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程文化一日游
程林文化园,在程园原址基础上扩建,位于伊川县城西部。这是程林的西门。西门对联:一代宗师道统相传开儒派新境
千秋理学承前启后展洛学高风
虽然对联有瑕疵,内容还不错。
大年初五,论坛主席一行陪同北京来的客人,清华大学著名的管理学学者王家骢老师一同近距离接触两程文化。
破网太卡,发得慢原因不在我。 这是程家的墓园,即西边的程林祭拜区。
这是神道。
人们还浸津在节日的氛围中。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8-2-24 21:05
破网太卡,发得慢原因不在我。
晚上最慢,拔网线,重新启动,可能会稍微好一些。 国之重器
神道两侧的雕像规格显示出墓主人的显赫地位。
程园始建于北宋,是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宋明理学奠基者——程颐、程颢及其父程珦的墓园。
二程理学继承和发扬了孔孟儒学,他们开创的洛学学派,是北宋时期影响最大的理学学派。
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
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
此二人被世人称为“二程”,均生于湖北武汉市黄陂区,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两程亦指程颢、程颐两兄弟。他们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宋明理学奠基人,历史上人们往往并称两程。
程颢
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
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
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故“人与天地一物也”。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
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见陆王学派)的发轫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
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后人称《识仁篇》;他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的《答横渠先生书》,后人称《定性书》。他的哲学思想多散见于语录、诗文中。明末徐必达将他与程颐的著作汇编为《二程全书》。
程颐
程颐(1033~1107),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在游太学时,作《颜子所好何学论》,主管太学的胡瑗惊异其才。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司马光执政时,被荐为崇政殿说书,与修国子监条规。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其后,程颐因反对司马光的新党执政而被贬,任西京国子监守。不久削职,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
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不久病死于家。至南宋,追谥正公。
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
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这样,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绝对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
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他说:“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这反映了他的辩证法观点。
关于人性问题,程颐以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禀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
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
程林文化园东边的书院文化区
道统四时天地日月神圣合其德
伊鸣九皋羲旦孔周儒道作之师
二程故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黄陂说,一是嵩县说。
武汉黄陂说:黄陂区城西偏有草庙巷,是二程故居所在地,1370年(明洪武三年)立程乡坊以为纪念。该巷暑天无蚊,乡人传以为异。传说程夫人侯氏曾梦双凤投怀,于1032年(宋明道元年)在思贤堂生颢,次年生颐。后来二程长大返洛阳,并且成了著名思想家。
嵩县说:两程故里位于河南嵩县田湖,当年田湖归属伊川县所辖。是宋代大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故居。虽然两程一生不得志,但其对儒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却是历史尘埃所难以掩盖的。其实,程颐死后不久,中书郎刘魁上书皇帝毁去“党人碑”,才使两程“平反昭雪”,于是在其故居立祀。
宋理宗封程颢为河南伯,封程颐为伊阳伯。元文宗则又分别加封为豫国公和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5年),皇帝下诏命其故居为“两程故里”,并诏以颜孟例敕修规制,总面积4592平方米,坐北面南,整体布局为五节大院。
两程故里,位于嵩县田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