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解放
家乡的解放——纪念洛阳解放70周年1948年3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克洛阳,为了便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于3月17日又主动撤出。4月5日再克洛阳,从此,洛阳彻底解放。今年是洛阳解放70周年,特发此文,以志纪念。(一) 初闻解放军解放前,我们平乐村有两所小学。一所是位于村寨西南隅的初级小学,设有一至四年级,主要招收本村的孩子入学;一所是设在村寨南门内的高级小学,设有四至六年级,除平乐本村学生外,多数学生来自平乐附近各村。1947年秋季开学,我由初小三年级转入南门内高小上四年级。一天早上,我照常早早起床,准备到学校去跑早操、上早自习。出了家门,回头一看,大门上不知是谁写上去了两行巴掌大的粉笔字:右边是“反独裁、反内战、反饥饿!”左边是“要民主、要和平、要饭吃!”往临街的屋墙上一看,墙上有一行斗大的用白石灰水刷写的字:“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走到街上一看,街两边许多人家的屋墙上,都有用白石灰水刷写的大字标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打倒恶霸地主,人民当家做主!”······一路走到村中心的石羊口(因十字路口有一只石羊而得名),看到不少人聚集在那里,七嘴八舌地在议论着。有人说,我夜里起来解手,听见街上好像有动静,从门缝里往街上一看,满街都是当兵的,路两边的地上躺滿了抱着枪睡觉的兵;另一人说,我半夜起来,听到动静,往大门外一看,一个当兵的拿着手电筒正在往对面的墙上照,再仔细一看,还有个当兵的正一只手提着石灰水桶,一只手拿看刷子往街对面的墙上刷写大标语呢······接着又有一人说,我看你们都是在说梦话的吧?你们说的那些兵在哪儿呢?咋天一亮都不见了?难道他们都是来无踪去无影的天兵天将?说的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走到学校门口,看到有许多同学也聚集在校门口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校门却没有开。校门外的墙上也写满了大字标语。等了很久也不见学校开门,便有同学一边拍门一边喊叫:“开门,开门,快开门!”校门终于开了,校工却告诉大家,学校停课了,大家都回家去吧!这是我头一次听说,中国有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没有看到一个解放军的人影。过了十来天,学校看到形势没有啥新的变化,便复课了。“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打倒恶霸地主,人民当家做主!”
这标语在当时够鼓舞人心的。 (二)国 民党加强防守
村里的形势还是有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国 民党的乡公所通过村里的保甲长,无偿地向村民征收大批的砖瓦和木材等建筑材料,接着又向各家各户摊派粮款。很快就有许多外村的老百姓来到我村,挖寨壕,修寨墙。我村和周围一些村里的能工巧匠全都被征去修炮楼:在四座寨门和四个寨角上共建八个三层高的炮楼;在寨外的寨墙根下修了十几个乌龟形的地堡;在寨墙外围贴着寨墙根修了八座四层高的大碉堡。
这些防御工程完工后不久,里面便驻扎上了一支来路不明的国 民党杂牌军。
接着,又抓了大批青壮年老百姓充当“后备队”,我父亲也被抓去在后备队里当伙夫。这些“后备队”队员也没进行什么训练,很快就被派到孟津县的黄河沿岸去驻守了,听说是要他们去阻止解 放军渡河呢!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家里正在做晚饭,突然有人来告诉我母亲,我大舅也被抓到“后备队”了,现在都正集中在我们村的张家祠堂,让我们给大舅送饭去。做好饭后,母亲便让我提了一罐红薯稀饭,拿了几张烙馍给大舅送去了。我来到张家祠堂,因为天太黑,我模模糊糊地看到院里到处都是人:有的蹲在地上,有的站着,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小声地在聊着闲话。我找到大舅后,把饭罐交给他,也没敢多说什么,就站在他旁边,等他吃完后,我就提着空罐回家了。
第二天就听说我大舅他们这批新抓的“后备队”队员也被派往黄河沿岸去了。
但是,没过多久,不知什么原因,父亲那批和大舅这批“后备队”队员同时都被解散回家了。其实,他们这些赤手空拳的老百姓,又怎么能阻挡得了解 放军的进军呢?
转眼到了1948年,村里的形势更加紧张了!春节过后,学校也没再开学。村寨的四个寨门全都被关闭了,不许老百姓随便出入!村子被戒 严了!
