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芳华》这部电影
今年五月,听说有这么一部电影。后来,电影宣传曲《那些花儿》在网上就出来了。我与这首歌的不解情缘在这就不多赘述,(楼主这些年30%的故事配歌都用这首旋律的不同版本)由此,这部电影的公映日就好比我期盼2018大年三十的节日一般。不料,它在国庆档期被延期了。直到如今,我依然觉得,这是否是冯导利用非常时期玩的营销手段。难道只有楼主心存这样龌龊无比的想法么?
电影我是上映三天后看的。期间,从刷屏似的影评来看,观众对这部片子褒贬不一。有位洛阳籍的越战老兵发帖表示,影片的很多情节有些失真,比如战士上战场那时都会剃光头,而刘副连长在生死拼杀中的一头长发看着像2016版小鲜肉的造型。单位一位91年的女同事看罢第二天说,她在电影开始30分钟后便进入梦乡,而她身边如同其父母年龄的两位观众却不停的再抹眼泪。
就是带着这样的思想包袱,我进入影院。136分钟的电影结束后,在韩红《绒花》的旋律中,在影厅大亮的灯光下,我喝干杯中残存的一口柚子茶,最后一个离开座位。
电影的情节相信很多人都晓得,即使没看过电影,严歌苓笔下的这部小说也许很多人都曾读过,所以,在这里就不浪费大家时间说电影桥段了。
首先,我同意90后女同事的观后感。同时,我奉劝85后的年轻人无需耗费生命看这部电影。不为什么,就因为你们看不懂。电影里的很多生活物件对于你们不会产生任何感觉。65式军服、老式照相机、部队成建制的文工团与战场上为国拼杀的精神放在你们身上就如同一名披盔带甲的秦朝武士手持利剑出现在万达广场般的搞笑。
其次,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还没毕业几年,影片中后半段文工团员们在历经十几年后再次相遇的情感,年轻人对此更是有找不到北的感觉。故此,你们不如省下电影票的银子去万达影院楼下的小吃区买点撸串来得更实惠些。
我认为,这部片子更适合60后观众欣赏。如果用数字进行量化,那么70后的观影感觉有40%,而60后观众的观后感慨则有90%。
作为70后的楼主,读小学时,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班主任在每年冬季都会带领全班同学为厂生活区越战烈属送冬储白菜和萝卜的画面,还有便是在厂俱乐部听越战英雄做的宣讲报告。还记得那首《小草》么?楼主就是从那时学会的这首歌。
影片中所有演员的背景年龄都属六十年代的一代人。国家在未改开时,他们这代人的思想无疑是纯真的,用如今年轻人的话来形容,他们一个个都是不会向领导献媚的“傻缺”和不懂利用关系发财的“官二代。”可是,国家的60后如今却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吃过苦,扛过枪,挨过饿。当然,有些老兄也曾下过岗,骂过娘。
还有一点是楼主老生常谈的事,那就是越战老兵的事。
电影中,一群联防队的流氓讹诈一名越战残疾英雄的片段使我非常心塞。无论当时这场战争的政治目的如何,它却是枪口对外的一场战争。有人说,中越战争是向美国纳的投名状,有人说,它是为了挽救柬埔寨红色政权云云。但我中华几万热血勇士的的确确为国家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我认为,当兵就要服从命令听指挥,所以,我们必须尊敬他们。他们也应属于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国家在某些方面应照顾好这些英雄以及他们家人的生活,如否,未来再有外邦骚扰中华民族,届时,又有谁会让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奔赴战场!
说起影片中的爱情桥段,那种纯洁无暇的情感展示又让楼主产生了莫名的伤感。是的,在过去,没有把房子看做女儿第二生命的丈母娘,更没有坐在宝马车上哭的神州孟姜女。那时只要两情相悦,往往亲手织过的一件毛衣、从食堂顺来的两个西红柿就可成为两人彼此心灵可托付一生的信物。这种含蓄而又真挚的爱情与今时玩世不恭的游戏人生又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电影起名叫做“芳华,”我想严歌苓表达更多的意思是这一代人留下的足迹和逝去的芳华。我们每个人都在自编自导的一部影片中担任男女主角,在曲终人散时,我们在半梦半醒之间翻开脑海中一本泛黄的老影集,大家或许还能回想起属于自己那些年依稀留下的芬芳年华吧........
