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湘西——陈年游旧时文
本帖最后由 念白 于 2017-10-20 08:59 编辑引言: 我是那纯洁的莲花 在光辉中诞生 升起,进入于日光 从污泥与黑暗中 在田野里开放 ——古埃及《亡灵书》 红尘逆旅,每个人都是过客,虚无中空手而来,游走一遭人间后,也必将空手而去。惟有心灵才是人类永恒的故乡。 然而,我们似乎已习惯于执着这短短数十年旅途声色,沉湎其中,流连忘返。却听任心灵无声地荒芜。 当我不再为燕来欣喜,不再为逝水忧伤,当我再也看不懂云的表情,听不见风的言语,我知道我已干涸。 于是,那年愚人节前夜,我让自己走进了湘西的山野。我想看看,愚钝如我是否还能找到些什么,来润泽自己枯竭的心灵,引领自己重返家园。 是以为记。
之一,德夯古寨 自洲府吉首出发,沿秀丽的垌河西去,车子奔驰在川渝公路上。一路苗寨、水车、山影、溪流络绎错肩而过,令人且惊且喜。 德夯,苗语意指“美丽的峡谷”。 进得谷来,但见三座白色石峰亭亭玉立如牵手相依的三个小“黛帕”(苗语女孩)。谷底溪水潺缓清澈,阳光在卵石溅起的碎珠间布下点点炫彩,似情人眼里迸射的爱意。 停车坪山上下得车来,遥见古老村寨依偎于重山密林之中,奔腾溪流之畔,沧桑古朴又勃勃生机。天空中山岚飘逸、雾霭低迷,似是氤氲着一片岁月的风烟,柴屋上飘起的缕缕炊烟随风升腾,更蔓延着苗寨人家的恬适安宁。 走进寨门,便见几个身着民族服饰的青年男女敲打锣钹、吹奏唢呐,扯开一条绣花拦门带挡在门口,人人唱着悦耳的苗歌。原来,来客只有在饮下拦门酒后方能被迎入寨中。 虽有美酒相迎,奈何却不善饮,接过一女孩递来的酒碗不仅面露难色。“喝一口就可以了。”女孩嫣然一笑,普通话说得倒异常流利。 德夯村中聚居苗家百余十户。平展处多为灰瓦木屋,低矮质朴。山坡上则多轻灵欲飞的小巧吊楼。青幽幽的石板路桥蜿蜒流畅,串起了小寨内安宁简单的日月。 苗家吊楼轻盈简洁,多为三面回廊走马楼,栏杆上雕饰精巧灵动,窗棂雕花更是多彩多姿,花草虫禽无不栩栩如生。普通人家楼下用做储存器物饲养牲畜,楼上则起居待客。 想象清风明月夜,斜倚栏杆,听虫鸣竹语、山吟树笑那该是何等样的幽邃呢?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曾是先民最习经的生活,却已成我辈再也回不去的梦境。 站在寨中小广场上,举目四望,相依岩诉说着万年不倦的深情,驷马峰展示着苗民先人的武勇,孔雀开屏峰疏放自如,彩云壁,画屏山更是五彩斑斓。再远处,奇峰拱卫,绝壁夹天,夯峡、九龙、玉泉三溪穿石渡林在寨前结为一束,蜿蜒环绕,唇齿相依。 沿石板路前行,过接龙桥,溯溪流而上,夹道草翠鸟鸣,仙惠神禽,竟无一是我识得,忍不住对那小鸟打声呼哨,祈望她肯落下来让我一亲芳泽,奈何伊理也不理,依旧呼她的朋引她的伴。在这博大的自然里我算个什么呢,讨厌的不速之客罢了。 正被葱茏山野训斥得俯首帖耳之际,丝丝水雾拂面而来,一如训斥后的安慰。抬头但见眼前豁然开朗,一道银河以一泻千里之势跃下了山崖。山风鼓动处,那流纱瀑竟是左飘右摇,如龙舞动,如鸿翩飞。山崖之下聚水成潭,水碧如玉。 传说此瀑乃潭中龙子爱上一苗家少女,趁其在溪边浣纱将其掠入潭中时,由那少女留下的白纱幻化而成,幽诡的故事给这清奇的美景凭添了几多幻彩。 流纱瀑后已是深山,导游力劝游人止步。待那小导宣布自由休息时,我偷偷绕过伊的背后向前潜去,不想小姑娘耳聪目明手更快,一把便把我拽了回来。“山上多的是蛇虫毒物”,她恫吓。 我摆出天地不惧神气央她放我半个时辰,伊仍不肯,说她负不了这人命关天的责任,并从此至离开流纱,一直都未再松开我的手。 