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信息港文化版新年重磅:周代都城在洛阳!
《史记·周本纪》篇末,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 周朝灭亡于公元前256年,司马迁是公元前145~前86年间人,与周朝灭亡相距不过100多年,历史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突然拐弯。这就透露给我们一个信息,即在司马迁之前的历史传承上,包括周朝王室,一向都认为他们800年的都城在洛邑。 尽管司马迁“复都丰镐”之说已被后世的历史学界所接受,但对于“复都”的原因、时间和决策过程,《周本纪》并没有说清。 另外,司马迁怎样“综其实”的,也没有交代,没有拿出过硬的材料来,“翻案”的依据很不充分。 这样看来,即有周一代,起码周朝前期,是以洛邑为“第一”都城即首都的。 有以下八点可资佐证:一、周代建都路线图 周人的兴起与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寻找立足点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迁都的过程。《大学衍义补·都邑之建》说:“周家自后稷居邰,公刘居豳,太王邑岐而文王始营镐京,至于伐崇又作丰邑居之,武王又于丰旁近地二十五里制为镐京,盖其所以迁者以势大人益众不足以容之故也。盖当强盛而为迁都之举,非若后世衰微而后迁也,是故自邰而豳而岐而丰而镐而洛,此周家所以日盛也。至于平王东迁,则沦于衰微矣。” 周人都城的迁徙路线大致为自西往东,沿渭河而下,直达黄河之滨的夏、商故地洛邑(今河南洛阳)。这便使夏商周三代都城的发展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空间上彼此重合。 洛邑建都是一次经过周密规划、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建都活动,在西周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武王决策、周公实施 据《史记·周本纪》:“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我未定天保,何暇寐?’”接着武王又说:“定天保,依天室……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 这段话的意思是:周武王来到了洛邑,夜里睡不着。周公旦来到了武王的住处,问,为什么还不睡觉。武王说,……都城还没有定下来,我怎么睡得着?接着武王又说,……确定都城,一定要靠近嵩山(即天室)。从伊洛河交汇处到洛河、黄河交汇处,有天险可依,不需要驻扎特别庞大的军队,最适合作为王都,而且也是夏朝的都城所在。我遍观南北,惟有眼前的河洛之地,离天室最近。至此,武王确定了建都的指导思想。
武王亲自营造都城于洛邑并为之起名曰“周” 《史记·周本纪》还有就是“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这里说,武王亲自在洛邑规划、营造了周朝的都城,并把它称作“周”,然后离去。至于周武王修建周都用了多长时间,什么时间离去,为什么没有回来,都因史料缺乏,不得而知。不过,从《尚书·金滕》“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的记载来分析,武王很可能是在周城建成以后或工程上马以后,回了一趟原都丰、镐,一路风尘颠簸,生了重病,无法再返回“周”都,竟致一命呜呼。另外,再从武王在位不到4年的情况看,他回西边不会也没有改变都洛的初衷。 一些学者认为,镐京为武王灭商后所建,史称宗周。这种说法我以为有值得商榷之处。武王灭商以后,总要在原商都盘桓数日,还要为在洛邑建周城忙碌数月甚至经年。 再说,“定天保,依天室”,即确定国都一定要靠近嵩山,是他心中神圣的信仰,对上天庄严宣过誓的,怎么会说变就变呢?所以,镐京应为文王死后,武王接班至灭商之前所建,是武王“革命”的老“根据地”。 因此,洛邑“周”城在武王时代作为首都的地位是毫不动摇和确凿无疑的。从那以后,都城就叫“周”——“成周”了。正如前边所说的“武王至于周”那样,“至于周”,就是到了洛邑。以周朝的名字作为洛邑的名字,如果不是“首”都很难享此殊荣。
