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洛阳天津桥南董糟丘酒楼的设想
重建洛阳天津桥南董糟丘酒楼的设想https://images.blogchina.com/artpic_upload_v5/6788ffb36b557.jpg!m1024
主题词:天津桥南造酒楼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唐·李白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梦思。不忍别,还相随。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银鞍金络倒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渡渭桥,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此时行乐难再遇。西游因献长杨赋,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渭桥南头一遇君。酂台之北又离群,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言亦不可尽,情亦不可及。呼儿长跪缄此辞,寄君千里遥相忆。 这首“忆旧游”的诗是作者写寄给好友元演的,演时为亳州(即谯郡,今安徽亳州)参军。诗曾收入《河岳英灵集》,其中又提到长安失意之事,故当作于天宝三载(744)至十二载(753)间。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最引人注目的是诗中写的,洛阳酒家“董糟丘”为李白在“天津桥(在洛阳西南之洛水上)南造酒楼”的故事,是一个何等有趣儿夸张! 天津桥是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著名的“七天建筑”之一。从应天门向南,过端门、天枢,就来到横跨洛水的天津桥。过了天津桥就是天街。从隋到唐,历五代至宋,500多年来,见证了洛阳历史事件及王朝的兴衰。而大诗人李白的“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应该是天津桥南发生的最有意义的历史佳话。 目前洛阳各类酒楼酒店众多,但能被李白写入诗中的,仅此一家。
天津桥南,目前属于洛阳《中国国花园》。如果把李白的“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作为洛阳文化旅游产业新项目立项并实施,重建天津桥南董糟丘酒楼,有李白这个“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名句,洛阳这个天津桥南董糟丘酒楼肯定是个名利双收的事情。 1400多年前,隋炀帝在洛阳登邙山,观伊阙,见两山相对,壁立若阙,曰:“此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大臣仆射苏威答道:“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隋炀帝大悦。下诏营隋都洛阳城。隋都中轴线从邙山上清宫照直伊阙龙门,大业殿、乾元殿、则天门(应天门)、端门、黄道桥(天津桥)、天街、建国门(定鼎门)、龙门口尽在此中轴线上。他从洛阳去江南扬州,走大运河水路。回洛阳,走陆路到伊州(伊州,新城故城),“自伊阙陈法驾,备千乘万骑”,进龙门,入建国门,走天街,经天津桥进皇宫紫微城。可见这是一条皇城大道,至唐代更为兴盛。董糟丘为“酒中仙”建造酒楼,可能是李白对酒楼主人的夸赞,他在此饮酒放歌:“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与“海内贤豪青云客”在天津桥南这个董糟丘的酒楼聚会,自然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好故事。 李白在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到嵩山拜访好友元丹丘,此后到长安任翰林学士,当了一段玄宗的御用诗人。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被唐玄宗以“代天子巡查天下”为由,实则赐金放还”。再度来到洛阳,他与杜甫一见如故。留下历史佳话。 在天津桥畔董糟丘的酒楼上,他和元演等友人欢聚,议论有一个不知谁家的白面美少年,乘车过天津桥去东边邙山看牡丹,引得洛阳无数少女围观,写下《洛阳陌》:“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洛阳天津桥南的酒楼,紧邻洛水,李白在这里居住,当夜深人静时,他听到婉转的笛声,不由写下《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有《天津新居成谢府尹王君贶尚书》诗嘉佑壬寅岁,新巢始孱功。仍分道德里,更近帝王宫。槛仰端门峻,轩迎两观雄。窗虚响廛涧,台逈璨伊嵩。好景尤难得,昌辰岂易逢。无才济天下,有分乐年丰。水竹腹心里,莺花渊薮中。老莱欢不已,靖节兴何穷。啸傲陪真侣,经营贺府公。丹诚徒自写,匪报是恩隆。 这首诗中的“槛仰端门峻,轩迎两观雄。”说的是他这个新居在天津桥南,原是五代后唐节度使安审琦的故宅。 洛阳留守王拱辰(诗中的府尹王君贶尚书), 邵雍为他勘选了尧之故地为安息吉地。给邵雍酬金,邵先生坚辞不受。(九百年后,《王拱臣墓志》1978年出土于伊川神荫原之北九公里伊川县城关镇之“尧地”村,此是后话)。他看到邵雍住在伊川神荫原西南乡下,往来洛阳不方便,提出为邵雍在洛阳盖一处新居作为报答。作为为报答,王拱辰将洛阳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废宅整修,移用部分前代原洛阳知府郭崇韬旧宅木料,并动员二十多家慷慨解囊资助,将房屋整修一新,起名“安乐窝”,请邵雍全家从神荫原乡下迁到洛阳城这个新家。 王拱辰力劝他到城里住,并写了一首《七律·和尧夫先生安乐窝中好打乖吟》诗,其中有:“了心便是棲真地(注:最了却我的心愿的,就是您为我勘选了百年安棲吉地。我在洛阳为您安排了新的安乐窝),(您)何必烟霞卧白云。(注:何必再隐居于乡下的烟霞安乐窝自享清高呢?) 从“槛仰端门峻”,可知邵雍这个新居在天津桥南,坐在自家大门门槛上即可看到高峻的隋唐正南门端门(注王先谦 集解引 胡三省 曰:“宫之正南门曰端门。尚书於此受天下奏章,令举者诣公府课试,以副本纳之端门,尚书审覈之。” 《前汉书平话》卷下:“日正端门登极位,万国来朝有道君。” 再看“轩迎两观雄”。邵雍新居窗口正迎着端门前两边的望楼(注:《汉书·董仲舒传》:“及至 周 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陈於庭,而颂声兴。” 由此可以了解并判断出,邵雍新居在天津桥南天街一带,房屋对着天津桥北的端门。作为五代后唐节度使安审琦的豪宅,占据这个宫城中轴线中心地段,符合当时那个时代高官们的风水审美需求。 (作者:翟智高,洛阳邵雍思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被聘为北大资源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这个建议很好,顶一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