牵着美人素手,听她闲聊途中见闻,倒也差可弥补不能独自远足之憾矣。 转回寨尾延溪而上步行4里便来到了另一小寨:矮寨。 这一路绿柳翠竹,杂花生树,时见石碾、筒车在水力带动下咿咿呀呀唱着千年的时光。 游人到此小村多为观看著名的公路奇观而来。在矮寨依偎的一坐的大山北坡上,有段长约12里的公路,其水平距离不足百米,垂高也仅四百余米,坡度竟达八十余度。看那车行路上,绕着8字缓慢攀缘,如行云中一般。云雾如絮,在山路间时飘时凝,更给山路添了十分奇险。 早在明朝时,官府下令封锁苗疆,苗民便只好在此绝壁之上开路求存。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侵华,鬼子为运送兵备军需始重修此路。因工程艰险,先后死难我筑路工二百余人。为纪念死难,山崖上现立有开路先锋象。 矮寨分新旧两个村落,也只几十户人家,民居多为木石结构。小村安逸和谐,村民健壮质朴。 挤上小货车回到德夯已近黄昏,在早前订好的农家匆促洗漱,便迫不及待地端起了饭碗。实在是饿了。不一会儿,腊肉、酸鱼纷纷上桌,纯粹苗家风味,真正独具一格。 但、但是,正吃得眉飞色舞之际,那淳朴大姐端上来的竟是什么?我的天,满满一盘油炸“蜈蚣”!我立时魂飞魄散,仓皇扔下碗筷跳至门外。 同桌玩伴见状皆哈哈大笑。 原来,此物乃垌河特产,美其名曰:“桃花虫”,极是佐餐佳品。 主妇大姐夹了一只来至门前殷殷劝我“好吃好吃”,我又急急如火烧屁屁般仓皇跳至门里,哇哇大叫。 美丽小导乐的都蹲到了地上,指着我:“这个人,还想独自进山呢,就这胆色。” 我连连摇手,本人不怕蛇,不怕鬼,也不怕老鼠,本人平生只这一怕:虫子。 众人笑够了,又纷纷拾起碗筷大快朵颐并频频诱我,我依然不敢近前半步。 好心的主妇只好把我那碗端了,又夹些各色菜肴在空盘内,一起放在了门口竹凳上。 于是,我十二万分给家乡父老丢脸地背对餐桌,心惊胆战、拨来拨去、半口半口地吃完了那顿晚餐。 晚六时许,跳歌晚会开始了。看了一回,见除了苗、瑶、侗、土家各族服饰花团锦簇引人眼球外,歌声舞步乏善可陈。一群青年男女浮皮潦草地糊弄外乡探奇客而已,不看也罢。 夜渐深了。 山风寂寂,楚天沉沉,偶有虫鸣树笑,似在闲谈些不关人世的言语。山如杯,水如酒,坐在吊楼之后的岩石上,轻瞌双眸,我让自己慢慢地溶入这醉人的幽邃。 “带了这么长时间散客,还真少见你这样一个人来的呢。”小导亦步亦趋地跟了过来,是怕我循入深山无法交代呢,真真负责。 “是少见半老女人一个人来吧,小孩子单身出来还是不少的。”我笑 她也笑了,坐在一边没再言语,是个聪明女子。 平江过轻舟,草岸送栖鸿。素昧平生,相逢道途,得一夜共赏山野天籁,也该是前生修来的缘分。
点链接进来的,先顶个贴。 好文章,版主文字太美了。 看了就想再去一次呢。 太美的文字 每个人都是过客,虚无中空手而来,游走一遭人间后,也必将空手而去。惟有心灵才是人类永恒的故乡。
说得真好啊
文字太好了。喜欢这个版块。 所有的旅途都是归途
所有的终点都是故乡
写的真好,不管是沈从文的家乡,还是沱沱河的水车,当年刘晓庆在芙蓉镇为我们当起了向导,使我对湘西充满了无限的瑕想,在南华门下,我沿河而上,看到了歌曲浪漫中故事中最浪漫的事,望天门山,又让人想起了美国空军飞行员和那首李白的绝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向楼主问好,向文学天地的版主和网友们问好,自幼对文学充满了喜好,但一直没有名师指点,平和老师和两位版主都是我的老师,今后一定会多多向各位学习,希望多多拜读楼主和各位老师的大作,祝文学天地越办越好!
