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小事(不断更新)

2017-10-31 09:43 109519人阅读 67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小城·小事(不断更新)

[复制链接]
伐木工 发表于 2017-10-31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些很久以前的故事和心情,跨越近三十年。闲来无事翻出来看看。


 楼主| 伐木工 发表于 2017-10-31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原,奔跑的骏马,飞驰的汽车,有力的手紧握方向盘,司机,型男,坚毅的脸......
       “这广告是卖啥的”?问儿子。“不着”!
       看到底,原来是**手表的广告。这才想起那紧握方向盘的有力的手上戴着这么一块表。
       县城,街上,噪杂市井。
       “卖香蕉啦!海南芝麻蕉,吃着老是甜!卖香蕉啦!海南芝麻蕉,吃着老是美”!
       一辆机动三轮,一对中年夫妇,半车香蕉,一个电喇叭反复播送着广告。
       第一句:开宗明义,咱是干啥的——卖香蕉。
       第二句:介绍商品品种、产地、外观——海南芝麻蕉。
       第三句(包括复句):商品的用法、口味、物质感观、功效及对人精神的巨大影响——吃着老是甜!吃着老是美!
       广告是男声,用宜阳方言播出。一个字:实在!!!
       忽然想起,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大道至简。
沙发 2017-10-31 09:4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伐木工 发表于 2017-10-31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门不远就是宜阳老城的主干道,路南有一巷,名后寺巷。进去不远路西有城隍庙。庙原在路东,早年规模颇为可观,后被学校占据,迁到路西的一所小院里,城隍爷只好委屈一下!
    后寺巷向南到底是西大街,转而东行两个路口是香山寺街,街很短,不足百米。出得巷口,眼前豁然:一东一西两座仿古建筑巍然凌于半山:东为姜公庙;西是香山寺,也叫土地庙。
    姜公庙以祭祀姜太公尚为主。庙宇依山而建,逐次向上,最顶层是巍峨的姜公殿。其下则各路神祗杂陈:药王,祖师,菩萨,甚至还有孙悟空......。在下对道教虽稍有涉猎,许多神仙却也认不得。
    站在姜公殿前,宜阳县城一览无余。
    喟然而叹!“道”的思想博大精深,素与佛并称;佛虽西来,今日神州,寺庵万数,徒众千万恐不是夸张;而道自成教后,虽发于本土,却逐渐式微。
    佛教供奉虽称谓众多,宗派林立,但释迦牟尼,弥勒,阿弥陀等等,只是佛;禅宗、华严、天台、净土等等,只是念佛。道教则分工明确、各司其属、职责鲜明:有送子娘娘管生孩子,有药王爷管治病,有城隍爷管一方平安,有山神,有土地......便是小家小户也有门神、灶神。人间但凡有一事,天上必有一神管着,道的精神就漫漶在这杂七杂八的官府式的神祗宗教中。神太多了,就顾不上追求道的真谛,啥都信,也许就啥都不信了。
    太多的民间意愿掩盖了道的精神本质,作为宗教,道教的衰败应属必然,只沦为百姓祈福消灾的工具。
板凳 2017-10-31 09:5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伐木工 发表于 2017-10-31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宜阳西关,桥横一水,曰西小河。河西路南,一山踞众山前,状如覆钟,因名钟山。山下曾有一火神庙,历史久远,后因建黄河机械厂而拆毁。
    钟山之半有老君庙,后来走了道人,失了香火,逐渐颓败荒圮。近些年,佛道渐兴,有好善之人筹措银两,整修一番,重塑诸神仙佛菩萨金身。飘几面彩旗,挂一幅杏幡,隐隐然有新气象。
    因山势故,老君庙门朝东,主殿老君殿面向东北。依钟山而面洛水,襟带山河,颇有气势。