等更新,这是眼前的历史 (三)守寨的杂牌军突然消失
村里戒严了好些时日,春天来了,想去地里挖野菜也去不成。
一天早上,我出了家门,街上仍然是冷冷清清的,连个人影也没有。抬头往东边一望,突然发现不远处的寨门竟然打开了!阳光从寨门洞内穿过,在街面上照出一个长长的门影。
街上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我便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登上了寨墙,走进寨门上的炮楼里一看,里面空空荡荡的,啥也没有,守寨的国 民党杂牌兵怎么突然就跑的连个人影都没有了呢?
接着,我们又来到位于村中心石羊口的国 民党平乐乡乡公所大院,院子里也是人去院空。我们这些小孩都是头一次走进这个乡衙大院,兴奋地在各个屋子里都转了一圈,只见到处都是一片狼藉,各个办公室里都是扔了一地的废物烂纸······
过了两天,我们又发现,寨墙上、下那些炮楼、碉堡不知何时,都被人拆的七零八落了!于是,我也在离我家后院最近的一个地碉里拆了百十块青砖,跑了几趟把这些砖头搬到我家后院的围墙外,然后,再把它们一块一块地扔进院里。很久以后,我又用这些砖头给家里砌了一个鸡窝。 亲历的历史,实在。 很好的回忆。 (四)解 放军放粮,中 央军抢粮
几天以后的一个早上,村里的几个热心人挨家挨户地动员大家,给解放军捐献干粮,馒头、烙饼,不论黄面白面都行,捐多捐少都可以。母亲和四婶在自家的灶火里动手和面、擀面,我帮着母亲烧火。两家很快就烙了十几张黄白混合的二面烙馍,交给了来家里收干粮的人。据说,这些干粮是要送给攻打洛阳城的解 放军吃的。
七、八天后,就听说洛阳城被解 放军打下来了,还活捉了赫赫有名的青年军师长邱行湘!
一天上午,四婶从街上回来说解 放军在石羊口放粮了!只要是前些天给人家解 放军送过干粮的,都可以去领粮食。我和四婶各提了一个竹篮,来到石羊口。看到乡公所门外的街上堆了小山一样的一大堆小麦混豌豆。人们排成一队,由几个解 放军战士在给大家分粮。我和四婶便排到了队伍的后面。谁知刚排上不大一会儿,队伍便乱了!人们一窝蜂似的围到粮食堆上,疯狂的抢了起来!眨眼的工夫,一大堆粮食便被大家抢光了!幸好,我和四婶也各自扒拉到了半蓝,高高兴兴地提回了家里。
谁知,没过几天,村里突然又来了一伙国 民党的中央军,挨家挨户翻箱倒柜地搜刮粮食!我们从解 放军那里领来的那点粮食还没来得及藏好,就被他们抢走了!
这时,才听说,解 放军已撤出洛阳城,国 民党的中 央军又回来了!
解 放军给老百姓放粮,国 民党的中央军到老百姓家里抢粮,两个军队一对比,村民便都大骂说,国 民党是“刮民党”,中 央军是“遭殃军”! (五)父亲“被俘”
父亲一直在我家附近的一家“德丰粮棉寿衣棺木商行”打工当伙计。在这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商行早已关门停业,店伙也都遣散回家了。父亲因是本村人,商店离我家又很近,便被留下来和店里的辛掌柜一起看守商店大院。
一天夜里,村外枪声大作,噼里啪啦,响了大半夜,直到天亮才清静了下来。
大清早起来,辛掌柜跟我父亲说,打了一夜,现在好像是不打了,也不知道外边怎么样了,咱们到街上去看看吧!