走湘西之二:边城茶峒 颠簸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上,穿洞过河,一路多见小小村落静卧在谷底山坡,垂柳依依翠竹摇曳,连人的呼吸也是碧澄的。 到得花垣转乘一辆全身上下无处不吱嘎作响的面包车前往边城茶峒,我问司机师傅,可知道沈从文?“晓得,晓得,是他写了那个《边城》嘛”。听口音他象是四川人,我笑了,想起了一个未曾谋面的四川朋友,此地已距其家乡不远,但也山高水长。 茶峒身处群山之内,语意为“汉人居住的小村”,然彼时小村现在已是坡显现代的大城镇了。 在路边高坡下车俯望,可见小城背鸾太、面鸣凤、依九龙、傍香炉。群山环抱中,酉水河宛如玉带绕城而过,江边吊楼林立绿树成荫,风光如画。 茶峒位居川(今为重庆)、湘、黔三省边地,自古便是入蜀进黔的交通要冲,曾为一时商业大埠和兵家必争之地。 边城小街狭窄曲折,依山就势的人家鳞次排开,门窗涂着清亮的桐油,多现深茶色,可见日月久远。 城中老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因居民中许多是江西移民后裔,有些房屋烽火墙高耸,四水归堂小天井方方正正,明显带了徽派建筑风格。 沿街两侧错落的小楼上宅下店,经营些旅游纪念、各地小吃、日常杂货等,殊少特色。我甚至在街角发现了一家莱芜烧饼铺,厚大的面饼金灿灿地向来往游人展示着山东人的实在。只是我不知道,在此西南边地除了我还会有谁肯坐下来品尝一二。 顺路行来,便到了渡口,仍有一条铁链横凌酉水之上,供摆渡人牵船划水往来两岸,同那些已不再捕鱼的小舟一起招徕游人。岸边崖上绿树掩映中隐约可见“边城”两个朱红大字,为沈从文先生手书,字体有溪流的婉媚、有翠竹的颀秀,给陷在游人脚下日渐浮艳的茶峒留存着最后的一点余韵。 酉水河上偶尔仍可见到捕猎的鱼鹰,时而入水潜泅时而立在蓬船上仰望青山,似在沉思。 码头下几位中年妇人坐在河沿上,边洗刷器物边闲话家常,言语甚是热闹,想是说些邻里趣事、彼此生计吧,我一句也听不懂。那些随意搁在一边的小巧竹蒌倒还古拙可爱,静悄悄地散发着乡民的淳朴。 渡口对岸现为重庆洪安,有座小塔遥立在山坡上,据说就是翠翠所依偎的白塔。但这渡口已非昔日渡口,这塔也就难说得很了。倒是江心岛上翠翠的塑像还在痴痴地坐着,大黄狗伏在小主人身旁,陪她等待着那未归的远人。 “那个人,也许永远都不回来了;也许,又在明天的某一刻回来。”多少情意深致的女子都曾有过这般婉转心头的念想。 太唯美的文风 有黄永玉的画面质感,
有沈从文的行文余韵。 文学天地精彩开局。 文字非常优美顺畅
点个赞 走湘西之三:司城小村 司城村位于猛洞河景区上游,小小村落依山就水,古木遮天。时闻鸡鸣狗吠相接,愈显小村寥落、宁静。 若不是散落于荒烟蔓草间的断壁残垣提醒,你很难相信这起伏的山峦之内,乃是土家族历代土司六百年王庭所在。 据传南宋时期,土王因战事失利被迫放弃旧城王村(今芙蓉镇),迁都至此,直至清朝,末代土王迁出,二十三代土王据此万山拱卫、溪流险阻、易守难攻之地,割据统治,一隅偏安。