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亚修) 发表于 2017-11-18 12:22

【古城琐录】关于布票的故事

          关于布票的故事    1954年,洛阳市同全国各地一样,实行棉纱、棉布统购统销政策,一举打破了这一领域的自由市场经济,实行了计划经济模式。从此,供求矛盾一下子变得突出起来。布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催生出来的。?    1954年9月,国家决定实施凭布票购布后,我们这里和其他省市一样,立即关闭了棉布、棉花自由市场,由县供销社实行棉布、棉花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向群众限量提供棉布。当时洛阳市的布票使用,和全省一样是有严格要求的。据档案记载:“凡经营棉布和凭票供应的针棉织品、布制品的零售单位,不管归谁领导,从哪里进货,在供应时一律按规定收票标准凭票供应。严禁少收、不收布票,更不得凭白条或口头批准供应”。另据了解,关于布票的印制,依照中央精神,我省是这样规定的:即军用布票由中央商业部统一印制,交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颁发;民用定量布票、临时调节布票、找零布票、购棉优待布票、工业生产以及公共用布定额购布凭证,均由河南省商业部门统一印制,全省通用。   布票从1954年9月开始正式发行,直到1983年12月宣告停止使用,历经30年的时代变迁。一寸棉,一尺纱,都影响着人们的冷暖,小小布票映照出中国老百姓非同寻常的“布衣生活”。?    布票通常一年发放一次,非常珍贵,因此各家并不是按人均分配使用,而是全家人统筹安排,看谁最需要做衣服就集中买布给他做。如遇婚、丧、嫁、娶需要量增大,布票不够使用,还要向亲戚朋友处东挪西凑。当时也有一些急需布票而无法得到的人,他们有过用钱购买布票的想法,但此法很冒险。因为一来大家手头的布票都不宽余,多数人家都不够用,谁会卖呢?二来政府明文规定不准私下买卖布票,一旦被发现是要惹上麻烦的。别的不说,给你戴个投机倒把的帽子,就够丢人的了。?    特别是到了1960年我国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全省一样布票限量普遍减少到了一半以上,平均每年每人供应的棉布减少为二市尺九寸。从1961年3月起,我市和全国一样包括毛巾、袜子、背心、棉布等在内的10种布料实行限量使用。据当时档案记载,1961年10月,河南省商业部门做出了民用棉布定量标准。规定:“不分城乡,每人定量布票二市尺九寸;国家正式职工和机关、企业、厂矿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雇用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学生,每人发布票三市尺。”当时农村基层供销社的棉布非常紧张,农民去买布都是以寸为单位扯,精明的婆姨们会专门拣布头买,这样会少交五寸布票。那时,几乎男女老少夏天穿的裤子很短,露着小腿肚,当时戏称“高调裤”。在供销社工作的人员或有点门路的人,用从日本进口的化肥尿素袋子,在家用颜料染煮成黑、蓝、灰等颜色,做成裤子穿,又好看,又体面,又省钱,当时人们对此戏谑道:“看着怪拽(方言,好的意思),不值一块(钱)。”?    纵观布票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发行,使用,还是品种、外观,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布票的名目繁多,上世纪50年代初称为“棉花购买证”、“购布票”等,60年代初称“布券”或“布票”,其后统称“布票”。据了解,除普通布票外,还有军用布票、临时布票、鞋面布票、奖售布票、布絮票等等。?    我们洛阳市使用的河南布票,票面图案设计彰显着时代的烙印。“文化大革命”前的布票,主要以“工农业生产”、“三面红旗”等为主题,“文化大革命”期间则以“毛主席语录”、“工农兵”等为标志,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文化大革命”后的布票则没有象征性的文字和图案,比较朴素。
   我小时在文明街小学时,上四年级那年,班主任张世杰老师托我,找我父亲给老师代购黑灯芯绒布料,结果在一路共交车上被小偷顺手了。后来,我父亲赔了张老师布票和钱,为了表示歉意,专门赔了张老师军用布票。(父亲在解放军第八步兵学校工作)此事对我一生影响极大。

剑非音 发表于 2017-11-19 10:41

现在滥发货币,受苦的还是百姓

lyzjt 发表于 2017-11-21 17:15

小时候经历过票证年月,老妈精打细算有限的票证

芹菜炒香干 发表于 2018-2-5 18:50

   因为布票,买布头,一边是花,一边是叶子,就这样,我的布鞋,一只橘红,一只绿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城琐录】关于布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