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行】史可法纪念馆
史可法纪念馆是纪念明朝末年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历史遗迹,史可法祠墓所在地。南临古城河,梅花岭畔。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储门外街24号,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同治九年重建。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在扬州就义,嗣子副将史德威寻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清初曾建祠于大东门外,后毁圮。乾隆年间于墓西侧建祠,并谥"忠正"。咸丰间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1935年和1948年两度维修。现存建筑除遗墨厅、梅花仙馆外,大部为晚清所建。1949年后曾多次修缮,现为"史可法纪念馆"。
史可法祠墓均南向,大门临河,东墓西祠,并列通连。院正中为"飨堂",堂前两边悬清张尔荩撰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堂内明间有云纹形梅花罩格,上悬"气壮山河"横匾。两边悬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吴熙载篆书的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堂正中供奉1985年为纪念史可法殉难340周年而塑的史可法干漆夹像。
飨堂后为史公衣冠冢,墓前有3门砖砌牌坊,上额"史忠正公墓",与三面围墙形成墓域。墓地内银杏蔚秀,腊梅交柯,正中立表石墓碑,上镌"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之墓"。碑后墓台上有墓冢,封土高16米。
墓园内绿柳、翠竹、劲松、寒梅,清幽而肃穆,幽雅且宁静,飨堂前两珠银杏,已有200多年历史,粗大、高直、浓荫蔽天,犹如两杆旗帜,亦似两方丰碑,为墓园添色,为史公壮威。 遗墨厅中,有史公《复多尔衮书》、《临难家书》,有他的墨迹联对:"琴书游戏六千里,诗酒清狂四十年","涧雪压多松偃蹇,岩泉滴久石玲珑","斗酒纵观廿一只,炉香静对十三经。"尽管有些是拓本,但史公的遒劲笔力、豪放的气概充溢字里行间。
梅亭前,池塘一方,池塘之北正是梅花岭,岭上寒梅虬劲,香溢池水,端坐亭内,漫步池边,"千朵梅花满池水,一弯明月半亭风"的诗情画意顿时涌出,令人陶醉其间,乐而忘返。
史可法是河南祥符县(今开封市)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福王朱由菘在南京就任监国之后,史可法由原南京兵部尚书改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菘即位为皇帝,改明年为弘光元年。由于在定策问题上史可法拥立桂王而列举福王"七不可立"从而在朱由菘监国后被排挤,于是史可法"自请督师淮扬"。
弘光朝初年因"定策"问题导致整个弘光年间内部纷争极其严重,腐败程度更甚于崇祯年间。而且弘光朝上下包括史可法对时局认识不清,以及朱由菘跟"定策"有功之臣只想偏安,这时南明君臣又以为吴三桂是借清兵逐闯贼,因而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思维下,弘光朝甚至派出使者跟身为异族的清廷议和,商讨共灭大顺政权的事宜。
由于弘光朝廷一味退缩,唯恐出兵山东、河南会影响北使议和,清廷站稳了脚跟。十月,清摄政王多尔衮,兵分两路南下。英亲王阿济格跟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统兵取道晋北和内蒙进攻陕北,兵锋直指西安。豫亲王多铎、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帅兵南下直取弘光朝廷。清军击败大顺后,多尔衮部署三路大军进攻南明。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七日,清军进至离扬州二十里处,次日兵临城下。史可法"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而且史可法节制的刘良佐跟高杰二将也在这几天不战而降。二十一日总兵张天禄、张天福带领手下兵马投降,随即奉多铎之命于二十四日参加攻取扬州。多铎派人多次劝降史可法、淮扬总督卫胤文,遭到严词拒绝。
二十四日夜,清军红衣大炮轰塌城墙,二十五日,扬州陷落。刘肇基战死,扬州知府任民育、何刚等壮烈牺牲。自刎未成被俘,不屈就义,时年仅四十四岁。扬州是江南顽强抵抗清军的第一座城,也是清军入关以来首次遇到的军民一体的坚强抵抗,为了对扬州人民进行报复,也是清人想杀一儆百,于是多铎下令,烧杀抢掠持续十天。
扬州城破后,史可法就义已十二天,由于当时天气较热,尸体腐烂不能辨认。次年,史可法义子史德威葬史可法衣冠冢于扬州梅花岭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追谥"忠正"。因此牌坊上题额为“史忠正公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