“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便是当年殿堂重重、歌舞升平的真实写照。 如今,历史的风烟早已消散殆尽,数百年繁华亦已灰飞烟灭,而灵溪河水却仍在日夜幽咽奔流,茂林修竹也依然生生不息。人事与自然孰是真正王者,不必考量,自有岁月明鉴。 当下的司城村,居民仅二三百口,民宅多为吊脚木楼。沿卵石小街笼统观望,小村古朴中略显破败,许是不到旺季之故,街上几无游人。 转过两条小街,正想找家小馆解决食宿,冷丁一只黄狗从一人家窜出,对着我狂吠不止。待不理它,我且走路,它却紧跟在后吠得更狂。幼时曾与此物为伴多年,倒也不甚惊恐,但想若被它在某处皮肉亲上一口实在不值,索性捡块石头坐在路边等他气消再说。 不一会儿,一村妇闻声自楼上探身出来大声呵斥,那黄狗又小声叫了几下,才悻悻地丢下我回家去了。我松口气对楼上大姐微笑致意,起身走人。 因小村曾经的辉煌,村周古迹甚多。土王祠、德政碑、观音阁等都保存尚好。古建中树影班驳青苔点点,不约而同地以沉默诉说着曾经的风华。 出村沿杉柏栈道步行四里便是有名的祖师殿了。此殿始建于后晋年间,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殿堂依山势呈阶梯状布局,重檐叠柱气势宏伟。殿后有座玉皇阁,飞檐翘角古意盎然。冷眼看去祖师殿整个建筑群有着明显的汉化风格。大殿外绿树葱郁,愈显森严肃穆。游走一圈回至村中,日已西斜。遥见溪边一年约二十六七岁的少妇正在刷洗竹器,身侧一四五岁男孩儿与一小狗击水嬉戏,煞是可爱。我踱过去问她听不听得懂我的话,她微笑点头。我便开始商议借宿之事,她很爽快地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土家普通话说得虽有些坳口,却能让人懂得,倒也难得。 溪水至清,水底卵石、杂草历历可数。拘水洗手,照见自己蓬头垢面极是不雅,真难为女主人信得过。 逗弄小男孩儿一会儿,那母亲已洗好了,招呼幼子及我同归,薄暮渐笼,炊烟四起,令人颇生几分归依的快意。 男孩儿与小狗蹦跳着前边引路,不一会儿来到一座三层走马吊楼前,楼脚系着两头壮硕水牛,那庞然大物目光却极柔顺亲和,我斗胆上前摸了摸牛角,他亦不恼。 女主人放下背篓引我上楼,木梯吱噶有声。二楼屋内设有火塘,器物家具很是整洁清爽,显见主妇当是勤谨精明之人。 解下背囊接过女主人递来的茶水一饮而尽,我奇怪怎么不见男主人。女主人解释,丈夫在永顺城中帮人做工未归。我不禁心下暗叹,这样深山也阻不住山民外出务工的脚步,徒留青春少妇空帷课子。 那小男孩儿牵住母亲的衣角,瞪着大圆眼睛怯怯地望着我,不言一声。我从背包里取出几块补充体力用的巧克力哄他,他也不接。我忙剥了一块放在口中试给他看,又剥了一块递给他,这回他吃了。把另几块塞进口袋拉他过来,男孩羞羞地掏出一块糖递给了妈妈。那母亲笑了,我也笑了。母子相依,到哪里都是一样的至爱亲情。 几番引逗,男孩儿依然不肯与我交谈,但也不再缠着母亲,只是不远不近地坐在回廊长凳上陪我闲看青山。好闻的炊烟在暮色里飘荡蔓延,让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置身于早已不复存在的故园。 