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名言
1.《外台秘要》:灸为医中大术,宜深体会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
2.《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就是说:有的病必须艾灸才能治疗)
3.《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4. 《庄子》“丘(孔子)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一手灸法,包打天下。
5.日本针灸名家八偶景山在《养生一言草》记载: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
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7.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8.《扁鹊心书》:保命之法,艾灼第一。《扁鹊心法》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9.(唐代百岁名医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乃曰:“火灸,大有奇功”。
10. 王焘在《外台密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30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阳气弱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现象,灸三里穴可补气壮阳。11、艾灸的作用:艾灸可治疗的疾病达数百种之多。尤其治疗寒症,湿证,虚证,效果极其好。艾灸治疗入十二经络,能通达诸经,舒经通络。温中散寒,扶阳固脱。
艾灸能治疗:手脚发麻,甘油三脂高,男科,女科,月经淤血,美尼斯综合症。百病的艾灸穴位:神阙穴,关元穴,足三里。(关元穴是人体第二心脏,它主管静脉血的回流。艾灸关元穴能治疗百病。)未婚未育的女孩不要灸石门穴。小孩30岁前不灸足三里。
古代禁灸穴 :
《针灸甲乙经》记载的禁灸:穴位有22穴:头维、承光、风府、脑户、哑门、下关、耳门、人迎、丝竹空、承泣、白环俞、乳中、石门、气冲、渊腋、经渠、鸠尾、阴市、阳关、天府、伏兔、地五会等。
清代人作禁灸穴歌,介绍禁灸穴达45个之多,分别为:哑门、风府、天柱、承光、头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骨婺、禾髋、迎香、颧骨婺、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腋、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
清代医学著作《针灸逄源》又加入:脑户、耳门两穴为禁灸穴。至此禁灸穴总计为47穴。
现代中医临床认为,所谓禁灸穴只有3个:即睛明穴、素髂穴、人迎穴。不过妇女妊娠期小腹部、腰骶部、乳头、阴部等均不宜施灸。未婚未育的女孩不要灸石门穴。小孩30岁前不灸足三里。
艾灸注意事项和禁忌:
1.在艾灸的时候,或艾灸的整个疗程,最忌讳喝冷水,吃凉饭。艾灸后做好补充一杯温热水。2.艾灸后如果先马上洗手,希望用热水。
3. 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4.施灸的程序:《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这里说的是施灸的程序。
5.艾灸后是否可以马上洗澡。如果是热水,最好等20-30分钟后,这时经络也基本处于灸后的修整状态,此时在用热水洗澡会感觉很舒服。
6.如果施灸上火,尿黄,出汗,牙痛,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这个时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还可以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7.女子经期不灸。未婚未育的女孩不要灸石门穴。小孩不灸足三里。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禁忌2016-07-18悟我本心摘自 脉脉艾灸阅 121转 14
有艾友提出,希望本平台发一些艾灸入门的文章,小编会陆续整理好,只要长期关注脉脉艾灸,不久的将来大家都会是灸疗师。(二)艾灸的禁忌艾灸是绿色疗法,安全性高,不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艾灸,即便有操作不当,或者取穴错误,也不会有不良后果,更不会中毒,顶多是降低疗效而已。因此,大家可以大胆地去操作,不要前怕狼后怕虎。但是,一些注意事项还是要掌握,毕竟要治病救人的,最好能事半功倍。1、艾灸的适应证艾灸的适应证,是指适合用艾灸治疗的各种病症。中医的辨证方式有很多,其中八纲辨证是最基础,也是老百姓最容易理解的辨证方式。八纲是指中医将各种病症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种类型。八纲辨证表证:皮肤、肌肤和浅表的经络属于表病。病的位置在肌表,病位浅,病情轻。里证:脏腑、血脉、骨髓以及体内经络属于里病。病的位置在脏腑,病位深,病情重。寒证:感受寒邪或者机体阳气不足所表现的症候,阴盛或阳虚则表现寒证。热证:感受热邪或者机体阳气偏盛所表现的症候,阳盛或阴虚则表现热证。虚证:正气不足所表现的症候,更多表现为正气不足,邪气也不盛。实证:邪气过盛表现出来的症候,邪气盛,但正气尚没有衰弱。阴证:里、虚、寒都属于阴证,一般阴证多数是指属于里证的虚寒证。阳证:表、实、热都属于阳证,一般阳证多数是指属于里证的实热证。艾灸的适应证很广泛,无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都可以选用艾灸进行治疗,所以有“灸治百病”的俗话流传。历代医家对于艾灸适应证争议最大的是“热证是否可灸”。汉代名医张仲景告诫人们,热证灸治会引起不良后果,无论是阳盛的热证还是阴虚的热证,都不可以用灸法。清代医家王孟英认为“灸可攻阴”,不主张将灸法用于热证。