从周公的话中也可以看出洛邑是“首都”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武王死后,成王年少,周公代理国政,对太公望和召公奭说:我之所以不顾嫌疑而代理国政,是恐怕天下背叛周朝,无法对太王、王季、文王交待。此三王为得到天下奋斗了多少年,到现在才终于成功。可是武王死得早,成王年纪又小,为了巩固周朝的江山,我就必须这样做,于是“卒相成王”。 可是这样一位权倾朝野、曾代成王主持过朝政的重臣周公,临死前在丰交待后事时却说,“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意思是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洛邑,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这句话说明,周成王是长期在成周办公的,即周朝的正式都城在洛邑。不然的话,不愿离开成王的周公,为什么不提出把他葬在当地,而特别提出“必葬我成周”?由此可见当时已选定成周为王陵福地。由于只有第一国都所在地才有此资格,也就是说,成周必是“首都”。
三、何尊实物的证明 最能证明武王思想的当属1963年在陕西宝鸡何家村出土的青铜器“何尊”,该器铸造于周成王五年,即公元前1038年。其铭文中引用周武王的话说:“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 铭文如下: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丰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在尔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 铭文大意是:成王初次亲政,都于成周(洛邑),并祭祀武王,祈求赐福。在四月丙戌日,成王在首都的宫殿里告诫同宗的年轻人说:“你们已经去世的父亲当初能够辅佐文王,于是文王承受了灭商的天命。武王在攻克大邑商之后,就在嵩山告祭上天,说道:‘我要把都城放在这天下之中,从这里治理人民。’你们这些年轻人虽然没有见识,但你们要效法父亲,像他那样有大功于上天。你们要通晓我的命令!恭敬地祭献你们的父亲吧!”成王有礼有德,顺从天意,开导了我的愚钝。这是成王的全部诰词。何被成王赐予贝30朋,用来作了祭祀庾公的贵重礼器。 这里还有一句话需要注意,即“王诰宗小子于京室”,即成王在成周对“宗小子”的训话,用的是“京室”,翻译成现代汉语,即“京师”或“京师大殿”,这同甲戌方鼎上的铭文“惟四月,在成周,丙戌,王在京宗,赏在安……”之“京宗”相印证,表明当时在朝廷的概念中,首都是洛邑。 王晖先生在《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中认为:成王时期的天亡簋可证明周武王曾登天室山进行过祭祀……因为此句下正好有一“降”字,记述了祭祀天室山之后的下山情况。武王在克商后的第12天曾到洛邑附近的嵩山举行祭祀,并认为即是《何尊铭》“廷告于天”所指。 对照《史记·周本纪》武王所言“定天保,依天室”可知,天室就是嵩山。这一方面说明了嵩山当时是最高统治者和天对话、沟通的唯一场所,地位很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武王认为,灭殷兴周这样重大的事情,在“天”的保佑下成功了,加之要确定洛邑作为国都,一定要与上天“汇报”,经“批准”后才能定下来,而且一旦定下来,也不能随意变更。
四、九鼎迁此 夏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自禹制九鼎后,后世的帝王们都把它当作了传国的宝器。 商灭夏后,九鼎被迁到了商都,后来商朝统治者对鼎的使用做了明确的划分。而且正是在商朝,鼎被神圣化,成为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祭器、礼器。 周武王灭商后就将九鼎迁到了洛阳,象征着王权的九鼎也放在成周城(洛邑)的明堂当中,用以威慑天下。 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渐渐削弱了,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问鼎中原”就源于此。
五、从周公和召公分治天下看出洛邑是“首都”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在成王的时候,召公位居三公。自陕(今河南三门峡)以西,由召公管理;自陕以东,由周公管理。当时的情况是周公肩负“相成王”的重任,可见成王与周公一起,也是在陕以东,即在洛邑。成王在洛邑,不说明洛邑是首都吗?