不大工夫晚饭已摆出来了,有土家名吃米豆腐,颇可口。 饭桌上我问起土家提前过年的旧俗,女主人说现在也是这样。我又问起土兵抗倭史事,她摇头说不上来了。我实在忍不住,就讲起了明嘉靖年间年仅十八岁的第二十四代土王出兵江浙,歼倭数千,被朝廷笙表,立子孙永享坊的故事。(拘传土兵出征正逢除夕前夜,因此才有土家提前过年的风俗)说完我问男孩儿记住没,男孩儿点头。多可笑,在人家地头反教起人家先祖的丰功伟绩来。 可能是在栈道上被风吹了汗意着了些凉,饭后有些发起烧来。找出备用药片吃了,被女主人看见,忙又去厨房烧了滚热姜汤出来,既甜且辣,喝得我全身暖意融融,心头亦热,那是一份乡民的善良和待客的诚意。 乡村人家睡得早,谈会儿闲天男孩儿已瞌睡起来,母亲抱了孩子放回卧室,便引我上了三楼。楼上一侧是间储物室,另一间就是我临时的居所了。小小竹床,简单桌椅,质朴实用。嘱我有事大声喊她即可,女主人下楼照看孩子去了。 还只九点钟,村中已是万籁俱寂,零星的小雨淅淅沥沥,与偶而的几声狗吠,给这僻远的山寨更添了几分苍凉之意。 我倚住栏杆默默地,不禁遥想当年土司王朝叱咤风云今安在。 荡荡山风鼓动,似在低诉不为人知的尘封旧事,似在叩问沧海桑田的兴亡历史。
真正深真度游啊。 本帖最后由 念白 于 2017-10-30 10:30 编辑
走湘西之四:凤凰凤凰 初入凤凰,给我的感觉是颇失望的,街道两旁伪装成古董摸样的新建小楼店铺张扬,而遍布街巷的游人更是挨挨挤挤如过江之鲫。这座中国最美丽小城的繁华热闹几乎与别处风景毫无差别。 找到预定了房间的客栈,一番痛快洗浴后,躺在干净舒适的床上,不一会儿竟沉沉地睡去。 一觉醒来已是凌晨时分,四处悄无声息。打开临江窗格外望,点点灯火在雾气中寂寥地半睡半醒着,沱江水亦流淌得慵懒闲散,远处风雨虹桥横亘水上默然无声,万名塔与遐昌阁依偎在绿树丛中卿卿我我,江畔几只小舟冷清地靠在岸上与林立的小楼勾肩搭背,想必也都梦乡甜美。沱江替她们打着轻轻的鼾声,在这夜静时候,游人散去,凤凰终于拂去羽上的俗尘,舒展了她应有的妩媚和娴雅。 倚在这江边客栈小楼一角,就那样坐着,让自己渐渐相信,我已来到了凤凰,来到了从文先生的家。本已有点颓败了的游兴终于又被鼓动起来。 位于中营街的沈从文故居,是每个来到凤凰、读过《边城》的信徒必访之处。这是一座小巧的四合院落,中间有红砂方石铺成的天井,房屋为木结构,高耸着马头式烽火墙,门窗雕花图案别致,透着书香墨意的古雅。先生遗稿、遗物分列室中,静穆地展示着他坎坷却从容的一生。故居左近还有几间书室,展卖的先生遗著很是齐全。 小城名人除从文先生,还有一位也鼎鼎有名,即故民国总理熊希龄。熊先生故居位于文星街,距沱江仅数步之遥,木瓦小院卵石铺路,矮小又不失精致。在此你可以详尽了解到这位中国第一民选总理的生平事迹。 文星街另一醒目建筑朝阳宫原为陈氏宗祠,进门前方为一木楼戏台,上悬对联:“数尺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贤有愚有神仙”,横批“观古鉴今”,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戏台前天井开阔,两侧是木楼,正面为正殿。