    入得大殿,太上老君端坐正中,两面帷幔。遂肃然燃香三炷敬上,口中念念有词曰......(此处省略5000言)东首居然就是原先山下的火神爷。要说火神在道教众多神祗中算不上大神仙,现在庙没了,上得山来与道教祖师爷同殿,虽不如以往在山下独享一庙受人烟火那么风光,但能坐到老君爷旁边,也算凭空拔高了好几级。西首一望,懼然而惊!上面竟是过五关斩六将的神勇英武灵佑忠义灵显......关圣大帝君。赶紧整衣而拜,口中念念有词(此处省略3525字)三炷香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西配殿主位是阿弥陀佛,上首大势至,下首观世音,俨然西天三圣。大约与老君爷有亲戚(此处待考),居然跑到老君道场来受烟火。上香。南首神祗紫面狰狞,两面侍从青面獠牙。细看座前牌位,赫然大书“瘟神”两字。顿然汗出如浆,惊悚万分——这个不敢不敬,免得有个三长两短。朝上三炷香。北首是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令人立感轻松,心生仰慕。牌位上书“无生老母”。虽然对这位老神仙的丰功伟绩毫无所知,也只管上香便是。老母座下还有两组神仙,没有名字,初以为是老母的侍从或配享,再端详,座前均各自有香炉,应是自成一家的。一位眉目如画,凤冠霞帔的仙女;另一组是两位,看打扮像是帝王王后一级的神仙。有香炉,咱就烧香,虽然咱一个不认识,烧了总比不烧强,口中念念有词也是必须的。
    东配殿一进门就看到龙王爷端坐其上。这位咱认识,老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就靠他了,尽管咱不种地,拜一拜也是理所当然。南首有两位大仙:一位是文昌帝君,这位要好好拜拜,司掌天下文化事业,谁敢小看?有文化还是很拽的!另一位是财神,半天没弄清是文财神还是武财神,这位更要好好拜了!即便不图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养家糊口也离不开这位大爷。北首竟然是药王爷,比姜公庙那位药王神气多了!人生一世,谁没有个三灾两病?急忙整肃衣冠,恭敬奉香。
    出得东殿,细细想想,这个殿真实惠,哪位大爷都不敢怠慢。再一想,有点意思:有火神就有龙王;有瘟神就有药王,莫不是道家相生相克之理?更进一步想:他们要是闹腾起来孰胜孰负?好在太上老君在此,更有西天来的总理级亲戚,谅这些县团级的小神仙也不敢造次!只是苦了咱小百姓,烧香烧到手软,念词念到口干。
    庙中仅一老妪,侍奉香火,洒扫庭除,院内井井有条,甚是清静,倒是个读书的好去处。
地板 2017-10-31 09:5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伐木工 发表于 2017-10-31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完待续。
5# 2017-10-31 10:00 评论 收起评论
城市啄木鸟 发表于 2017-10-31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平实耐看的文章。前排围观。
6# 2017-10-31 10:05 评论 收起评论
小叶子 发表于 2017-10-31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
7# 2017-10-31 10:42 评论 收起评论
小叶子 发表于 2017-10-31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围观赏文,期待后续。
8# 2017-10-31 10:43 评论 收起评论
洋怡 发表于 2017-10-31 11: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广告,94不知道卖的啥
人家那叫创意,哈哈,吸引人看到最后,哦,原来是卖这
9# 2017-10-31 11:01 评论 收起评论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7-10-31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文,学好文。喜欢这些文字。
无生老母即女娲。
10# 2017-10-31 12:29 评论 收起评论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0-31 13: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简洁干练,扫地僧的功夫。
好(此处省略3252字)!