再加上召公对周公摄政不满,周公不能不心存芥蒂,不会让召公整天和成王共在王都,而自己被边缘化。由于周公无论地位还是权威,都在召公之上。故而周公分治的地方不是首都,简直不可思议。
六、驻扎兵力
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为加强统治力度,周王朝在中原建立新都,选定洛邑由周公负责营建,到周成王五年建成,建成后的洛邑城由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周八师驻守,每师有二千五百人,共两万人,用以镇慑东方。而那时,周天子的直属部队有宗朝六师,成周八师。
关于周公营建洛邑之目的有两个:一是由于洛邑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为此而要把新邑建成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二是周王朝接受三监和武庚叛乱的教训,决定迁殷顽民于洛,并屯兵“八(师)”,以加强对殷民的统一监督管理和统治。
七、成王“遂国之” 据《鲁周公世家》:“成王七年(前1035)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丰,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其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遂国之。”意思是,成王一大早就从周出发,来到了丰,命令召公往洛邑看风水。到了三月,周公到洛邑营建成周城,进行问卜,得到吉兆以后,才把国都迁到了这里。 这段话表明,武王所营造的“周”城和周公营造的“成周”城很可能不是一回事,但都在洛邑。也就是说,“周”作为都城的时间约为11年,即从周朝建立起至成王七年止,而成王七年以后则都成周。这里要特别注意“国之”二字,就是把都城放在了这里。
八、从《穆天子传》的记载可以看出洛邑是“首都” 据西晋时从汲冢出土的《穆天子传》,周穆王率领官员和七萃之士,驾八骏,由最出色的驭手造父等驾车,从处于河洛之地的宗周出发西行,经河宗、阳纡之山、西夏氏、河首、群玉山等,来到西王母的邦国。与西王母互致友好之辞,宴饮唱和,并一同登山刻石纪念后,又向西北行进,在大旷原围猎,然后千里驰行,返回宗周。 《穆天子传卷之四》有:“庚辰,天子大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之数。曰: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吉日甲申,天子祭于宗周之庙。乙酉,天子□六师之人于洛水之上。”这两段话不仅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周人祭祀先人的宗庙——“宗周”在洛邑瀍水以西,即在“周”城里,而且肯定了周穆王出发和回归的地点都在洛邑。也就是说,在穆王执政期间,“首都”是洛邑。
各代关于周朝前期的“首都”是洛邑的说法 汉初,刘邦本已定都洛阳。汉王五年,一个齐人娄敬的一席话让刘邦改变了主意。下面是《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的一段精彩文字。 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 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棰居岐,国人争随之。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险,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及周之盛时,天下和洽,四夷乡风慕义,怀德附离,而并事天子,不屯一卒,不战一士,八夷大国之民莫不宾服,效其贡职。及周之衰也,分而为两,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其德薄也,而形势弱也。今陛下起丰沛……”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汉王五年即公元前201年。距周朝灭亡的前256年只有55年,距司马迁出生的前145年不过56年。非常熟悉历史的娄敬极力撺掇刘邦定都关中,却没有一个字提到周朝曾都关中。而其喋喋不休的却是周公如何把都城放在了洛阳。难道说,娄敬的知识库中没有任何“西周”都镐的概念吗?这也与本文开头时所引司马迁的话“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相一致。特别群臣,不说不如都“洛阳”,而说不如都“周”。也就是说,在他们眼里,洛阳等同于“周”。之所以我要在此引娄敬的话,是它填补了自周亡至司马迁止百余年历史传承的空白。这也间接证明了周朝前期是以洛邑为都的。
其他还有一些可以佐证洛阳是周初“首都”的材料。例如《史记》中关于“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的记载,表明康王的重大活动也都是在洛邑举行的,换言之,康王也是在洛邑办公的。至于康王之子昭王死后葬于少室山(今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室山)的传说,也可间接证明昭王是以洛邑为“首都”的。 到了东汉,由于当时关中有种思潮是汉朝复兴,都城应回到长安,史学大师班固写了两都赋来为建都洛阳找历史依据,文中有其中有迁都改邑,有殷宗中兴之则焉;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班固这么举例说明他认为是周成王迁都洛阳而周朝兴隆。 北魏孝文帝准备迁都洛阳,他告诉了任城王,任城王说陛下要迁都中原来经略四海,这正是周成王、汉光武帝取得成功的经验。
资冶通鉴中又找到一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中书侍郎韩显宗向皇帝上书:昔周居洛邑,犹存宗周;汉迁东都,京兆置尹。意思就是说周成王迁都洛阳,保存丰镐为故都;东汉迁都洛阳,而在长安仍置京兆尹。 韩显宗上书的意思就是说北魏迁都洛阳后,对于平城,要象周成王迁都洛阳与东汉建都洛阳对故都长安那样,虽然已经迁都,但还是要给其故都相当高的政治待遇。这段话南宋学者胡三省的标注是周成王宅洛,以丰为宗周,存故都也。
感谢宋继敏老师的精彩讲解!
