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年味为什么淡了?
过去人们最高兴的事莫过于过年,连央视也说,“群众喜迎油价上涨,高兴得过年似的。”春节邻近,很多人却在感慨,年味淡了。但原因是什么,往往没说到根子上。
有人归结于物质的极大丰富,似乎有一定道理。民间传说,程咬金原有18年的皇帝命,天天肥吃海喝,天天“过年”,结果只做了18天皇帝。传说归传说,但说明一个事实,“过年”和尽兴吃喝紧密关联。过去过年才能吃上一顿肉,现在想吃啥吃啥;过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想穿啥随手买。生活富足了,现代人简直经天天在过年。可细想那不对呀,物质丰富了,人们应该更高兴才是,为什么那么多苦瓜脸呢?
有人说,鸭梨山大。房子、工作、孩子、医疗等等大山一个接一个,整天为生存忙碌,哪还顾得上欢声笑语?但这些压力古人也有,没挡住欢欢喜喜过新年啊。
有人说,现代人娱乐方式多。过去太缺少释放的机会,过年就成了最隆重的庆典。似乎也有道理,但挖掘得不够深入。
本帖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下“年”的本义和包含的情感。
先看甲骨文“年”字的写法
http://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2/04/172951teh5tcww5535tgpm.jpg
下为“人”,上为“禾”,字形为人背着一捆庄稼,为丰收时刻的景象,本义为五谷成熟时的“收成、收获”。古时一年种一茬庄稼,收成一次,也就是一“年”。
从甲骨文到楷书,3500年的演变,简化字的“年”字已看不出它的本义。
http://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2/04/172950q6jlo96e6zsfl1t1.jpg
“年”字实景
http://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2/04/172949a32fz3866dnfjj82.jpg
“年”字蕴含着劳动的汗水、对土地的深情、丰收时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http://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2/04/172940ofckegqksga6fc1l.jpg
劳动果实不会独自享用,做成“点心”,让亲朋们分享我的“一点心意”。
http://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2/04/172951lllkd9u9zc9uvcgg.jpg
各种美食搭配喜庆的色彩,通常是红色。
http://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2/04/172949qmhmxhuvuwbwpvgi.jpg
有了今年的收成,一定要敬神祭祖,感谢列祖列宗的庇护,感谢天地神灵的恩典。
http://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2/04/192520zirhhspsz9lms0s0.jpeg
用新收的五谷做成丰盛的祭品,慷慨回馈神灵和祖先。
http://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2/04/192525f5oov52yvevlivgy.jpg
举办各种活动,庆祝五谷丰登,表达自豪喜悦,欢度快乐时光。
http://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2/04/193645afrxgqxqszj5blyb.jpg
中国社会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自己的劳动成果,渴望让亲朋好友分享,于是少不了“走亲”和“串友”。走亲串友,都要带上自己的心意,让对方尝尝自己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
http://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2/04/195037zgjzs9a1zxs2i5rc.jpg
任何一种风俗,都脱胎于产生这种风俗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农业文明的特点是高度依赖土地,农业生产决定了需要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族团结。生存不易,宗亲之间互相关心、帮衬,才能更有利于繁衍发展。 “民以食为天”,粮食丰收了,谁也不会吃独食,一定要做成最精美的点心送给亲戚朋友尝尝。旧时敬重,去老亲家,还要带肉呢,俗称“礼条”,以肥为美,腰窝肉,香嘛。现代人看见肥肉发怵,是理解不了古人的生活条件,好久不吃肉,肥的才过瘾。饿上几个月,看见白面馒头都是香的。
走亲戚带好吃的,来了客人也要用好吃的招待。
演绎出来的风俗就是,待客一定慷慨大方。宁穷一年,不穷一节。平时舍不得吃的,藏着,让客人吃了才满意;平时舍不得喝的,让客人喝晕,才尽心尽意。中原酒风盛,有人认为粗鄙,那是没搞清楚文化渊源,不明白这一习俗背后的初心。酒风盛,是因为心情高。现在都富足了,喝酒不是难事,难的是千万别喝出事。
“春节”和”过年“本是两码事,怎么后来成一回事了呢?