11# 2017-10-31 13:17 评论 收起评论
剑非音 发表于 2017-10-31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12# 2017-10-31 14:18 评论 收起评论
剑非音 发表于 2017-10-31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来
13# 2017-10-31 14:47 评论 收起评论
夏荷风韵 发表于 2017-10-31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意思
14# 2017-10-31 20:43 评论 收起评论
洛阳_平常人 发表于 2017-11-1 08: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看更新
15# 2017-11-1 08:28 评论 收起评论
城事版主 发表于 2017-11-1 08: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信息港看帖能学到知识
16# 2017-11-1 08:42 评论 收起评论
Gyc1961 发表于 2017-11-1 10: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17# 2017-11-1 10:3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伐木工 发表于 2017-11-1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宜阳老城建于康熙年间。早先城很小,自西关向东到现在人民路约有里许就是东关;南自锦屏山向北至现文明路不过百余丈便是北关。城周遭有城墙,南城外有护城河,西关外以西小河为池,北、东两面则没有护城河。昔时战乱频仍,宜阳城数破,又几度修建,范围皆不出此。
    县党校李校长是余好友,饱学之士。一日,说起宜阳县名由来:
    康熙时重建宜阳城,守官见洛河南之地依锦屏而临洛水,西接凤凰,东踞洛川,形势颇佳,遂上奏朝廷请皇上允筑城于河南,并请赐名,与附山川形势图一卷备览。康熙一看,城建在锦山之北,洛水之南,分明是至阴之地,不佳。御笔大批:“宜阳”。意思是县城应筑于山南水北的阳地。不知是康熙老兄没注意奏折上有请赐名一说,还是守官错会了皇上圣意,遂筑城于洛水之南,锦屏山之北,县名“宜阳”。区区小县也未引起皇上注意,此后便沿用至今。
    改革开放后,大约见本县一直不得发达,有“大仙”说只缘治所于阴地故。于是大兴土木,在洛河北建新城,并拟将政府部门迁至河北,以应康熙老兄“宜阳”之说。
    此为民间传说,茶余饭后,博君一笑而已。
    宜阳作为地名,最早出自战国时期。韩武子曾都韩城(今宜阳县韩城镇),于现柳泉附近设宜阳邑。此后,作为县曾名寿光、福昌、福庆、甘棠,还曾隶属过金门县(今洛宁县)。至元代,设宜阳县,后几毁几建,但治所都在洛河北。
    其实,并非阴地不能建城。如江阴(今江苏淮安),山阴(今浙江绍兴)等地都建在或山北,或水南,好像人家小日子也过得火红。这些咱就不懂了,论坛中阴阳、堪舆名家辈出,愿以教我。
18# 2017-11-1 13:19 评论 收起评论
剑非音 发表于 2017-11-1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更新
19# 2017-11-1 14:07 评论 收起评论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7-11-1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多少事,都因皇上一个口误或笔误定夺了。当皇上真美。
20# 2017-11-1 17:25 评论 收起评论
流霞 发表于 2017-11-2 13: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中……
21# 2017-11-2 13:57 评论 收起评论
敌敌畏 发表于 2017-11-2 16: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22# 2017-11-2 16:4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伐木工 发表于 2017-11-2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书法!不会写,只爱看。年轻时每逢春节就跑到县城或乡下看对联。癖好至今未改。
    那时,新城里不兴写春联。住在楼里,小门小户的,就是写,也是一行小字,没气派。农村院门宽敞,容得下大幅春联。乡里多有考过秀才,中过举人的遗老遗少,就是进过私塾的老先生,书法也是极好!那些年,一部单车跑遍洛阳周边各县。后来单车骑不动了,也就少往县里跑,到老城看也是一大享受。老城有学问的人多,尤其习旧学的先生,书法自然是好得不得了!内容更是引经据典,书香味十足。彼时尚未有印刷对联,旧城居民又有贴春联的习俗,一到除夕,自是琳琅满目。各种字体,各种内容,满街满巷红红的一片。喜庆的,热闹的,吉祥的......那书法自然甚佳:有遒劲硬朗,有清丽隽秀,有的雍容浑厚,有的俊逸飘飏。一路看去,如痴如醉,逸兴遄飞。近些年,那些或金或墨的书写对联几乎绝迹,粗制滥造的印刷及俗不可耐的内容充斥满街。跑大半个老城,难得见到一幅好书法。就连东西大街那些卖书画和文房四宝的店铺也不思进取,几乎一色的印刷品,“通四海”“达三江”。
    小住宜阳,小街小巷里走走,居然还有很多手书对联。虽然年过去了很久,对联早被风吹雨淋日晒变了模样,甚至损毁,仍看得到不少书家功力深厚,足登大雅之堂。
    论坛里常说,文化在民间。书法则不仅在民间,更在乡间。早年到深山区小学,那学校只有一到四年级,且只有三位老师,三个班。教室外墙上贴着老师们“三书比赛”的作品,实实在在令城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汗颜。所谓“三书”就是毛笔、硬笔、粉笔三种书法。山里学校年年举行这样的书法比赛。当时我说:随便找一个山乡的小学教师和洛阳城大学教授们比书法,保证大学教授们找不到北。话可能夸张,但更多的是实情。
    印刷品代替书法,进步?弄不清。好像洋快餐代替中华烹饪。或许时代。社会要求这样?