父亲便陪着辛掌柜一起出了店门,往村东走去。刚走到东门口,突然从村外冒出来几个国民党兵,要叫他们当向导给带路。辛掌柜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他们便拉着父亲给他们带路。
辛掌柜离开后,这几个国 民党兵又说,他们有好几天都没吃过饭了,让父亲带他们去保长家,找人给他们做饭吃。父亲便把他们带到了附近的一个保长家,这个保长本是个整天瞎胡混的二流子,当时他还不在家。他母亲说他家也没什么吃的东西,家里只有红薯。父亲是个老实人,便让老太太到我家,让我母亲给他挖了两碗小米,来给这几个兵做饭吃。我们这才知道我父亲被国 民党兵抓去带路了。
这几个国 民党兵,在保长家吃了保长母亲给他们做的红薯米饭后,刚走出保长家大门没多久,就遇上了几个解 放军战士。于是,他们就乖乖地当了俘虏,还把我父亲也搭了进去。
我父亲说,他不是兵,是被这几个兵抓了来给他们带路的,解 放军说他们也需要带路的,于是,父亲还是被当成“俘虏”,和那几个国 民党的兵一起被押走了。
到了下午,父亲的一个家住南赵村的朋友,托人给我母亲捎信说,他在南赵村看到我父亲了,还说解 放军只是让我父亲给他们带带路,不会有别的什么事,让母亲放心。
但母亲还是不放心,亲自跑到南赵去了一趟,找到了父亲的那位朋友,又详细地问了问,但没有得到更多的消息。
母亲在回家的路上,又顺便到南寨村去了一趟。刚走到南寨村的寨门口,就看到地上躺了一个当兵的尸体,也不知是解 放军的,还是中 央军的?吓得她没进村,就跑回来了。这两个村都是位于我们平乐村东南方不远的小村。
父亲的去向不明,吉凶难知,使我们愁苦万分,又无可奈何。母亲在悄悄地流泪,我也只能陪着她无声地哭泣。我们感到天真的塌下来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只能在痛苦中煎熬,真是度日如年啊!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大批大批的解 放军队 伍,从西往东穿村而过,南北两条街道全是徒步行军的部队。这时,有人来家里告诉母亲说,他在村东门外看见我父亲了。我和母亲便立即动身,出门去找父亲。正在这时,我外婆在她们东赵村也得到消息,就急匆匆地赶来了。她老人家说,她在来我家路过村东门口时,老远就看到父亲了,他正和那些当兵的坐在麦地边休息哩!来不及前去打招呼,就赶紧来给我们报信来了!母女俩说着就匆匆忙忙地走出了家门。我要跟着去,母亲让我在家看好弟弟、妹妹,我便没有去。
东门口离我家也就几十米远,母亲很快就回来了。她说她和外婆在东门外小饭店后面的麦地边,见到了父亲。父亲说,解 放军就是让他给带带路,没什么别的事,让她放心。
又是几天过去了,那天下着小雨,有人从东赵捎来口信,说我父亲已经回来了!现在正在东赵外婆家休息哩。我和母亲便立即冒雨赶到外婆家去,在外婆家临街的大屋里,见到了久别归来的父亲,正坐在那里给大家讲述他这些天不凡的经历呢。
原来,父亲和那几个国 民党兵被解 放军俘虏后,那几个国 民党兵便立即缴枪投降了,并参加了解 放军。因父亲是当地的老百姓,便让他当了向导,带着解 放军的一些战士,在附近各个村庄搜查漏网的国 民党散兵游勇。任务完成后,部队首长又让他带领着大部队向东开拔,准备去解 放郑州等地。
父亲把解 放军的大部队带到偃师东边的黑石关后,部队在当地又找到了新的向导,便让父亲回来了,给他开了一张路条,证明他已给部队带过路了,可以不用再带路了。 (六)辛掌柜卖棺材
辛掌柜,人称辛老五,家住平乐东北邙山岭上的上屯村。他家在我村租赁了郑家的一所无人居住的空院,由其长兄人称辛老大的,创办了一家“德泰粮棉寿衣棺木商行”。因该商行就在我家附近,我父亲便当上了店里最早被雇佣的店员(俗称“伙计”)。
日本投降后,辛老大退休,辛老五接掌该店,将“德泰”改名“德丰”,父亲便成了店里的“元老”伙计。因父亲办事认真负责,稳妥可靠,受到辛掌柜的重用。
该商行主要经营粮棉购销业务,即从附近农村收购粮食棉花,然后再把粮食零售给顾客;把棉花用压缩机打包后,雇佣胶轮大马车,运往郑州等地,卖给那里的棉纺厂。另外,就是雇佣一些妇女用手工缝制寿衣;雇佣几名木匠师傅打造棺木,等待丧家前来购买等业务。
我父亲在店里协助辛掌柜管理店务,记账和打理全店人员的伙食。
且说,那天早上,辛掌柜和我父亲离别后,回到店里,关了店门,心神不安地在院子里转来转去,也不知转了多长时间,忽然听到一阵紧急的敲门声!辛掌柜以为父亲被放回来了,就赶紧去开门。走到门道里后,心里忽然一闪,觉得有点不对劲,就没敢立即开门。从门缝里往外一看,立马吓的浑身发抖!门外站着几个挎枪的兵!
