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骑到海》
《向东骑到海》〔序言〕
“早晨煮饭时候,一束抑郁的阳光照在锅台上。”
这是现在,我对两年半以前洛阳早晨阳光的印象。
那个时候我整天都在合计如何出发,孩子还是欢天喜地的样子,照顾老父亲也相对轻松,家里人对我的照顾很意外也很满意,誉声一片……我自己也很满足。
现在,一切都变了。
于是,我躺着床上,终于着手那次骑行的整理。
物是景非。当初和煦明亮的阳光,竟然成了淡黄、衰弱、抑郁的样子。
“我要一直骑行,骑行到东尽大海……”
当初的路上,我要么哼着这句话,要么心里默唱,骑行近千里,从洛阳到青岛,一个人,六天五夜。
而现在,我一个人百无聊赖地躺在床上。
于是我找到了我要做的事:整理此次回忆录。
我要从回忆里汲取力量,在回忆里找到形象。
生活还得继续。
〔二〕
这次骑行,对我而言,是一个乐事,更是一个工程。
。
〔〕
为什么?因为回忆是坐标原点,也是重新出发方向。如果你随波逐流,请抓住这块中流砥柱。 :) 〔二、出发前,我的视角〕
他既踌躇满志,又忧虑重重。
这次骑行,对他而言,更是一个大的工程。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真正远行,也是第一次独自骑行。他列了繁杂计划,有条不紊地准备着。
“邱翂呀,只有你独自骑行一次,才能算是骑手。”
准备过程中,他不止一次想起这句话,以及他说这句话的神情。
这话是鲁夫子说的。
那是去年,他在和鲁夫子一起骑行青岛——烟台时候,鲁夫子在即将完成单程时,不经意对他说的。
当时他也是毫不在意,自顾自喘气。
现在他明白了,那是他第一次远行,单程将近三百公里,出了青岛市域,所以有点沾沾自喜,被已经独自骑行青岛——太原,青岛——武汉的鲁夫子看在眼里,轻轻地敲打了他一下,给他了个鉴定。
现在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于是这句话坚定了他独行的勇气,让他好几次几乎要放弃的准备工作得以继续下去。
他要开创一个自己骑行的新历史。
他这次不能让鲁夫子看不起,至少要让他吃惊。
尽管他知鲁夫子当时其实是在表功,不是轻视他的成绩。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辔头,南市买鞍鞯,北市买长鞭。”准备工作忙而有序。
为什么是忙而有序?你看看他的具体准备工作就知道了,简直可以做教科书:
〔带什么衣服?〕
依据是路上骑行所需,根据气候因素:计划四月十号左右出发,晚上温度八九度,白天最高三十度,运动后体力下降怕冷,厚睡袋必不可少。
厚睡袋太占体积,也重,于是带一个中厚睡袋,加上羽绒服羽绒裤。怕不保险,再加上一个羽绒背心。
两双袜子。遇到河流就换洗一双,挂在车把上快速风干,这样两双足够了。
内衣都是两套,衬衣多一件,太容易出汗。
运动服一套一早一晚穿。半袖两件,中午穿。
雨裤雨衣一套。路上肯定有雨,春雨又湿又冷,防雨必不可少。其中随行期临近,沂蒙山区段频频预报有雨夹雪。那是最难的一段,天气又糟,很有可能露宿野外,防雨重中之重。
还需要什么衣服?头脑里再模拟一遍全程,不需要了。收齐,叠好,反复核减,最后装袋子。
这些都是照顾老父亲间隙头脑里反复演算,出行半月前定好,出行三天前才最后定下,八斤三两,大约占满一个拖包。
〔带什么用具?〕
他先列了一个单子,再在头脑里模拟行程,逐渐删改。
〔带什么用具?〕
他先列了一个单子,再在头脑里模拟行程,逐渐删改。
首先是骑行裤、骑行手套、骑行头盔三件套必不可少。
然后头灯带了两个。
幸亏带了两个。因为骑行到兖州那天晚上,就三个小时,一个头灯已经用尽,只能发出微弱的光,,幸亏已经进入市区。
液化气罐子带了两个,450克的。结果半个也没用完,带多了。
充电宝两个。路上只用了一个。
炉气灶,锅。小药瓶装的油盐醋。一瓶碘酒。退烧药,感冒药,腹泻药,创可贴,绷带。
护膝。
创意地用碎布条做个圈套在头上。太好用了。原来的汗流满面,变成汗湿头套,擦汗次数大大减少。
帐篷。一个铝膜大垫子,一个海绵充气地垫,一个塑料充气垫子。
垫子有点多,但是如果夜里真的低到二三度,垫子薄了,剧烈运动后的肌肉受凉到第二天有可能不能动。一次爬泰山,下山吃饭吹了一下 吃完饭左胳膊不会动了,揉了好一会才好,幸亏那时年轻。
还有一个塑料帐篷铺地布,怕地上有刺把充气垫子扎破。
事实证明,没出郑州就扎破了。
带的东西够多了。
还有吃的。两包230克的饼干,一把糖果,三块大巧克力,四包牛奶。六个煮鸡蛋。
还有,修车工具,打气筒,备用内胎,刀具,哨子,组合户外工具。备用打包带。针线,两节五号干电池。筷子,勺子。笔,纸……
太多了,却是减不能再减。模拟好几次,,再加上一个四十升背包,剩下的终于装进拖包。
四十五斤到五十斤之间。
〔路线的选定〕
真复杂啊,看了两遍也记不全,还各有用途,哪一个也不能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