    现代人忙了,要养家糊口,要提高生活水平,就要在残酷的商场、职场上拼命。自然少了闲情逸趣,少了怀古寻幽。及至有钱,有权,有地位,有时间,这些不挣银子的“破玩意儿”也忘完了。想一想:从幼儿园到大学,也就大学可以玩几天。这一路上年纪小,不为挣钱,可是要挣分,唉!生不如死!
23# 2017-11-2 21:35 评论 收起评论
洛阳_平常人 发表于 2017-11-3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有了印刷的对子,意趣就少了很多。
24# 2017-11-3 12:00 评论 收起评论
小叶子 发表于 2017-11-3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卖手写对联。
25# 2017-11-3 12:11 评论 收起评论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1-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伐木工 发表于 2017-11-2 21:35
很喜欢书法!不会写,只爱看。年轻时每逢春节就跑到县城或乡下看对联。癖好至今未改。
    那时,新城 ...

        天池山山顶,天池旁边的森林氧吧处,有个卖栗子的伙计,纯正山里汉子。小黑板上的字让我一愣,问谁写的,这哥们很不好意思,说,自己写的,木文化,初中木上完,字拿不出手。我说你这字可不瓤岔,教语文也绰绰有余。
        树后的小黑板
DSC_0724.JPG

        近看
DSC_0726.JPG


26# 2017-11-3 19:56 评论 收起评论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7-11-3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这样的节奏,期待下篇。
27# 2017-11-3 20:23 评论 收起评论
剑非音 发表于 2017-11-3 22: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加为精华
28# 2017-11-3 22:2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伐木工 发表于 2017-11-3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城随笔
    平生喜吃面,又好浪迹江湖。于是,江湖道上的面馆常有鄙人身影。一日,暮色渐深,小城信步,见巷口一招牌:“黄岩风味面”,不由心动。入巷数十步,旁有一面摊:一房、一棚、数张台凳,自盘的炉灶上大锅鼎沸、热气蒸腾。问曰:“如何风味?答曰:“尝过便知。”“好!将拿手的煮上一碗”。
    面为手工擀制,以板刀切成,掌勺师傅先以小锅烹制浇头,复以大锅下面,盛入碗中,浇入骨汤,置于木盘中端来。一眼望去,七彩纷呈:面作半透明,韧而爽;汤色奶白,浓且鲜。四五枚蛏子、七八个大虾,辅以肉丝,此为荤;黄花、鲜笋、小山菇佐之青菜,此为素;面上又覆一新煎荷包蛋,应是半荤半素,妙哉!山珍海味烩于一碗,快哉!
    山西飞刀削面、扬州伊府窝面、兰州拉面、郑州烩面、江南大排面、广州牛腩面均在某家面谱中倍受重视,如今又多一面:黄岩大面。
    (这个小城是浙江省仙居县)
29# 2017-11-3 22:26 评论 收起评论
大平@ 发表于 2017-11-3 22: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信笔写来、娓娓道来,这节奏,喜欢!
