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西,曾是洛阳的小中国
涧西,曾是洛阳的小中国发源于三门峡陕县观音堂的涧河,奔流150多公里,在谷水的北边冲刷开了一道宽堑深沟,当仁不让地向东延伸,从同乐寨和五女冢之间潇洒地转头向南,经七里河、曲家屯、兴隆寨汇入洛河。
由此,形成了南北向的这一段涧河。但西边的大片土地,从前可不叫涧西。远在隋唐盛世,这里是皇家西苑之地,曾经有过中国园林的辉煌。在沉寂了千年之后,上世纪50年代中叶,这块风水宝地上吹响了时代的强音,新中国工业长子一拖等特大型工厂陆续奠基。因为都在在涧河西边,因此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区,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子一一涧西。
当年,有这么一个段子,想必你也听说过。说是在洛阳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在老城吃饭,在西工居住,娶涧西媳妇。老城有悠久的饮食文化传承,西工是行政区。吃在老城,住在西工,不难理解。可为啥专找涧西姑娘做老婆?这就引出了涧西是洛阳的小中国这个话题。
洛阳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座移民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汇聚到了涧西。南北方言在此交集,不同的生活习惯碰撞出了火花。而他们的后代却成为了新生代的涧西人。揉进了北方囗音的,或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是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明显标志。由于父母们都来自上海,北京,广州,大连,沈阳等大城市,传承了父辈的基因,又集中在子弟学校里,有良好的敎育氛围,气质好象更优雅洋气一些。在涧西区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活圈,仿佛洛阳的"小中国"一般。居住在涧西的子弟便以此为荣,有一种朦朦胧胧的优越感。涧西的姑娘们也俨然是洛阳"君子好逑"的“窃窕淑女"了。有意思的是,由于涧西街坊里住户基本都是全国各地来的,与外界交流很少。孩子们又都集中在子弟学校,较为封闭,以至于很多人只会说普通话,不会洛阳话。
说到小中国,咱们再来看一看涧西区最初的道路命名,意味深长。东西向,四条主干道。从北到南依次是建设路,中州路,景华路,西苑路。在这4条路之间,形成生产、生活、商业、科研等区域。而南北向的路分别以省会城市命名。从东到西是长春路、太原路、天津路、青岛路、长安路、郑州路、武汉路等次弟排列。有意思的是,街坊间一些东西向短一些的路,却起了一些大名(省名)。如七里河地段的“东三省”,34号街坊间的山东路,11号街坊间的陜西路,7号街坊的甘肃路,牡丹广场南的江西路,还有广州市场,上海市场附近的安徽路,湖北路。
有了省市,还得有山有水,“中国"符号才会更明显。于是,各大厂之间的路便以五岳命之。这就有了泰山,嵩山,华山,衡山几条路。仿佛以此来证明,国之重器的共和国长子在国内举足轻重的这些大工厂,如三山五岳般厚重。另外还有母亲河黄河,长江,以及珠江命名的路来烘托,更昭示出中国特征。
不错,国内许多城市都有以外省市城市名命名的道路。但几乎要把整个中国照搬到涧西的道路名录,如此集中排列,怕也是不多见的,是涧西的一大特色。
说涧西是“小中国”,单有路还不够。再看看市场。涧西初建伊始,十几万建设者连同家属,从五湖四海汇聚到了涧西。由于当年洛阳城区人口仅有5万。商业服务也在老城,且供应能力有限。涧西这十几万人的建设者及数万家属的生活服务就成为大问题。政府一方面搭建了一些席棚,设了多处临时商业网点。另一方面紧急到上海,广州寻求当地政府支援,动员国营和民营的商家,迁往内地洛阳。这样就形成了以广州内迁的广州饭店,万氏照像馆等为主的广州市场。以上海内迁南大百货,大新酒楼,大利食堂,上海理发店,万国药房等为主的上海市场。我还记得在广州市场附近上中学时,结识了两个说浓厚广州味普通话的厨师,一个老黄,一个小黄。算起来,现在也是古稀之人啦。现在60岁以上的老涧西人,六、七十年代一定到广州或上海照像馆拍过全家照。也一定到广州或上海理发店理过发。那些广州或上海口音的老师傅,他们精妙的技艺,热心的服务在你的记忆中准有印象。
那些年,当涧西唯有这两大市场,其作用无以替代时,一些人对涧西以广州,上海命名主要市场不以为然。认为是赶时髦,崇洋,求大。其实,是他们太不了解那段历史。当年,近百商家厂家,或国营或民营,数千从业者,从广州上海等城市,义无反顾地移居到条件很差的洛阳。在涧西建好的,全部由平房构成的两个各有数万平方米的大型市场里,分别集中安置了广州、上海的厂商。并以他们的原藉命名市场。因此,涧西的“广州,上海”也就实至名归,货真价实。并成为“小中国”的牢固支柱。