好文。
是一代人的芳华,却也映射了每个人的芳华,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芳华,最终,那些青春的印迹、生命的芳华,都会随风而逝。
楼主85后,看过后也很伤感。 原创辛苦,发帖辛苦 。今年城事流行语:支持 。先支持一下,下面开始闲喷:lol 楼主就是一个傻白甜:lol 上面的段落谈的都挺好,最后一段谈的不好 。
严歌苓表达的意思不会是你所说的只“是一代人留下的足迹和逝去的芳华”那么简单 。
当然我也没有看过原著,她要表达啥意思我也不知道 。 :lol
第一个入场最后一个离场的路过。 60后,可是觉得票价老贵,舍不得 一部电影,有人看到留恋,有人看到怀念,有人看到批判。
境由心生,留恋因为青春,怀念因为感情,批判因为理性。 为了忘却的记忆,我不眨眼的看了一遍,还是在手机上、、、、、、、、、
好像又回到了当年、、、、、、、、、、、、、、 分析很全面。
年龄不同,影感不同。性格不同,影感也不同。阶层不同,影感更不同。
川人喜欢麻辣,江浙偏爱清淡,再好的厨师,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口感。
80年春,《中国青年》刊登过一个姑娘的来信,“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短短一封信,掀起全社会的讨论。仿佛南美洲的蝴蝶扇动翅膀,诱发德克萨斯的飓风。一部电影,能引起轰动,引起讨论,这就是社会效应,也是作品的贡献。
常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话不尽说是留白,是含蓄,也可能是情非得已,并非真糊涂。
东方写美女,常间接描写“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一顾倾城,再顾倾国”效果。春秋笔法,侧面描写,烘托陪衬,这叫艺术。
西方选美,喜欢直来直去,列出身高、体重、年龄、三围,恨不得具体到小数点后两位数,甚至连婚否都不放过。
欣赏的眼光、角度、习惯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部电影,反响很强烈。
还没顾住看。 庆节档期被取消一事不是故意策划的。当时前期宣传都做好了,就等上线了,被突然叫停,冯导当时气得直想哭。 看了小说,就知道电影没啥意思,不过是蹭一下那场战争的热度而已。
真正的内容不过是各大院子女那段认为可以炫耀的历史,而平民百姓努力奋斗一步走错万劫不复的无奈,,,, 网上找个盗版的看看再说···50后更舍不得那50元啦;P CCKJ 发表于 2017-12-22 13:03
网上找个盗版的看看再说···50后更舍不得那50元啦
对于俺这样的变老滴坏人,俺觉得还不如买50块钱羊肉喝汤吃肉类美 。:lol 单位一位91年的女同事看罢第二天说,她在电影开始30分钟后便进入梦乡,而她身边如同其父母年龄的两位观众却不停的再抹眼泪。
我就不明白了,那如同其父母年龄的两位观众花钱去抹眼泪,有意思嘛? :lol
我对现在的国产电影绝对不会提起一丁点兴趣 。
廉价的泪水和50元钱,还是省省吧 。
网摘的:
又不是真打越南猴,泡妞戏甚鸟看头!呵呵呵呵:lol 拜读好文!看影片时也曾几次热泪盈眶!
我对此片的反应,简单的说影片中有两句话一句让我泪崩,一句让我笑喷!前者是“不被善待的人往往最能识别善良”后者是“假手都不愿摸”!
60后已然会网购,
60后依然舍得造!
精打细算过日子,
60后90后皆老道!
不说穿着多时髦,
猫眼淘票都知晓!
微信淘宝时常用,
刷卡扫码全明了!
紧跟时代新步伐,
自己不要绊住脚! 芳华已逝不悲叹,
抓住眼前好时光! 芳华不错了,看后还想再看一遍 写的真好,拜读。 代沟肯定是有的,但是也是一部诚意之作 想看懂这部电影,可以回看一下:高山下的花环、铁甲008、新兵马强。
至于这场仗该不该打,不做评论,但当时的情况,文革刚刚结束不久,邓大爷刚刚掌权时间不长,周边政治环境复杂,越南军队侵入骚扰边境,挪动界碑,屠杀边民等等恶行,对任何国家,负责任的政府来说,都应该胖揍一顿教训教训。 崔永元铁粉 发表于 2017-12-23 12:02
谁知道呢!
全部内容网上都有,我这里只摘录一小部分,仅供参考:
战争背景
法属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老柬越本来是三个国家,自从被法国殖民统治之后就有了一定的渊源,二战结束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三国也开始了独立运动;而越共作为最强势的一方一直有恢复大印支的想法,越共曾经有一个名字叫做印度支那共产党。在东南亚地区,越南则走上了扩张的道路,打败美国,并有苏联支持,装备有苏式、美式、中式武器的越南开始自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越南共产党的前身就是印度支那共产党,在1951年印支共产党二大上,印支共改称为越南劳动党,原党内的老挝和柬埔寨支部也独立出来,分别成立了各自国家的共产主义政党。但是这时,越南提出了一统三国的设想,“要在尊重三国人民意愿的基础上,最终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强大、繁荣的越南、老挝、柬埔寨联邦。”在老挝革命成功,政府亲越的情况下,1978年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打着解放被红色高棉奴役的柬埔寨人旗号,向柬埔寨发动了入侵,并迅速占领了柬埔寨全境同时越南在国内大规模排华;越南方面对中越边境的陆地、海洋提出主权要求,宣布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岛屿纳入其版图范围,出兵继承了越南共和国(南越)对南沙群岛部分岛屿的占领,并与中国发生了边境冲突,而此前越南(北越时期)则明确表示南海诸岛为中国领土。
中国政府方面声称“上述种种举动威胁了中国的边境安全和影响了东南亚的局势稳定”。而当时国际上大部分西方国家认为越南应从柬撤军,中国则应从越南撤军(实际上中国在一个月后从越南撤军,而越南仍通过傀儡政权维持对柬占领,长期拒不撤军)。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认为是中国侵略了越南,亚洲大部分国家如日本、印度和蒙古等国也要求越南停止侵略柬埔寨而中国也应自越南撤军。
(越南于1989年1月宣布将于在9月之前将越军全部撤出柬埔寨。) 也看了《芳华》,感觉前面关于女主男主的爱情情节实在太长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