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5-1-30 02:14

西周王都“成周”探秘

西周王都“成周”探秘
    原创:翟智高
   西周初年的何尊,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尊,出土于陕西宝鸡,记载了周武王选定洛阳为开国王都,“唯王初迁宅于成周,福自天”,“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是目前所见唯一件镌刻有“中国”二字的青铜器。


    周武王““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就是在洛邑建“成周”王都。
   史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记录了周武王伐商胜利后:“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於营丘,曰齐。封其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叔鲜於管,弟叔度於蔡。馀各以次受封。

  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於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日夜劳来定我西土,我维显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雒邑而後去。纵马於华山之阳,放牛於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周武王所说的南望三涂,指九皋山脉中段的金鼎山区域,东西横列的山形,像巨型鲲鹏展翅形状。向北突出有三个山头,均为海拔640米,分别是牛山、马山、虎山,古称三涂(凸)山。大鹏鸟山形的鸟头,正对照洛阳周王城南大门,兆瑞周王朝展翅腾飞的宏伟气势。洛阳周王城向南的中轴线,正照直九皋天室山大鹏鸟的鸟头。 九皋山是古都洛阳南的屏障和照壁,从龙门口到九皋山之间,伊河北流洛阳,伊河两边溪流密布,佳饶鱼苇,山丘环卫,是被周武王和姜太公称为“天室”的宝地。   周武王说的“北望岳鄙”,指太行山向南最突出的王屋山区域,与南部天室山三凸(涂)牛马虎中间的大鹏峰南北相照处于同一子午中轴线。而涧河与洛水交汇的“涧汭”地区,正好在子午中轴线的中段。这一周王朝首都的南北子午中轴线的确定,是太保召公奉周成王之命,来洛邑“相宅,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就是看山川水流地理环境的风水。《尚书 召诰》:“成王在丰,欲营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那么“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在何处?
在《尚书 周书 洛诰》中有答案:据洛诰记载:
“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复子明辟。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土,其基作民明辟。
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
伻来以图及献卜。”
周公占卜的最吉处是“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正是“涧汭”到“瀍汭”区域。表明召公相宅攻位
的“洛汭”,是涧水和瀍水汇入洛水之间区域。
《周书》称周公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成周”在何处?
    有说是在汉魏故城那里。也有人说是在瀍水北窑一带。
    在《水经注,洛水》中,引用《周书》的记载,“洛水又东北过河南县南,
《孝经援神契》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
《竹书纪年》,晋定公二十年,洛绝于周。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南有甘洛城,《郡国志》所谓甘城也。
   此论明确“成周”“南系洛水,北因郏山”。南对“甘城”(甘水入洛丰李一带)”。



郏山,即邙山最向南突出的地方,又是涧水入洛之处,名曰“涧汭”。“郏”山与“涧”水对应处,称“郏汭”,就是后世说的“郏鄏”。
《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郏鄏 。” 《楚世家》索隐云:按《周书》,郏,雒北山名,音甲。鄏谓田厚鄏,故以名焉。”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西周王都“成周”之所以要选址于此,除符合北对岳鄙王屋,南朝三涂天室的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风水条件外。涧汭和瀍汭,是洛水与涧水瀍水交会处,古人视水为龍,二水相会被称为“二龍戏珠”宝地。更重有的是,这里是郏山向南突出部位,属于“乾阳地”,是天然形成的有如“龟背”的地理地势,洛水由西南而来,直冲此出,属“财旺“地。由于属天然”龟背“地势,犹如剑脊挡住了直冲而来的洛水水流,洛水就只能拐弯向东而去。所以周公”作大邑成周于中土““成周”王都选址”南系洛水,北因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八方之广,周洛为中“。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楚王问鼎: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汉书•地理志》:“河南县,故郏鄏地也。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致太平,营以为都,是为王城,至平王居之。”
   周襄王时王子带事件,周襄王逃到郑国,晋国派军队抓王子带,护送周襄王从郑国返回洛都。
《国语•晋语四》记载此事:“左师迎王于郑。王入于成周,遂定之于郏。”说明成周在“郏鄏”之“郏”。
《逸周书•作雒解》记:“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七百二十丈,……南系于雒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大县立城,方王城三之一,小县立城,方王城九之一,……乃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日月星辰先王皆与食。”

“王城”是西周王朝的首都。其他城邑分为大县和小县两等,大县为首都的三分之一,小县为首都的九分之一。
   在“成周”的南郊设立“丘兆”,用以祭祀“上帝”。“九鼎”安放在在“郏鄏”。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使告于诸侯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亦曰,吾无专享文、武之功,且为后人之迷败倾覆,而溺入于难,则振救之。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诸侯莫不并走其望,以祈王身。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宣王有志,而后效官。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则是兄弟之能用力于王室也”。(注:“迁郏鄏”指周平王由陕西东迁到昔日洛邑郏鄏王都故地)
   宋·司马光《和张文裕安寒十首》:“何处初寒好,初寒郏鄏城。垂绅多俊颜,更第尽公卿。裘马过从盛,门阑洒扫清。谁家拥兽炭,尽日管弦声”。

(作者:洛阳邵雍思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被聘为北大资源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曾获《复兴基石》奖)

劳力2019 发表于 2025-1-30 13:25

港里卧虎藏龙并非传言,拜读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周王都“成周”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