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尽了的洛烟 发表于 2024-10-22 22:30

来自洛阳涧西大厂一名老工人的说

素材 I 洛邑钳哥文字 I 伤感岁月


我与作者在一个家属院居住,是多年的老邻居。我今年55岁,如今仍在厂里工作,是一名老钳工。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接班进厂,经历过厂里的兴衰历程,曾享受过洛阳市基层岗位最高待遇,也遭遇过九十年代末三年拖欠工资现象。如今我已是临近退休之人,有些心里话应该可以絮叨絮叨了。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axegupay5k/2a058ecd697f4bf3adab09bb97dd0b92~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211980&x-signature=XtjWEKE64Nv3FLgUPEETrSpDfpE%3D

1986年,根据厂里政策,我接父亲班进厂工作。那时厂里有近两万职工,仅我所在分厂就有1800名职工。厂里当时如同一个小社会,学校、医院、电影院、体育场、食堂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一到业余时间和”厂礼拜天“,建设路、武汉路、郑州路、长安路和青岛路上的商店、小吃部到处都是厂里职工和家属,因为厂里效益好啊,好得连公务员都羡慕的流口水。说句不贴切的话,当时如果谁来破坏工厂生产,那就等同于水火不容的敌人,工人们是会上去拼命的,因为工厂就是工人们的一切。可放到如今,还是原先那个厂子,一切都已物是人非。当时与之相对应的是,厂里的各个部门也很齐全,除了生产部门,还有配套的维护修配部门。维护负责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修配负责制造相应的零配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整个社会对这种大而全的企业充满批判,认为企业不应办社会,而应该社会为企业配套,而且企业中人浮于事,空耗太大效益低下。于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以减人增效为导向,以建立现代化企业为目的,整个企业开始改革。第一步,裁撤后勤中的福利部门。学校幼儿园俱乐部等后勤部门开始推向社会,这个举措是对的,负效应就是企业的凝聚力开始下降,但问题不大。第二步,深化改革,继续减人增效。将维护修配部门踢出去,尽量实现外包,名义是为企业甩包袱。也就是从那时起,从长春路到谷水的整条建设路,再远点甚至到磁涧,都是私人小厂为大厂做配套服务。第三步,基层岗位的人员只出不进,工厂再不是工人一生赖以生存的家园,换句话说,工人也不再是工厂的主人。从第三步开始,厂里的大量基层熟练工开始流失。先是修配部门的车、钳、铇、铣、锯没人干了,最后几乎所有配件开始向外采购。接着维护部门的维修工逐步减少,专业的焊工起重工流失殆尽。同时专业的维修钳工也一并开始流失。到现在,每个部门仅剩三到四个维修钳工,传统技术出现明显断代。
我刚参加工作时,即使整个分厂全部推倒,所有设备完全损坏,依靠维护与修配部门也能将工厂重新建起来。也就是说,企业的人力配置,实际上是以战争状态乃至战后重建的标准配置的。
现在呢?重要设备一旦发生较大故障,维护部门实际上束手无策。懂得修理懂得原理的专业维修钳工虽没有流失一空,但剩下的人已经无法独立地完成一个分系统的维修任务了,连重建维修队伍的种子都不齐全了。我自己估算过,哪怕是重建我负责保障的分系统维护班子,至少需要四个前同事,非十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非资深专业人员指导,根本培养不出来。很多的技术工艺和口口相传的故障判断处理经验,已经没人知道了。
新进企业的年轻人,对基层工作充满厌恶,觉得社会地位低下,收入待遇差,无心钻研工艺技术。目前的情况是,设备运转毛病不断,从上到下,人人都在当糊裱匠,只希望不在自己手上发生事故就好。我也是得过且过,准备混到一个好政策能早点退休最好。我所经历的国企改革,可以说是微缩版的去传统工业化过程,整个改革也是以现代工厂管理为标准,该标准的参照物只有一个:财务报表上的利润。具体手段就是,在增加管理费用(企业上层人员的工资)的同时,压缩基础工人工资及生产原料,让财务报表看上去很美,满足上市公司对股东的预期。至于可持续发展,那是下一任的事情,我只要业绩。
记得我刚进厂那两年,我还看到总厂几个领导和工会领导有时骑辆自行车到各个分厂与工人交流生产与生活情况,那时大家不但收入相差不大,最重要领导与工人之间没有等级划分,大家都是一心为厂。如今大部分工人工作一年也不一定能见到厂领导。理解了以上事物的核心,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重新工业化很难。以我的角度看,难在以下三点:
1、工艺技术消失。你不知道要怎么干,为什么这么干。而这些工艺技术有一部分甚至是从苏联传过来的,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积累的。2、传帮带的人没有了。即使是我当年的师父,离开这一行十年后再重新回来工作,其水平与刚进厂的青工无异。维修钳工并非有一把子力气就能干好。3、越是追求纸面上的财务效益,基层工人收益与付出就越不成正比,然后基层就越来越缺人,直至无人可用。
有人觉得,外包给专业公司就能解决问题。他们想错了一点:专业公司也同样在减人增效,专业公司的工艺水平也在直线下降,也一样的在当糊裱匠。
这两年,厂里面对不重要设备,维护的手段已经从“修”改成了“换。”普通设备只要有了小毛病,想修理好的唯一办法就是整个扔掉换新的。如果连新买的设备也变得不可靠,那去传统工业化的局面就难以逆转。如今厂里必须改变的是:厂领导与基层工人呈脱节状态,领导只知道报表中的业绩,不了解工人生产劳动强度与思想状态。而且领导与工人收入相差太多。厂里缺乏”工匠“锻造精神,让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寒心,同时导致年轻技术型技工没有进取心。进而造成人才流失和工艺技术长期不前。作为一个将近退休之人,我仍希望厂里能重现辉煌,毕竟那块土地是我劳作近四十年的地方。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33d42332974848a3bb1c463c2ed0511f~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211980&x-signature=UNs9rJw%2FG%2F1i41Ty%2Fah2eiHLJT8%3D