说完了路和市场,再聊一聊涧西的人。老一辈的建设者们来自五湖四海,说不同方言。以至于一个外地人,来到洛阳,置身于这种语言环境中,会有误入"桃花源”的新奇。如涧西东部的黄冶厂,相当多的技术工人来自沈阳。最典型是六冶公司,东北人更多。基地扎在涧西,当年南昌路上的标志性的建筑一一青楼,就路人皆知。男人们在外建厂房,女人们在家带孩子。那时,哪一家没有5、6个孩子?所以,家庭生活设施简陋,相对较为贫困,当年街头推小车叫卖三分五分冰糕的,很多都是东北口音浓重的六冶家属。由于东北人比较集中,长春路周边的34、36、38号街坊的“建二代”们,普通话里就带有明显的东北味。
而西边的矿山厂也以东北人居多,主要来自大连。特点是以迟福为领军的一批足球爱好者,把群众性足球运动带到了涧西。近朱者赤,周边的大企业也建立了足球队,厂际比赛风起云湧,厂子弟学校的青少年们也热爱上了这项运动。上世纪七丶八十年代,河南省足球队的球员大部分来自涧西的子弟中学,洛阳市也因之进入全国足球重点城市行列。
号称拖拉机城的一拖,建厂元老以来自上海的为多,在5号至10号几个苏式建筑的大街坊里,不时可听到“阿啦阿啦”的上海口音。在另一个大厂洛阳轴承厂,老职工多是上海人,山东人。
建设涧西工业基地,还从豫东地区招收了大批青年工人。为配合工业大建设,从全国迁来了许多科研院所,如拖拉机研究所,轴承研究所,船舶研究所,工厂设计院等等。随之而来的是大批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毕业生,由此可见当年洛阳涧西在国内的地位。
说了这么多,落笔应在十大厂矿上。正因为有其中的六大厂矿安放在了涧西,才引发了以上一系列的故事。而且以中国一拖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都是共和国长子,是隶属于中央部委的国子号龙头工厂。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东方红拖拉机在祖国广袤的田野上高歌;当洛矿的采掘设备在天南地北的矿井里掘进;当407厂的高速柴油机在海军的舰艇上轰鸣;当洛轴的精密轴承在高精尖设奋上平稳运行,我们怎能不为涧西自豪。
凭我以上列举的实例,涧西被称做洛阳的小中国不是空穴来风吧?是啊,这一切都己成为过去,变成了记忆。如今的涧西,乃至洛阳,己沧桑巨变,人口迅猛增长,城区不断扩大。尤如一块巨大的海棉,吸呐着来自各方的人流。城市早己消失了地域界限。电视几十年的普及,也使普通话更容易的被多数人使用。因此,往昔的涧西现象己不复存在。
不过还是应该记住那个曾经的涧西"小中国"。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南方画了一个圆,腾飞起一座移民城市,演绎了春天的故事。那么,洛阳的涧西就是新中国建设伊始,开国领袖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奠定了涧西的大工业格局,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工业基础上谱写出一曲改天换地的创业赞歌,催生出一座对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工业新城,必将铭刻史册,功耀千秋。
最后一张是自由街吗? 我的原创,二年前首发于公众号《永怀河洛间》,现今仍流传在网上的各种版本,都出自于我的这篇文章。 花火 发表于 2018-9-24 21:12
最后一张是自由街吗?
是的。 榴莲啊 九十年代以前,一说是涧西人,都令人刮目相看,那就是不一样、、、、、、、、 花火 发表于 2018-9-24 21:12
最后一张是自由街吗?
应该是青岛路北头那条服装街,曾经是涧西客流量最多的马路市场;P 第三行究竟是“曲家屯”还是“瞿家屯”? 可以说是:图文并茂,言简意赅。1982年8月14日来洛工作并生活至今,离现法定退休还有三年又三月:lol 涧西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确实牛逼,那时候我也是涧西人。
住大杂院,上厂矿子弟中小学。
几乎不会说洛阳话,涧西那边的老师,同学基本都是普通话交流。
后来搬到西工,才学会著名的洛普。 过去的辉煌,不代表一直能辉煌下去。现在洛阳的中心应该在新区。另外,洛阳在全国的地位已经不可同日而已,现在已经是不折不扣的三线城市了,除非国家再给特殊重大的政策,才能改变现状 :lol:lol 从涧西区的发展给洛阳带来的发展活力,联系深圳这些移民城市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排外主义要不得。古代洛阳规模曾经一度超越了西安,号称东都。从现在出土的唐三彩等文物看,就有大量胡人生动形象,当年洛阳是一个非常开放繁荣的国际大都市。 清晰的记得,
九十年代末夏季,有几个江浙客户住在洛轴宾馆,聊天时对我说:
我们就喜欢坐在宾馆门口的人行道边,看过往的美女,一个比一个漂亮,
洛阳怎么这么多美女啊!