近代很多艾灸教材也把热证列为禁灸,还有些人甚至认为“用之犹如火上添油,热势更炽”。然而,《黄帝内经》有“热病二十九灸”之说;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中明确指出灸法适用于寒热虚实诸证,无往不宜。现代针灸专家周楣声先生曾用灸法治疗各种属热证的疾病,均取得很好的疗效,并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认为不仅热证可灸,且疗效非常好,如灸大椎穴有很好的退热作用等。但是,外感温病、阴虚、内热、实热证,初学者最好不要灸,如果施灸者对灸法操作不熟悉,的确有可能加重病情。2、禁灸穴古医书记载了很多禁灸的穴位,达近百个。古人这样做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古人一般采用直接瘢痕灸,火力重、有疮口、会化脓。但是,我们现在一般采用温和灸,所以,古人禁灸的穴位现在基本上可以不用顾虑了,大家也不要再拿古医书上记载的禁灸穴来咨询了。虽然如此,有些地方还是不能灸。位于重大器官及大血管分布的区域,如颈部大动脉、心脏的区域、孕妇的腹部与腰部,这几个地方禁灸。3、艾灸顺序《医学入门》:“灸则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先阳后阴”是指先灸属于阳经的穴位,后灸属于阴经的穴位,目的是为了达到阴平阳秘,而无亢胜的弊端。“先上后下”是指先灸头面、躯干部,再灸四肢部;或先灸头面与胸部,后灸腹部和下肢部。因半身以上同天之阳,半身以下同地之阴,这样艾灸可以达到阴升阳降、水升火下、水火既济。“先少后多”是指初灸者刺激量宜先小后大,以便身体能逐渐适应,这是一般施灸的常规。4、艾灸时间对于一年来说,四季均可施灸。冬至是阳气开始生长的时候,夏至是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所以在冬至以及夏至前后是运用艾灸保健的最好时间。对于一天来说,虽然医书上有说,上午9-11点是艾灸的最好时间,中午11——13点属于午时,为防止心经过旺,不适宜施灸。晚上9点后百脉修养,也不适宜艾灸。但是,若有急症,则必须及时治疗,不能延误病情。而且,现代人工作繁忙,一般白天没时间,只能下班后艾灸。5、艾灸温度古代多用直接灸,温度高,直接灼伤皮肤形成灸泡,溃发成灸疮,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刺激,疗效很好。现代温和灸的温度一般控制在人体能接受的温热范围内。临床上对虚弱的人施灸一般是用温和火力,施灸时间较长一些;壮实有寒的人则施灸温度相对较高,施灸时间相对较短一点。初次灸要温和,以后可以逐渐加量。6、艾灸前后的注意事项· 大饥大饱不宜艾灸,饥饿艾灸容易晕灸,太饱艾灸气血运行慢,容易发生腹胀。最好饭后一小时再艾灸,当然,如果本来就吃的少,也可以饭后半小时开始艾灸。艾灸后半小时再进餐。· 灸后需注意保暖防寒,灸后不能喝冷水、不能接触冷水。灸后半小时后才能洗热水澡。· 施灸治疗期间,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要饮食清淡· 艾灸期间如果生气,气赌经络,艾灸就不会起作用,反之会加重气血的瘀阻。· 艾灸前最好喝温开水200-250毫升,艾灸后要喝温热水200-250毫升,甚至更多一点。· 初次艾灸的人,一定要学会循序渐进逐渐适应热度,逐渐增添灸具,不要一下子上的太多,身体会吃不消,显得太燥。· 醉酒、行经期间、脉搏超过90以上、孕妇,最好不要艾灸,如果有急症,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艾灸。当然,月经量特别少的女性朋友,也可以在行经期间艾灸。· 皮肤溃破处不能艾灸。· 艾灸时因为毛孔打开,所以不能受风,开窗排烟的时候要注意风不能直接吹艾灸者身体。· 皮肤起泡,小的泡自己可以吸收,大的水泡,可以挑破后进行消毒。这个部位最好等结痂后在灸。也可以温和灸疮面,温度不要太高,有利于保持创面干燥,使灸疮早日结痂脱落。
艾灸调理崩漏2016-10-17滚滚车轮y摘自 今日头条阅 1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五、艾灸治崩漏,王熙凤也喜笑颜开鸳鸯口中的“血山崩”就是我们现代医学中所说的崩漏,这是一种不规则性的出血,它来去不定时,多少不定。多的时候像河流决堤,奔涌而下,叫做崩;少的时候会绵绵不止或者走了又来,像没拧紧的水龙头,淋漓不断,称之为漏。而且崩和漏还会相互转化交替出现。中医认为,脾气虚弱是导致崩漏的一个重要原因。脾是我们身体健康的根本保证:当脾气健旺、气血充足时,月经就正常,当脾气虚弱,导致气虚而失血,就会造成月经或崩或漏。脾虚患者同时还会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水肿、便血等症。现在我的灸疗馆里就经常会来一些这样的患者,她们大多是到医院确诊之后,打听到艾灸对治疗崩漏有很好的效果再到我这里来的。有些患者嫌自己做艾灸麻烦,就每天在馆里灸,有的患者路途太远,就带着灸条回去灸。我建议她们艾灸百会、血海、足三里、隐白等几个穴位,这几个穴位对治疗崩漏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隐白穴,中医里有“艾灸隐白,艾到血止”这样的话,说明这个穴位在治疗崩漏方面的奇效。选穴汇总:脾俞穴、血海穴、足三里穴、百会穴、隐白穴取穴精要:脾俞穴: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处。脾主统血,统摄血液让其不逸出脉外,艾灸此穴对治疗崩漏有良好的效果。血海穴:正坐屈膝,在大腿内侧,髌骨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艾灸此穴具有调经统血、健脾化湿的作用。足三里穴:小腿前外侧,犊鼻下(膝盖骨下缘)3寸,距胫骨前缘约一横指处。艾灸此穴能调理脾胃,增强身体的运化功能,能有效增强体内气血。百会穴:在头顶部,正中线上,两耳尖连线中点,或前发际中直上5寸处。百会穴位于人体最高处,是诸阳脉交会的地方,艾灸此穴能升清阳举下陷。隐白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根角0.1寸。即双脚靠拢,大拇脚趾相接处。艾灸此穴可增强脾经内的阳热之气,帮助脾统摄血液。中医里有“艾灸隐白,艾到血止”的说法,艾灸此穴对治疗崩漏有奇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