作者:我与”洛邑钳哥“是多年的老邻居,今天他所述内容并非一次成文,而是通过这两年不时碰面闲聊所致。洛阳几座大厂,如洛矿、一拖、洛轴、洛铜、河柴、洛耐、洛玻在上世纪都属国内响当当的业界大佬,为何今天呈此疲态,与各方面都不无关系。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洛阳国企改制进行的如火如荼,目的是消除企业吃大锅饭状态,致使大批工人下岗。但彼时的郑州却因政策导向开启飞跃模式。可洛阳大厂当时未抓住产业转型机遇,却把心思全部用在国企平稳过渡上,当时一拖已具备生产汽车的各项条件,河柴的”黄河川崎250“摩托车也在国内打响品牌,如果那时洛阳能抓住机会,哪有现在叱咤风云的长城汽车呢。其次,在改制过程中,企业高管借助本企业资源大搞体外循环,建设路各大厂厂门口的众多私人公司就是例子。在高管的影响下,甚至有些基层工人也在接私活、转移物资。当厂里上上下下都在为自己谋私利时,工厂能维持下去已实属不易。还有,近些年工厂为维护某些群体利益,对引资转型比较排斥,说白了还是在意自己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位置和收入影响。这无疑是企业最大的一块绊脚石,且与基层工人希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提升个人收入水平产生严重对立。所以,今天的洛阳人不能总盯着新招来的企业,那些国家一五期间建立起来的大厂才是洛阳厚积薄发的基石,提升本地企业转型升级今天已刻不容缓。

heluoren 发表于 2024-10-23 11:48

这是个普遍现象,我也在车间里干活儿,不用担心太多,岗位有没人干市场调节最好,目前工业品出厂利润太少,基层岗位的待遇不可能上去,所以也不会有优秀的人来干这个。糊一天混一天也是过。

武阳 发表于 2024-10-23 13:06

图片中那台机器,是本身就是土黄色还是锈了?

芳华-刹那 发表于 2024-10-23 14:17

以换代修取代了传统手艺人

火柴棒 发表于 2024-10-23 14:21

描述的过程的基本上就是国 有资产流失私有化和阶级区分拉开差距的过程

qf21118 发表于 2024-10-23 14:31

几个大厂被弄夸聊,如果好好经营肯定大有前途

孙大姐夫 发表于 2024-10-23 15:06

为了给资本、金融集团让路!