那时心里颇为自豪,他们怎知道来自五湖四海的基因力量。
如今,
涧西的第三代美女大多都跑到外面的世界了,现在洛阳城基本被九县二区包围了,
除了逢年过节,走在街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年轻的有气质的涧西印象中的美女,,,
芯势力 发表于 2018-9-25 10:47
洛轴 芯势力 发表于 2018-9-25 10:47
洛轴 年龄大了可能喜欢怀旧,这篇文章触动唤起了许多回忆,
岁月如梭,似过往云烟,却历历在目。
青春或存,美的常在,愿洛阳越来越好,
好文,赞。 Anonymous 发表于 2018-9-25 10:51
洛轴
是:)
90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回洛阳,现在年轻人出去的能不会来就不回洛阳了 涧西呀涧西! :) 为什么没人来写部长篇,拍一部连续剧? 谢谢楼主好文
解除了我一直以来的疑惑
原来如此
前几天
路过涧西
还纳闷这些“武汉路、郑州路、安徽路、湖南路……” 是怎么来的呢
昨天随拍~ 希望洛阳能够继续成为自由包容开放繁荣的国际大都市,重振历史风采! 七八级九八五 发表于 2018-9-25 09:13
第三行究竟是“曲家屯”还是“瞿家屯”?
瞿姓居多 自由街没了可惜:D 洛小鱼 发表于 2018-9-25 19:11
谢谢楼主好文
解除了我一直以来的疑惑
原来如此
我现在正在这个路牌下 理发店有上海迁此“三友理发店”,还有“红光照相馆”等等。 小李村那颗老树 走笔洛阳老涧西,谱写怀旧三部曲
在涧西生活六十年,生命的一大半沉淀于此。涧西的前世今生,历史延革熟吟于心。涧西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如数家珍。却从未想过诉之于笔端,记录于书案。没曾想学会微信后,却触动了心里那根怀旧的心弦。在手机上写文字,少了束缚,多了便捷。特适合我等没有大块时间,又懒于久坐书案之人。
于是,先从最熟悉的入手。写了河,《涧河情结》。写了桥,《涧河上的那座老桥》。写了山,《三包山》。用平淡的文字,挚真的情感,描述了青少年时代涧西的水和山带来的欢欣和眷恋。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七里河区域度过的。七里河村老街赶会,七里河村的田地里逮蚰子抓蚂蚱,七里河每天上学走过的辽宁路吉林路黑龙江路,给予我太多的不舍,就讲述了《七里河与东三省》的故事。在洛阳四中上过学,怎能不记,这就有了那篇《50年前,我在洛阳四中》的倾述。
当年的重工业基地涧西,屈指可数的几条路,不知走过多少遍,故事很多,点点滴滴岂能错过?于是,巜嵩山路的不解缘》,《时代标记建设路》等相继出炉。
上海市场,广州市场,是最初的两大商业服务中心,是十大厂矿的配套建设项目。上世纪50年代,分别由来自上海,广州的工商企业的从业者异乡落户组建。涧西的老住户们无不怀有难舍难忘的记忆。所以,我写《广州市场小故事》,巜繁华成梦的上海市场》也就顺理成章了。
寄情于老涧西的怀旧文字,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却撞响了老涧西人梦中的晨钟暮鼓,回响之音不绝于耳。这激励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尝试写一个涧西怀旧三部曲。试图描述出我的记忆中,也许是同时代人心中的老涧西。
巜涧西,曾是洛阳的小中国》,是上篇。对老涧西给予了大体的概述。从建国初期,共和国长子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等大型工厂,在涧西这个昔日皇家西苑园林之地奏响创业新曲。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之歌。把一个曾经熟识的,如今萦绕心中的老涧西奉献給老涧西人,以及对那段历史有兴趣,或不甚了解的朋友。
中篇《涧西的老街坊,你还住在那里吗?》,是以家常话的语调问候曾住过,或仍住在涧西那幢幢异国风情,美伦美焕的苏式楼房的涧西街坊邻居。请他们随着我的文字重走一遍涧西的老街坊。
而最新推出的下篇《60年回眸一一涧西,我仍住在这里》。却是讲述的我个人从少年到老年,岁月轮回间与涧西的交集。试想,我至情至诚,亦幻亦真的件件往事,也会激发同龄的老涧西,重温过往,似曾相识,历历在目的怀旧情结。
涧西三部曲,反响之大,我确实没想到。微信群中的广为转发,公众号头条号的转载,点击阅读量累计十万以上。文后留言洋洋洒洒,或怀旧,或寄情,或言志,或赞赏……引用网友的代表性留言:涧西,是半个洛阳。涧西是心中不灭的情素。爱涧西就是爱洛阳。
我还会写下去,也许会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换一种题材,换一个手法。但,方向一定一定还是一一涧西。
如果谁要问,你为何契而不舍写涧西?我会套用一句诗作答复:洛阳朋友如相问。一片痴心在涧西。
(本名冯平。网名大平、大平洛阳) 涧西,以前是洛阳最富足的地方,涧西,曾经是洛阳最时尚的区域 了解洛阳历史,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哎,过去的繁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