http://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2/05/090929torekzekiitkde2e.jpg
细看“春”字,从草,从日,从屯。屯,表音,亦会意,为种子膨大萌芽状。“春”的本义就是“大地回暖种子像草芽一样破土萌生”的时候。
春节,顾名思义,是立春的节日,在农耕时代,意味着春天的开始。
夏、商、秦的春节,各不相同,曾分别以正月初一、十二月初一、十月初一为新年的开始。汉武帝下令以夏朝的正月初一为新年第一天,一直沿用至今。
而“年”节,是对丰收的庆祝,是对土地的感恩,是对神灵和祖先的报答。什么时候热热闹闹操办这些活动最合适呢?放在冬闲时节!于是,“春节”和“过年”逐渐靠拢并走向融合,“春节”就成了“大年初一”。
都市里的生活,和乡土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
http://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2/04/200453y1wwcf33o4z3oj0v.jpg
居住在城市里久了,防盗门一关,自家小天地过日子,谁还以让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为乐?
别说分享果实,连果实从哪里来的,就不一定知道。
问小孩子知道馒头是从哪儿来的吗?回答街上。知道面粉从粮油从哪里出的吗?回答超市。很多孩子已经不知道食物从何而来。
http://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2/04/214206idd68ud99l8cidai.jpg
当人们脱离了对土地的依赖,不知稼穑之艰,失去了对土地的深情,体会不到汗水带来的快乐,享受不到收获的喜悦,失去了对祖先和神灵的感恩,少了亲友间的分享帮衬嘘寒问暖,年味就再也浓不起来了。无论鞭炮的声响再热烈,也是没有根的热闹,是没有亲情滋养的折腾。
年味淡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是坏事;从现代生活的角度看,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也是好事。
最大的快乐总是来自于最关注的事。当心灵视野中的快乐、满足和土地渐行渐远,农耕劳作五谷丰登、走亲串友嘘寒问暖,淡出了情感焦点。人们最关注的是手机、网络、电视、购物和旅游等等。那里淡了,这里浓了,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年味的分散化、多样化。鱼与熊掌,的确不可兼得呀。
最后,再引李鸿章对联,祝各位港友笑口常开!
上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下联:祈寿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
横批: 天天快乐!
向明 发表于 2018-2-5 20:21
年味变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文化生活富足造成的结果。人味变淡是深层次的原因。
这个分析有深度。分为外因和内因,人味变淡是内因。
这又是什么造成的呢?探讨下去,更有意义。 如果是以物质丰富年味变淡的理由,为什么西方的圣诞节年得一年没有变淡? 在古代历法测序的时候,年字,按我的道德解读,年字赋予的音声相和的音韵关系,与粘念等字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意义在于把分割的时间节点粘连起来,与岁字相对应,岁就是把粘连在一起的时序分割分解开来,碎开,间隔开来。岁与碎同音韵有关。你那是从字形,字符上分析,我这时是从字音,音符上分析。两者加在一起,就是罗列辑录在一起的逻辑原则。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8-2-7 17:46
如果是以物质丰富年味变淡的理由,为什么西方的圣诞节年得一年没有变淡?
西方人说,东方人都是吃货。把吃当作第一性的的原因。有道是【天底下做官,为的吃穿】。
西方人的圣诞节是从信仰的精神层面的节日,是为信仰的圣人的诞生作纪念的。东方人历朝历代都灭宗教,只搞政教,政治教育。不让信仰宗教。所以没有精神支柱。只搞现对现的物质利益。实用主义的教育。 孙长同 发表于 2018-2-8 00:45
西方人说,东方人都是吃货。把吃当作第一性的的原因。有道是【天底下做官,为的吃穿】。
西方人的圣诞节 ...
