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割发代首”谈以身作则
从“割发代首”谈以身作则刘育章(2018年8月14日)“割发代首”的主人公是三国时期的曹操。据《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记载,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战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了自己的一缕头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剪头发对现在的人来说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实属难能可贵。其“割发代首” 因蕴含“以身作则”的深刻寓意而被广为流传。 “以身作则”出自于《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以自己的行为为他人做出榜样。曹操“割发代首”的典故为我们树立了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榜样。 以身作则,以德服人。《孟子·公孙丑上》中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宋朝的范仲淹在《奏上时务书》中也说,“臣闻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从历史看,大凡品德高尚之人,即使没有特别的娴熟的领导技巧,也会形成天然的感召力。刘备“三顾茅庐”就是一例。明代贤人杨继盛曾告诫他的后人:“吾宁让人,勿使人让;吾宁容人,勿使人容;宁吃人亏,勿使人吃吾之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吾之气。人有恩于我,则终生不忘;人有仇于我,则即时丢过。”可以说“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灵魂。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说,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人,必须讲究个人的品德修行,人品一定要正直,做人一定要诚信,“心胸”一定要宽广,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以良好的品德让人折服,让人跟随仿效。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行之以躬,不言而信。 革命战争年代,发生在井冈山上“朱德扁担”的故事就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典型事例。故事发生在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分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围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在井冈山上。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打破国民党的第三次反“围剿”,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朱德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粮。战士们认为朱德又要挑粮又要指挥作战很辛苦,便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谁知第二天朱德同志发现自己扁担不见了,便砍来一根大毛竹,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扎实的扁担,并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大字,从此,他的扁担再也没人“偷”了。战士们感动不已。此后该故事广为流传,成为朱德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与战士共甘共苦的历史见证。后人有歌云,同志哥,扁担闪闪亮,朱军长带头挑粮上井冈;井冈兵强马又壮,粮食充足装满仓;消灭白狗子,分田又分粮;保卫根据地,人民得安康。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管子在论法时说:“不法法则事无常,法不法则令不行,令而不行则令不法也,法而不行则修令者不审也,审而不行则赏罚轻也,重而不行则赏罚不信也,信而不行则不身先之也。故曰: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有句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实际工作中,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广为流传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主动缴纳五分钱党费正是言传身教的典型事例。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周恩来同志忙于处理各种工作。有一次,警卫员魏国禄不忍打扰他,就替他交了五分钱的党费。不久,周恩来同志找到魏国禄交党费,当得知自己的党费被其代为交纳后,周恩来马上对警卫员魏国禄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党费不能让别人代交,军政大事重要,交党费也很重要,这是每个党员的义务,他把五分钱党费交给了魏国禄。虽然只是五分钱的党费,但周恩来同志很看重和注意微小细节,他衬托出了周恩来同志注重言传身教的高贵品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夫妇除了每月按时交纳党费外,两人手中的钱凑到近5000元的时候就会作为党费上交,据他侄子回忆,他们一生总共交纳了三次“特殊的党费”,最多一次交了7000元。这种言传身教的做法,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新时代,我们要自觉树立以身作则思想意识,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自觉的投入到新征程中,服从祖国,服务人民,为社会无私奉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