武阳 发表于 2024-10-23 16:20

企业全能是一条死路,啥都靠自己对个人对企业负担太重了,能做大做强的企业大多依赖五公里产业链。

武阳 发表于 2024-10-23 16:22

设备有问题最简单最高效的方法,是让生产设备的厂家维修。

武阳 发表于 2024-10-23 16:23

思维创新比技术创新更能聚拢财富。

武阳 发表于 2024-10-23 16:26

啥都能干啥都会干啥都干的叫民工,只会干一样干的精的叫工匠。

武阳 发表于 2024-10-23 16:27

瞎说的,别当真,跑楼主这刷卡捞份的。;P

star84151 发表于 2024-10-23 17:30

有一个亲戚在涧西大厂,喝完酒经常听他说,一个是厂里的各级领导都很年轻,管着一群走不了的老工人,最常说的话就是:干不了滚蛋。 机器坏了没人修,干活的工人根本没有年轻人,有些工人的家境,可能还不如农村种地的。

锄禾11 发表于 2024-10-23 18:08

拖厂啊邻居

jx2482 发表于 2024-10-23 18:39

老钳工看机器的毛病跑一趟,生吧叉子返工还解决不了问题

heluoren 发表于 2024-10-23 19:15

有时候工人太把自己当回事,其实单位离了谁都能转,换了总经理照样运转,更别说一个岗位而已。目前,工人都工资不高原因就是劳动力过剩,人太多。

heluoren 发表于 2024-10-23 19:20

听说总装工资不赖,前几天见个总装工人说工资差不多万元,但是一人当俩人用,天天10点下班。晚上下班回家后躺下,以后不能再上班的好几个了。惨!

劳力2019 发表于 2024-10-23 19:42

干好属于自己的事,其他的别多嘴。你想干的,别去撺掇别人干。干好了,功劳是大家的,干不好,责任你得自己担着,和大家无关(个人经验之谈)。

QIUG 发表于 2024-10-23 22:12

过去的工人是厂矿的主人,以厂为家。现在的工人呢?

快乐的老汉子 发表于 2024-10-23 22:39

大厂维修钳工,在出外挣钱中,越来越low,因为社会没有大厂那么多好设备,总修那几款,就退了,然后价格越来越高,很多外面的,也慢慢培养自己维修员了。都不易

专扯J∞蛋 发表于 2024-10-24 07:25

:sleepy:

城事足球 发表于 2024-10-24 09:13

作为80后大企业小社会环境成长起来的人,真心觉得小时候当工人是光荣的。现在同在国企,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早已没有了同事之间亲如一家的感情了。

锋语 发表于 2024-10-24 09:50

从86年到98年,在河柴工作了12年。深有感触。几年前曾写了一篇连载《我的大厂记忆》在这里刊发,获得了6万多的点击。

360安全浏览器 发表于 2024-10-24 10:26

领导只管上面满意就好,和下面的工人聊不聊天的关系不大,工人再怎么满意领导,上面不满意白搭

star84151 发表于 2024-10-24 11:27

大树从根上就坏了,占主流基调的“选择大于努力”,不就是让人投机吗

过客~~~ 发表于 2024-10-24 11:51

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工业生产的全球OEM模式,所以叹息归叹息、毕竟东流去。。。

过客~~~ 发表于 2024-10-24 13:53

90年代中后期,涧西各大厂矿都有不少保留厂籍、以“劳务输出”形式去日本打工的青年人,我有几个熟人也出去了,资方都是劳动力紧张的日本中小型株式会社,主要工作是生产汽车模具,为各大车企配套。

其实现在都很明了,从大众汽车到苹果手机等,都是由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庞大OEM产业链维系着生产环节,除了某些大国重器,传统大厂的陈旧生产模式已经完全失去了效率和效益意义。

过客~~~ 发表于 2024-10-24 14:07

其它行业也不例外,建筑业、银行、环卫。。。开个玩笑,就连WAR,老美的黑水和大毛的瓦格纳也是干外协的:lol

过客~~~ 发表于 2024-10-24 14:12

国内最明显的就是浙江的民营企业,产业分工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细微程度,所以他们的竞争力焉能不强?