辛掌柜没敢开门,立即返回院里,站在上房屋的廊檐下发呆。这时,从西邻的房顶上传来声音:“辛掌柜,请你不要害怕!我们是中国人民解 放军,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需要安葬,请你卖给我们几副棺材”。
辛掌柜抬头一看,西邻的房顶上正爬着一个背着枪杆的解 放军在向他喊话。
辛掌柜只好去开了店门。来了十几个解 放军战士,先后从店里抬走五、六副棺材,最后给他留了一张纸条,让他在洛阳解 放后,可以去找新成立的洛阳县人民政 府领取棺材费。
1948年3月14日,中国人民解 放军首克洛阳城,歼灭了国 民党王牌青年军,全部美式装备的206 师五个团及部分地方武装,共两万余人,活捉了青年军中将师长邱行湘和国 民党洛阳县县长郭舢舫。为了便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解 放军于3月17日又主动撤出洛阳城。1948年4月5日晋绥野战军主力四纵、九纵回师洛阳,激战两小时,歼敌4600人,再次解 放洛阳。原中共地下党洛阳中心县委书记、太行军区城工部派遣主任、平乐郭氏族人郭贤坤以军 事参议的身份随九纵部队参加了解 放洛阳战役。
1948年4月8日,毛 泽 东发出了《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发布了对新解 放城市政策应注意的九点事项。
洛阳再次解 放后,很快就成立了新的洛阳县人民政府。我父亲受辛掌柜委托,拿着部队开的条子到县政府领回了由“棺材费”折算的一批小麦。 (七) 解 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洛阳解 放了,人民当家作主了!
“解 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 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 主政府爱人民哪,共 产 党的恩情说不完,呀呼嗨嗨依呵呀嗨!呀呼嗨······”
这是解 放初期全国最流行的一首歌曲,道出了人民翻身得解 放的喜悦心情。
1948年秋天,村里的学校都又开学了。我本应升入高小五年级,但因战争停学半年,耽误了一个学期的课程,只能接着上四年级第二学期。
解 放了,自由了!束缚人民的各种枷锁打破了! 人民的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就学校来说,学校废除了教师随意打骂体罚学生的制度,同学们再也不用担心上课时,会受到老师有意或无意的各种名目的体罚了。
为了体现新旧教育制度的不同,几位五六年级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还编演了一出小话剧《三种教学法》,在学校礼堂给全校师生进行演出,很受大家欢迎。该剧的内容:一是表现封建时代,私塾先生只会教学生死记硬背,死读书。稍有差错,先生就拿烟袋锅敲学生的脑袋;二是国 民党时期,老师体罚学生的手段,更是花样百出,除了常用的打板子(老师亲自打或老师叫学生互相打),还有罚站、罚跪、罚跑步等,不一而足;解 放了,老师爱生如子,态度和蔼,谆谆善诱······
解 放初期那几年,好像天天都在过节日。我们学会了许多歌颂毛 主 席,歌颂共 产 党,歌颂解 放军,歌颂新社会的歌曲。还学会了扭秧歌。那时,设在我们平乐村的洛阳县第三区人民政 府,经常在村里召开各种各样的群众大会,一有大会,我们学校的学生就要唱着歌,扭着秧歌去参加大会。附近村庄的学校也经常要扭着秧歌来我村参加大会。
同时,各村的学校大都排演了一些新编的戏剧节目到平乐及周围各村去演出。我们学校就先后排演了表现穷人翻身得解 放的歌剧《赤叶河》;表现明朝末年河南祁县农民,为了反抗当地反动县官残酷统治,在当地开明士绅李岩的带领下,进行起义的京剧《小苍山》;以及几个在街头表演的秧歌剧《小放牛》、《夫妻识字》、《凤阳花鼓》等。另外我们学校的几位老师,还根据国 民党军队曾经放火烧掉落洼村的事实,自编自演了一出曲剧《火烧西落洼》,控诉国 民党中 央军残害老百姓的事实。其他学校来平乐演出的有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王秀鸾》等,还有曲剧《血泪仇》等。
另外,解 放后,新组建的洛阳专区文工团新编的歌剧《解 放洛阳》、《三女婿拜寿》等,都曾反复多次地在平乐及其周围村庄演出。
还经常有一些南下的解 放军部队在路过我村时,临时在我村驻扎,进行休整。这时,部 队的文工团便要在村子里搭台,演出各种各样的文艺节目。每次演出,我都会跑去观看。因演出多在晚上进行,为了占个好位置,我经常和几个小伙伴,连晚饭都不吃,就早早地跑到舞台下傻等。
解 放初期的这段日子可以说是我童年时代最愉快的日子! (八)扭秧歌
解放初期那些日子好像天天都在过节。当时新组建的洛阳专区文工团经常在我村及周围各村巡回演出各种文艺节目,演出次数最多的就是他们自编的歌剧《解放洛阳》,老百姓都很喜欢观看,尤其是我们这些半大不小的小孩子们更是百看不厌,不论在那里演出,我都会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跑去观看。小伙伴们玩耍时,经常是一个人模仿剧中的洛阳县长郭舢舫的腔调说:“邱师长,我看你能升司令!”另一个人便学着剧中国民党青年军206师师长邱行湘的口吻说:“郭县长,我看你能把专员当!”