从文先生晚年回乡曾在此看过傩戏,据说看得老泪纵横。十五少小离家,白发重归故里,一生沧桑阅尽人间。面对儿时旧地、旧景、旧人,该是怎样的百感丛生呢?也唯有天上的先生自己明了。 城内另外还有两家显赫祠堂,分别属杨姓、田姓所有,殿堂气势宏大,无声倾诉着大户人家曾有的气象。 漫步古城条条小街,虽时有新建仿古建筑败人兴味,但随处可见的民间工艺品店铺倒还尚有可观。染坊、首饰坊、土产店、扎染店等鳞次栉比,如同在叫卖着一个太平盛世。奈何本人素来不爱装扮,对金银首饰毫无兴趣,而值得一观的扎染、蜡染又贵得惊人,不是狂热爱好者,看看也就罢了。 凤凰古城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开四门。现北门和东门是其中最可观的。城门由红砂条石筑就,重檐歇山顶巍峨轩朗。城门两侧有城墙,沿左侧行去便可达东门。城墙与周围民居屋顶齐平,立于墙上下望,古城一览无余。 北门外江中就是有名的跳岩,座座石墩散放水中,在上面走走跳跳颇有意趣。待跳至江心四望,两畔吊楼排开,游船穿梭往来,虹桥拱架水上,比比皆倒影入水,真不枉称天上人间。 横跨沱江两岸的虹桥为湘西地区典型的风雨桥,桥下绿水悠悠,不问民间疾苦,桥上店肆汇集,尽显人世繁华。站在虹桥顶楼远望是小城最完美的全貌。周边座座吊楼牵手错落,万名塔与遐昌阁并肩呼应,桥下回龙潭水轻漾着散碎的微波,旖旎风光如梦如幻。 桥侧南岸有座揽翠楼,抢眼地俏拔于众楼之上,那是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的宅第。小楼背靠南华山,面临沱江水,本身就是一幅绝佳的水墨丹青。泛舟沱江是凤凰游的必选项目。一叶扁舟沿江而下,但见两岸人家,一带春江,山含翠,水含情。真是山因水而秀,水因山而媚。那份妍倩婉柔该是凤凰独有的。 南华叠翠是凤凰八景之一。从文先生墓地即在听涛山腰,却并无坟茔,只随意立着一块五彩巨石。正面刻着先生自撰墓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由先生妻妹张充和女士题词:“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暗合“从文让人”之意。 献上特意带来的一束百合,我在墓畔坐了很久,正逢清明时节,此来也算是拜祭先生了。 回至古城已是傍晚时分,坐在茶室歇脚,由窗外吹来的清爽晚风,拂面温润柔和。对面屋檐下,不时可以看见小鸟飞掠而去,轻灵潇洒。 握一盏清茶在手,任心灵自由倾听,倾听那碧澄的沱江缓缓流淌。但我知道纵是屏心静气,听得见的也只是淙淙逝水,听不见的却是那涓涓流年。 (图片来自网络)(纯游湘西,并无带任何相机之类的,所以一张图片也没拍)
老师们抽空也写写杂文:) 本帖最后由 平和淡远 于 2017-10-27 18:07 编辑
晨阳大米 发表于 2017-10-20 17:03
写的真好,不管是沈从文的家乡,还是沱沱河的水车,当年刘晓庆在芙蓉镇为我们当起了向导,使我对湘西充满 ...