cosmos 发表于 2024-10-24 16:14

我七十年代在装配的分装车间工作了几年,那时候的口号是跟着齐文川,小月31大月33。现在没几个人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

朴实 发表于 2024-10-24 19:24

仔仔细细阅读了好几遍,也仿佛是在诉说本人的人生历程经历?工人是真正企业的主人,也就是在国企计划经济时代,福利待遇是令人羡慕的,到一定年限都涨工资,看书不掏钱,洗澡不掏钱,看病不掏钱,孩子入托上学不掏钱,甚至有人还赶上了福利分房子……那时间,普通员工分到了房子,厂长也不定分到,因为厂长也是打分排队的!排到了才能分到房子,经常在车间生产一线,看到单位一把手的身影……
后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企向市场经济转形后,工人地位一落千丈,计划经济时,一个车间就曾有三十二个电工,而如今,一个分厂才五个电工。普通员工心理不平衡,看看国企里,领导拿多少钱?收入分配不合理!一线生产线,很难见到单位一把手身影了(个别除外),如今的员工退休,一个人办完手续,冷清失落,等着拿退休工资就是了。过去工人退休,整够一批人,单位组织欢送会,人人戴上大红花,敲锣打鼓欢送!非常热闹光荣的。
现在员工就是干活拿钱,根本谈不上爱企业。深深地怀念曾经风风火火,计划经济时期的国企!!!

蓝山 发表于 2024-10-24 20:26

思想陈旧,生产的产品更陈旧,小轿车皮卡啥的都捣鼓过,产品质量不是一般的差劲,一群老工人更是固执的不像,如果不是国家政策帮扶,早就垮台了:$

沙里珠 发表于 2024-10-24 20:55

改革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把干活的工人裁掉,改革是从管理制度、产品的科技含量、薪资的合理分配下手,单纯的把工人裁掉设备换掉、伤了工人的热情和对企业爱心,东北喊了多少年振兴经济为什么没起色,干活的人都跑了还怎么振兴。有些不是一拍脑门就行的。那个什么z策要有前瞻性、持续性、发展性。

逍遥顽童 发表于 2024-10-24 22:27

沙里珠 发表于 2024-10-24 20:55
改革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把干活的工人裁掉,改革是从管理制度、产品的科技含量、薪资的合理分配下手,单纯的把 ...

有理

家在四海 发表于 2024-10-25 10:28

前一段在“云听”上听了一部有声小说《至高利益》,是周梅森的早期作品。说的就是90年代国企改革的事儿。其中国企中的工人还分为全民制、集体制、小集体制等多种身份。有了活叫“小集体的干,大集体的看,全民制的一边扯咸淡”。这样的国企,在改革大潮中焉能不垮?

专扯J∞蛋 发表于 2024-10-25 10:34

       国企改革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倒逼。八十年代几乎所有商品都紧缺,国家放开了准入门槛,乡镇企业通过聘用国企退休人员获得技术,购买国企淘汰设备,几乎无偿的土地使用,低廉的工资(几乎没有福利),不考虑环保,生产出了质量差一点但能使用的商品满足了市场需求。南街村、刘庄村、丁烟村等等,巩义、偃师乡镇企业遍地开花。

过客~~~ 发表于 2024-10-25 14:10

企业改革的主要成果是蛋糕有了,还不小,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分配差异化以及996之类的无情驱使,也有些极端化了。。

朴实 发表于 2024-10-25 15:08

朴实 发表于 2024-10-24 19:24
仔仔细细阅读了好几遍,也仿佛是在诉说本人的人生历程经历?工人是真正企业的主人,也就是在国企计划经济时 ...

老兄说的极是,想起来我搬家的时候,去单位反应,下午单位就派了公车给我运送家当。

好想您 发表于 2024-10-25 19:22

劳力2019 发表于 2024-10-25 19:37

朴实 发表于 2024-10-25 15:08
老兄说的极是,想起来我搬家的时候,去单位反应,下午单位就派了公车给我运送家当。 ...

:victory::handshake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来自洛阳涧西大厂一名老工人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