感谢星期六论坛的精心组织!
感谢义工的辛勤付出!
感谢千山矿业提供场地!
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
谢谢大家!
好帖,我细细看一下 仔细看完,史料价值文化价值非常高,对洛阳尤其意义重要。 华夏第一都。 好帖。 好帖 好贴!长知识 好帖!学习!赞! 好帖,拜读 星期六论坛藏龙卧虎 牛! 点个赞 网友风天下的回复:
此文甚好,如果把青铜器上金文记载各王在成周活动的证据也列入,证据链就完整了。
宋老师偏于文献证据,金文记载是考古学证据。两者缺一不可哦。
青铜器金文记载了西周各王在成周的活动,数量是各王在丰镐活动的三倍还多。
西周青铜器记载成周的,近百件。记载宗周者只有28件。
宣王时期,由于淮夷入侵,王室开始衰微,因此宣王撤回丰镐.这时期成周衰败,为了抵御淮夷,在白马寺东兴建了韩旗城,这就是东周时期的成周和后世的汉魏洛阳故城了。
所以西周王朝从武王到厉王,都是以成周也就是洛邑为主都,丰镐为陪都的.但宣王幽王时期是以丰镐为都,这时期洛邑只有一个军事重镇韩旗城。
前770年平王重新东迁回到洛邑,就在现在王城公园到百货楼这一带修建新都,这就是东周王城了。
东周王城跟成周一样,属于大都无城,就是没有外郭城.一直到到前404年考王封其弟建"西周公国",东周王城才有了外郭城。
青铜器铭文是西周人的自述,当然最准确.司马迁他老人家已经是后世六七百年后了,而且那时候大多数学者的正确看法又被他断然否定了,再后世又迷信了司马迁,所以误会了两千多年。
所以洛阳和西安都可以说自己是西周的首都,这不矛盾,洛阳是武王一直到厉王的主都,西安是宣王幽王的主都。
东周王城有大面积的春秋早中期遗存的,比如最出名的就是二十七中亚字型大墓。
这个墓有青铜铭文指明王四十七年(记得不准哦),春秋前期在位超过五十年的只有平王。
西周时很可能没有王城,只有成周也就是洛邑。成周在宣王时期已经废弃,另在白马寺修建了军事据点韩旗城。所以平王迁回来时只能修建新的都城。
学习了 阅读一遍 长知识长见识。
孟津县麻屯镇任屯村拖欠高新区农民工工程款 求活路
问下那个好心人给说下怎样才能把钱要回来,洛阳市高新区一位60多岁农民工,在洛阳市孟津县麻屯镇任庄村承包了村里的公共道路建设,自2001年完工以来一直为给钱,每年都无数次的上门讨要,任庄村干部每次都已没钱为由拒绝给钱,现因病在身经济所迫不得不上网求助相关领导和好心人给指条活路,无奈啊无奈难道老百姓就这么好欺负,投诉无门求大家看到后给说说怎么办,生活该怎么过啊。
通过咨询麻屯镇给我打过一个电话,接下来就又没音讯了,你们有没结果至少给打个电话说下把,老人有病还等着用钱救急呢,我提前先说明一下,我已经给 媒体电台做了备案,热线记者已经通知预约见面时间了,有洛阳晚报 66778866 新闻社0371-65851308 大河报0371-65796000 百姓帮 0371-65740333 等 能查到的热线均已经打通备案,请先关领导重视一下把事情解决了,工程欠款发给农民工,免得记者大过年的登门拜访。没办法的办法求解决 求活路。孟津县麻屯镇镇政府电话0379-67895686 跪谢楼主占用贵地 好帖:D:D 好 :):):)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去挖掘铭记 宣传洛阳 :handshake 洛阳的朝代很多,可惜没有一个是兴盛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