当时文工团里有一个杨干事可以说是多才多艺:不仅能歌善舞,据说还会编剧、会演戏、更会导演戏剧,据说歌剧《解放洛阳》就是他主编的。他教会了我们全校师生跳秧歌舞,唱老解放区民歌《正月里来什么花儿开》,边唱边跳,欢快有趣。现在回想,这个杨干事可能就是经典现代豫剧《朝阳沟》的编剧杨兰春。
据说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比较流行的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以及山东秧歌等,这些秧歌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1942年陕甘宁边区开展“新秧歌运动”,创造出了具有革命内容、形式朴实健康的新秧歌,被称为“翻身秧歌”。杨干事教我们的《正月里来什么花儿开》可能就是“翻身秧歌“。因为跳秧歌舞时要扭动腰身,所以俗称“扭秧歌”,可以光扭不唱。
《正月里来什么花儿开》共有12段歌词,每个月一段,从正月一直唱到腊月。我现在还会唱的只剩第一了:“正月里来什么花儿开?正月里开的是迎春花。迎春花开为的谁们戴?抗日英雄戴起来。得儿呛,得儿呛,得儿呛咚啋咚啋,抗日英雄戴起来。七不隆咚啋咚啋,戴起来;八不隆咚啋咚啋,戴起来。二月里来······”
秧歌舞还有大秧歌和小秧歌之分。我们先学会了扭小秧歌,每四步为一节拍:随着鼓点和锣音向前跳三步再后退一步为一个节拍,同时舞动两只胳膊,扭动腰身,节奏可快可慢。大秧歌则是甩动两只胳膊,扭动腰身,迈开大步向前跳动,节奏比较快,活动量也大,跳起来比较累人。所以,经常扭跳的是小秧歌。
那时区政府就在平乐村,区政府经常在村里召开各种各样的群众大会,一开会就要各村的小学生扭着秧歌来参加大会。会议开始前,各个学校的秧歌队都争相着表演,一个比一个跳的欢实!那时经常有过路南下的解放军部队临时在附近一些村庄驻扎休整,遇到区里召开群众大会,他们也会扭着秧歌来参加大会。他们的秧歌更是吸引人,因为都化了奇形怪状的妆:有的化妆成唐僧;有的妆成孙悟空,手里拿着金箍棒;有的化妆成猪八戒,肩上扛着大铁耙;有的化妆成沙和尚;有的化妆成美女;有的化妆成老妖婆,耳朵上吊上两个红辣椒······
不久,我们学校来了一位名叫裴钢的体育老师,据说这位裴老师原是天津某个大学的体育教师,为了躲避战乱,在平津战役前夕逃出天津围城回到家乡来。他把我校的秧歌舞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增加了叠罗汉的项目。叠罗汉就是人上架人,组成各种各样的造形,是体操和杂技的表演项目。裴老师便对此加以创新,让我们在扭秧歌中不断地变换队形,组成“毛主席万岁”“ 朱总司令万岁”等字形。“总”、“万岁”三个字那时通用的都是繁体字,笔画太多,太复杂,用人体来组成这几个字太难也不好认,便采用了三个笔画较少约定成俗的简化字,也就是现在通用的这三个简化字。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造型项目。因为我们学校的秧歌队能变出这么多新的花样,所以很受群众的欢迎。
另外,当时学校还排演了一出新编京剧《小苍山》,是反映明朝末年河南祁县农民起义的故事。裴老师看了剧本后,便提议在戏中增加了武打的戏。他在各班挑选了十来名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训练,这些同学很快就学会了“前滚翻”、“后滚翻”、“凌空滚翻”、“ 双人对打”、“多人对打”,以及许多舞枪弄棒的武打动作。学校的这出京戏在附近各村巡回演出将近一年,很受群众的欢迎。特别是只要武打戏一出场,立刻掌声、叫好声不断。我还记得,武打功夫玩的最好的是我班的一位家住竹园村的郭姓同学。
1950年春节期间大年初五那天,裴刚老师突然来到我家拜年,对着我曾祖父母的牌位磕了三个头。这时,我才得知,原来他还是我曾祖母娘家哥的重孙子,当然也是她老人家的重侄孙了。我应该称他表哥。元宵节那天,我四大特意套了一辆大轿车拉着父亲、五大和我一家四口,一路北上来到邙山岭上一个小村——裴坡,走进一个农家小院,拜访了我从未听说过的一对老人——裴刚表兄年迈的父母亲。
此后不久,裴刚老师就又回到了解放后的天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