正好,刚看到一段反思性文字,分析得挺深。有些偏激,但反映了大部分事实。缺点是字数有点多。
------------------------------
中国是最讲道德的国度。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儒家的思想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是道德的指南。但你要明白中国式道德的全部内涵,并不那么容易,因为中国人基本上不探究为什么,只是告诉你一堆必须遵循的规矩,你按照规矩去做就是圣人,不按照规矩去做就是婊子,就这么简单。
但我天生就是凡事都喜欢刨根问底的人,于是我发现中国所有道德的精髓,都包含在两个维度之中。
第一个维度是距离。你只要遵循一条法则:支持离你近的,反对离你远的,你就是道德的。因此,当中国人与外国人发生冲突时,你必须支持中国人,不能说外国人好;而在国内,本省人与外省人发生冲突时,你必须支持本省人;在省内,本市人与外市人发生冲突时,你必须支持本市人;在市内,熟人与生人发生冲突时,你必须支持熟人;而家人与邻居发生冲突时,你必须毫不犹豫替家人出头;当然,当家人与自己发生冲突时,更应该为自己出头了。正因为如此,中国是最讲究宗族的社会,宗族是划定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有效手段。
第二个维度是实力。实力包括很多种,在中国社会,权力是主要的实力标识。你只要遵循一条法则:站在强者一边,对强者毕恭毕敬,替强者卖命,鄙视弱者,消灭弱者,你就是道德的。因此,当总统要消灭省长时,你不用怀疑,省长肯定是该死的,总统肯定是英明的;当省长要消灭市长时,你不用怀疑,市长肯定是该死的,省长肯定是英明的;当市长要消灭村长时,你不用怀疑,村长肯定是该死的,市长肯定是英明的;当村长要消灭一个平民时,你不用怀疑,平民肯定是该死的,村长必定是英明的——当然,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前提,那个要被消灭的对象不是自己。只要不是自己,你就完全可以跟着摇旗呐喊,捅刀子塞拳头,绝对不会错。
如果这两个维度发生冲突怎么办?一般来说,第二个维度会起决定性作用。比如,即使是距离最近的父子夫妻,也绝抵不过领袖的意志。为了领袖,是完全可以父子反目,夫妻相残的。虽然那个时代有被逼无奈的原因,但确实有很多是发自内心的,甚至是充满神圣感的。即使到了现在,依然有为了维护领袖的神圣而对自己的父亲施以拳脚的事情发生。
而这两个维度,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利益。从距离维度来说,距离越近,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可能性越大;而从实力维度来说,实力越强大的人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可能性也越大。由此可见,利益才是中国式道德的核心,也是中国式道德的唯一目的,除了利益,没有任何东西。而实力维度更重要的原因是,实力与利益的关系更为紧密。没有实力,关系近也无意义,反而会成为难以摆脱的负担。
但不幸的是,这两个维度往往是动态变化的,于是,中国人就像变色龙一样,时刻变换着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只是因为对这两个维度法则深信不疑,他意识不到自己的卑鄙。
因此总体上来说,中国式道德与对错无关,只与利益有关,最终归结于自己的利益。因此中国式道德不用讲理,只需要分析利弊。或者说,中国式道德中利益就是道理。道德并不是终极意义,而是利益的工具,是一种投资,利益才是终极意义。所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中国人一定会施之于亲友,但不大可能给陌生人;能施之于权贵,但不大可能给乞丐。
显然,这种道德是虚伪的。正是因为这种基于距离和实力的道德,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充斥着丛林法则的社会,并制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怪圈:从每一个人的角度看来,他周围的人大都是善良的,是好人,可是整个社会却道德败坏。但这个社会的堕落不可能都是你不认识的人造成的,你所认识的每一个人,一定都在为这个社会的堕落添砖加瓦。
而令人绝望的是,每个人都理直气壮。
--------------------------------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应该是先秦就有的说法,代表着一个极端,不少人在奉行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代表着另一个极端,古往今来真做到的,一个都没有。
两种相反相对的提法,都先天有毒。往中间找,走中庸道路,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8-2-9 06:52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应该是先秦就有的说法,代表着一个极端,不少人在奉行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
你没有仔细看我对这两段话的解读。说明了我印的东西你没仔细看。或者是看了,但是不同意我的解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