30# 2017-11-3 22:52 评论 收起评论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7-11-3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文字,食欲大增。
31# 2017-11-3 23:21 评论 收起评论
小叶子 发表于 2017-11-4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7-11-3 23:21
看到这文字,食欲大增。

同感。
32# 2017-11-4 07:45 评论 收起评论
洛小鱼 发表于 2017-11-4 23: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睡前读读
期待
33# 2017-11-4 23:32 评论 收起评论
洛阳_平常人 发表于 2017-11-5 08: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看更新
34# 2017-11-5 08:14 评论 收起评论
水盈盈 发表于 2017-11-5 08: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为更新了,赶快进来看看。
35# 2017-11-5 08:49 评论 收起评论
陈九七 发表于 2017-11-5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伐叔讲故事
36# 2017-11-5 10:3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伐木工 发表于 2017-11-5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车过那梭边检站,进入边境地区,风光陡然秀丽起来。公路窄了许多,曲曲弯弯、时上时下在山从里盘桓。一条清碧的江水傍公路而行,这就是在地图上看到的那梭江。江水向南流,穿过重峦叠嶂的群山注入北仑河,在中越两国夹岸的林莽中奔向北部湾。
    路异常曲折,一个急弯连着一个急弯,路旁一边依山,一面临水,满目尽是热带丛林的青郁。山呈浓碧,长满茂密的林木,既不见石,也不见土,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没有尽头;水做青黛,骄阳下沁出一股清凉,时而激湍,时而舒缓,清波拥着清波,流向远方。公路在青山碧水中蜿蜒,人便置身于江做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天然画廊中。
    过那梭南行至马路镇折向西,渐近十万大山的崇山峻岭。一出镇,公路变为砂石路面,直向高处伸延,仍是急弯连着急弯,又多了陡坡连着陡坡。林木益显茂盛,空气也清凉了许多。山溪在深邃的峡谷中沿路而流,时而跌宕为瀑布,隐约可闻激湍触石的响声。路紧傍山林,其中渐然透出一派逼人的绿意,令人酣畅淋漓。
    山势渐缓,眼前敞开一块盆地,四面屏山,白云在山顶缭绕。弯道少了,山中有翠玉般的稻田和明镜似的水塘。古老的房屋,墙壁已熏成黑色,多是重茅盖顶;间或有瓦屋,亦已绿苔斑驳。门前鸡鸭三五成群,偶尔有只小狗嬉戏其间。惟树木葱茏,修竹密簇,掩映了房舍,只从一团团浓绿浅绿中露出山墙檐角,颇有桃源韵味。向西望去,起伏的山峦绿翠相叠,愈远愈淡,极西处则高耸着嵯峨摩天的十万大山。和近山相比,远山雄丽恢弘,稍近些碧如蓝晶,似乎隐约透明;远些婉约如画,蔚蓝如天;最远处则淡若轻烟,仅现一缥缈的轮廓,引人遐思。此时身心恍惚,融入这无法言喻的妙境,全不知此地何地,今夕何夕。
    再向前,谷地狭窄了,又是丘陵连山,在重山围绕、密林环抱中有个壮族小镇。新房旧屋参差比邻,偶尔有些西式建筑点缀其间,应是当年归侨旧宅。镇上有所中学,青屋黑瓦,茂林修竹,逶迤依在南去的白马河畔,是当地最高学府。镇政府大院依稀有些现代气息,但却被大片摊晒的八角浓郁的香气湮没。转弯向西,一水南流,有石桥横亘其上,已是小镇尽头。几株芭蕉随风摆动,宛如少女起舞娉婷。虽是盛夏,日近正午,却不觉太热,当是在山中之故,这便是那良。



37# 2017-11-5 20:39 评论 收起评论
陈九七 发表于 2017-11-5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新了