网络不是期刊,随性而写,轻松休闲度过快乐时光。
校长脚步大,跑遍大中华。再有新游记就发过来吧。 本帖最后由 念白 于 2017-10-30 10:47 编辑
走湘西之五:侗寨风情 前往侗寨的路上,山高林密溪河纵横,不时可见身着民族服饰的乡民擦肩而过,令人眼睛发亮。日常生活中也能看见有人穿着民族服饰,是前面路上很难见到的风景。 芋头、皇都两个侗族村寨相邻不远,坐落于重山复水中,风光奇丽清绝,据传曾是古夜郎王流连忘返许诺建都之地。 侗寨最俱标志性的建筑当属鼓楼和风雨桥。其中鼓楼是侗寨事务和娱乐的中心,会议、休闲、排解纠纷等均在此进行。 芋头寨有四座鼓楼,最高那座达九重,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芦笙顶式,每层屋顶檐尖都塑有飞禽走兽,跃跃如生。四做鼓楼中最令外乡人叹为观止的是那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牙上鼓楼。为让出一小块平地,楼身悬空贴在岩壁上,仅靠几根木柱支撑,楼檐高翘,凌空欲飞。 皇都村的两座鼓楼为歇山宝塔式,寨头鼓楼内设有齐心鼓,如遇急事擂动大鼓,侗民无不闻声出动,所以名曰“齐心”。 皇都坪垣河上的普修桥是最俱湘西特色的一座风雨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桥身将两岸侗寨连为一体,上建三座宝塔,内设神龛,祭着侗族始祖姜郎姜妹和武圣关公。 湘西地区的风雨桥不但有交通之利,它还起着弥补风水的作用。桥多建于村寨下游,意为把福祉留在寨中,把不祥挡在寨外。基于上因,桥上栏杆靠下游的一面多用木版封堵,而阁楼神龛则面向寨中。 侗寨周边的驿路或山腰多建有凉亭,供路人歇脚和乡民休息。据说建亭始于一孝子故事,过路的神仙被那孝子为父求药诚心所动,风雨之夜为其置了一座小小草棚遮寒挡雨,那草棚既是现在凉亭的原型了。 侗族人民有着传统的敬老美德,皇都村中的重阳楼专为老年人休闲特建。十几个老人散坐楼内楼外,或聊家常讲故事,或哼唱着侗家山歌,其乐融融,令人堪羡。 萨岁是侗民心中一个崇高的神祉。传说是一位古时女英雄,在一次与异族的纷争中,是她拯救了侗族先民。芋头寨现仍设有萨岁坛常年祭祀。这应该是侗人母系文化的传说遗存了。 芋头山坡上被称为呜牙的小寨中有一段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驿道,全有一色青石板铺就,从萨岁坛前展开,级级向上伸去,在山腰处拐个牛轭弯延入了深山云雾。站在这历经了数百年沧桑,石板已被磨得光可鉴人的驿道之上,你仿佛仍能听见先民们一路远去的脚步声,内中有艰辛血汗,也有安适平和。 侗家民居皆依山势布局,因势利导,参差和谐。楼脚或高或矮或吊起,绝少挖动土石,这是山民对天地的敬畏,也是他们对乡土的热爱。 侗寨周边群山风光极是清幽奇险,奈何本人近日因山地多雨潮湿犯了腿疾,行走有些困难,竟未能领略万佛山丹霞峰林的壮美和龙底河漂流的乐趣,遗憾之至。 芋头皇都一带侗族古老的口头文化保存较为完好,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傩戏和大歌。 在傩戏演出中,演员身穿斑斓戏服,头带木雕面具,背插雉尾,边跳边唱,有着浓重的楚巫文化特色,大俗大雅。只是作为外乡游客,你很难融身其中找到共鸣,只好在心下暗叹桃园非我家了。听侗人唱大歌是绝对的享受。有些歌曲欢快明亮,有些歌曲低婉忧郁,却都节奏自由流畅,旋律丰富细腻。据说侗族大歌正在(或准备)申请世界口头文化遗产,结果尚未分明。 所谓大歌也许是指团体合唱而言的吧,我问了几位老人为什么叫大歌,她们都摇头,我也只好妄自胡猜。大歌表演时数十男女随意排开,一二人领唱,众人多声部和声,无指挥无伴奏,却和谐得天衣无缝,令人叹为观止。也许是因为她们所歌唱的都是她们惯常的生活,都是她们所依靠的青山绿水,都是她们内心的欢乐与哀愁,所以才能唱得如此随心所欲又水到渠成吧。 