的内容只能代表很窄的地域。”所以,风雷益此时最大的愿景就是,能够有机会走遍中原,采集更多的方言素材,在破除工作局限的同时,深入整个地域文化的肌理,了解中原文化的主体与内涵。
“如果我把河南话这个工作做好的话,它能成为中原游子们排解对老家思念的一种方式”,处身于繁化的异乡大都市,风雷益心心念念的是河南的黄土地和老家的乡亲们。他曾做过一期视频,讲河南话中表达思念的词——萦系。宋代词人柳永就曾写过“又争似从前,澹澹相看,免恁萦系”,用河南口音读出来,更显亲切。
在外的河南人“萦系”着故土,河南也“萦系”着离家的孩子。走向天南海北,但从同一个摇篮里走出来的我们,在听到熟悉的方言时,一定会会心一笑。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