38# 2017-11-5 21:0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伐木工 发表于 2017-11-7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缙云四面皆山,有水名好溪穿城而过,城沿溪两面向山上逐次而建,是山城,亦是水城。
    住入一家小旅社,房虽小而洁净。一桌、一凳、一床,靠墙角还有一单人沙发,样式古老,此外再无其他。床上一领竹席,用竹块穿织而成,在都市里大约是挺昂贵的卧具,在此却是平常家什。山里有的是竹,竹器也就司空见惯。
    收拾停当,方觉喧声入耳。推窗一看,楼下便是既宽且清的好溪。水平如镜,映入对岸的青山,岸畔的楼台。下游不远有一水坝,溪水漫坝而过,喧声便由此来。
    对岸青山如柱、如壁,耸立起伏。山上松、柏、杉、竹一派郁郁葱葱。才下过雨,那树绿得发兰,映入水中,也自碧透生凉。水面隐隐然弥漫出淡淡的烟雾,若隐若幻,置身其中恍然飘然,喧喧水声似乎也变得清雅。
    信步下楼,有桥数座横亘好溪,桥上熙熙攘攘往来不绝。溪岸以大石砌就,滨溪是路,一面临水,植以云南桐,树尚小,不足为阴;另一面是楼宇店铺,各式招牌抢人眼目,颇有现代气息。路沿溪蜿蜒,有岔路向两侧山上延伸,纵横交织,依山构成小城。
    缙云县治所为五云镇。近府处有街名槐花,街不宽,两边大小店铺鳞次栉比,路上行人摩肩接踵,一派繁荣景象。街头路口多有卖水果的山民,一担两筐,荔枝、枇杷、杨梅自是本地乡产;居然还有桃、杏之类摆开,问之方知仍乃地产,只是个头比北方的小多了。
    漫步而行,渐入小街,行人略少但店铺仍多,规模却小了些,多是烟杂、土产、服装加工之类,摆来好看,不知生意如何。忽见路边一店,宽仅两门,门口有两巨型木桶,近前看,桶内厚泥糊壁,中间炭火熊熊,原是烤炉,炉壁密密麻麻贴满所烤之物。炉旁置一案,案上两巨盘,盘中既炉中物:两面金黄,中似有馅,仿佛美味,买两个尝尝,松、脆、酥、香,馅是梅菜猪肉,一口咬出乡情。乃问店家大嫂。伊显然听懂我所问,其所答皆方言令我懵懵然不知所云,正茫然间,有客近前译之:“缙云小烧饼”,释然。
    行不久,路旁一窄弄,青石铺地,两侧高房,益显弄道逼仄。弄口有街牌,黄昏里依然可辨:“扛盐小弄”。或是当年扛盐人多行此弄?
    入弄不远,高墙耸立。墙类似水磨青砖,向弄一侧为东,有石库门紧闭,门上有石匾,匾内有字曰“* 和”。一字已漫漶不清且有斧凿之痕,想是“文革”所为;转至西侧,相对处亦有同样石门,上书“衣德”,字圆润饱满,刻工亦佳。正门自是朝南,出门左转数十步便是扛盐小弄,门以巨石砌就,石楣上大书“乐锦草堂”。门敞开,大木,厚板,石槛,铁环,以手击之,浑然无声。乃入中庭问曰:“有人吗?”遂出一小童,眉清目秀,皓齿红唇。因问:“大人在家吗?”“有的”。“你上学了吗?”“两年级”。襟前缀一徽牌“缙云实验小学”。问答间主人出,趋前问好,言打扰,告想看此房。主人很高兴:“随便看,欢迎看看”,一派敦厚之情。
    大房四围,中为正厅,现已不用;正堂两侧是上房,俱南向对门,应是当年家主所居;东西为厢房,相对而建。各房前均有滴水檐,且有过廊与正房隔开。正房前的过廊为东西走向与正房平行,两边到头便是在外面看到的石库侧门,已封闭多年。
    正房上为三层,厢房两层;正堂两侧和两厢过廊有楼梯可上。房中巨梁大椽,均有浅刻花纹;门户窗棂则为透雕,多以花草虫鱼山水树木为图。工匠手艺显见不凡,风雨多年,漆已剥落,只余原先的木质,仍栩栩如生,精美中透出古拙。深褐色的木纹略显生硬地裸露着,早不是当年颜色,但岁月的磨砺使之较新制时更具韵味。
    大房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逾百年,除墙体外多为木制,木上又多有雕工手迹,年代虽已久远,看去依然牢固。而现今钢筋水泥建筑屡屡出事,不知当做何想。
    告别主人,穿行于小巷小弄中,感受传统的魅力。我不是守旧的人,但对这充满古典韵律的东西总有股依依之情。

39# 2017-11-7 21:57 评论 收起评论
无缺 发表于 2017-11-7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文
40# 2017-11-7 22:37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