侗家小伙几乎个个吹得一口好芦笙,男女皆善跳芦笙舞,芦笙曲调清扬幽婉,舞步更鲜活灵动。在一民家本人曾不自量力地接过主主人家的芦笙鼓足气力一通猛吹,却只吹出了呜哇一阵怪声,惹笑了人家女娃娃。 时至今日,深山里的侗民日常生活中仍有不少人还穿着她们独特的民族服饰,是最令我心动的一道景色。 侗族男装以青、兰为主色,上衣对襟高领,领边袖口镶滚着米字十字等花纹,下着宽腿裤,腰间紧束绣花彩带。在这样的装束下,侗家小伙无论高大与否,都显得那么精干、英挺。女装就更多姿多彩了,上衣圆领开襟宽袖,镶滚绣花繁复热闹,衣下系飘逸百褶裙。银饰是侗家女孩最讲究的,银簪、银梳、银盘花,银镯、银扣、银耳环,简直无处不带银,银项圈则以大和多为美。在皇都欣赏歌舞表演时,看见有个小姑娘的颈上从小到大竟带了九只之多,行走间玎玲作响,清亮悦耳。忍不住跟过去问她能不能借我看看,她爽快地摘下那只最大的就套在了我的脖子上。不幸的是,人家小姑娘带着美仑美奂的饰物,落在我的运动外套上却显得那么突兀难堪。于是赶紧麻溜地取下还了回去。我算是明白了,万物有情,谁都有个水土不服之症。 目送美丽的女孩融入人群,我拣个幽静处坐下来捶打一阵可恶的伤腿,掏出本子开始记录一日见闻。远有烟云浩渺里起伏的群山屏障,近有婉转迂回中粼粼绿水的润泽,这其间铺展开来的都是侗族人民时代沿袭的生活,相信那些欢乐必是澄明的,即使忧伤也是清越的。 有成语说“夜郎自大”,说的是身处这侗家深山的古夜郎人只觉自家山美水美,不知外界天高地远。但我想,若我有幸生此如画如诗之境,我也会忍不住四处炫耀招摇,而听凭那些得不到葡萄的人们去吃醋拈酸,故乡,于每个人心中都是一片最纯美的净土。在这风情殊异的异乡街头,我又想念起塞外边陲那已不复存在的故园来。
拜读 本帖最后由 念白 于 2017-10-30 15:26 编辑
附语: 湘西之行,蓄谋已久。 然而,走进芙蓉国西部的千里山野,我每每为其奇绝的山光水色心动不已,同时也每每为那些屡见不鲜的人为破坏深深惆怅。 最难堪处便是你无论走到哪里,你总是看见那些乡民特别是青年和孩子,他们穿着汉人的衣服,说着汉人的语言,他们正日渐离弃着先民坚守了数千年的本土文化,而去融入汉人的大一统。 虽然在某些景点你仍可看到盛装歌舞,但那只是表演而非生活。 现代大潮,是一次势力更强劲的“改土归流”,正把喧嚣注入宁静。 我自然是明白这些的——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更舒适的环境、更广阔的天地。你从都市走来,为的只是寻找一点人生调剂,或平复内心的浮躁。你没有权利也没有资格,要求那些乡民为了你的感官去做任何事情。 然而惆怅总是挥之不去。 铁路在蔓延,公路在交织,霓虹灯已开始在某些山野闪烁,我们正在失去最后的古朴,没有谁能够挽留。 今年我看见的一溪飞瀑也许明年将会断流。 时下仍旧葱茏的植物也许正面临绝种的险境。 而不久的将来,中华大地也许真就做到了“民族共合”。 没有谁知道美丽的湘西还能坚持多久。 我也只能努力地把看到的记在心头,留在梦里。 ——完—— 完美收官,跟剧鼓掌。
“现代化”是台铲车,所到之处,把田园牧歌“化”为霓虹闪烁。
当人们腻味了“化”后的单调,再人工制造成堆的农家乐供人怀旧。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7-10-30 16:27
完美收官,跟剧鼓掌。
“现代化”是台铲车,所到之处,把田园牧歌“化”为霓虹闪烁。
当人们腻味了“化” ...
这兴许是人生中唯一一次没有图像记录的旅行,随身携带的,除了眼睛只有心灵。
而前面的多年及后来的这十几年,所到之处,都太聒噪于拍照,虽然大多只有风景少有人物。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也得走趟湘西了 很美。可能是我电脑显示屏有问题,字迹不是很清晰。换个字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