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0-2-16 20:26

火神与雷神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中,武汉新建两个专治新冠肺炎重症病患者的医院,一个叫武汉火神山医院。另一个叫雷神山医院。   众所周知,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名字均有含义。先民崇拜火神和天空中以"火"命名的星辰,这就是以炎帝--燧人--祝融为始祖神的炎帝之族。炎帝族号高辛氏,"炎神,炎帝也"(王逸《楚辞·远游章句》)、"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作钻燧生火"(《管子·轻重篇》)、"炎帝死而为灶"(《淮南子·氾论训》)等记载,可以说,"炎帝族团本来是一个崇拜火神的部族。而且炎帝一名本身,初义也正是火神"。   在我们中国最早供奉的火神为祝融、炎帝、回禄(又叫吴回)。这三位火神在中国历史上被百姓供奉为火神,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文字记载和形成庙宇而被人们世代祭祀的当首推炎帝和阏伯。在河南省商丘县有座著名的庙宇“火神台”,供奉着阏伯的神像。   在河南洛阳伊川大莘店(平等)有炎帝庙,供奉着炎帝神农神像,来源于“少典妃感神龍首于尚羊,生炎帝神农”,“炎帝神农氏,初国伊,继国耆。”炎帝形象威严,三头六臂,有风火轮、火葫芦、火印、火剑、火弓等凡涉及火的手工行业,譬如冶铸、铁匠、陶瓷、鞭炮等都要祭祀炎帝火神,以求事业兴旺发达。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到十七,都会举办大型庙会,唱戏、杂耍、小吃、舞狮、大铜器应有尽有。



《图说中国文明大典·三皇五帝时代》记述:伊川平等村内有《炎帝庙》。图为过年时抬着炎帝神农像祭祀,游遍大街小巷,祈求五谷丰登。



人的肺部五行属金,火克金。而荼毒人类肺部的新型冠状病毒惧怕高温,火神正好能驱瘟神,于是“火神山”之名应运而生。雷神,对应着中国民俗文化的传说:雷神是惩罚罪恶之神。凡有违背人伦法理且犯下不可饶恕罪责者,则将遭受五雷轰顶而毙亡。这便是“雷神山”一名的来历。在八卦中,火属于离卦,雷属于震卦,都是镇压并克制邪恶的力量。雷神崇拜是一种古老的、具有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很多民族都把“迅雷疾电之神”作为最受普遍崇拜的神。中国的“雷神”形象的起源与流传如何,在艺术作品中又是何种面目?雷神《山海经海内东经》中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
此处的雷神,龙身而人首,巧的是,这种人首龙(蛇)身的形象,几乎都是上古神话中大神的存在。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0775917-51c101ec9dbb8664.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mageView2/2/w/490/format/webp
北宋邵雍在《伊川击壤集》有卧龍诗:“陆海卧龍收爪甲,云山胜处追寻偏。春雷惊起千年蛰,笔下苍龍自往还。”他把龍与雷联系起来不是偶然的。邵雍说的陆海卧龙,是大陆有一个海山,叫卧云山,是个神圣神秘偏僻难以寻找到的地方,那里有收着龙爪,收着龙甲,伏卧在那里的神龍。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笔下的苍龙就会显现,轰隆隆的雷声总要在这里最先响起。龙是雷的代表,名字叫“隆(龍)”,出必有电光闪耀,接着就是震耳欲聋的“雷”声。http://www.lyycms.com/bbs/data/attachment/forum/202002/16/211031jl7rrr1hq1us44l8.jpghttps://www.lyshangdu.com/thread-159470-1-1.html
https://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002/14/200733f1310qqa07yh0jeq.jpg
在伊川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上刻有铭文:“子龍父己”。其中“龍”字的形象,是乙字形张着巨口,背有飛翼的巨龙。

有人认为这个甲骨文龍有些像闪电的符号,一曲一伸,又命名这个“龍”符号叫“申”。
中国的雷神信仰起源于古代先民对于雷电的自然崇拜。古代神话中,雷神作为一种自然神,形象也多种多样。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06/994793445E75104EE5F54DFBA8239FB21A3F496F_w600_h339.jpg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中的 “雷神”汉以降雷神形象之变   汉代画像石艺术是在当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厚葬之风盛行的背景下产生的,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两汉时期,徐州一带经济富庶、文化发达,其汉画像石也是题材广泛、既有神话传说,也有历史典故,还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徐州地区保存的汉画像石共有1300多块,其中,大部分收藏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内,其中就有雷神的造型。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06/034EB61268CBEA93286FECE815EE430D560F4584_w600_h344.jpg徐州汉画像石藻井上的雷神形象   东汉王充的《论衡·雷虚篇》曰:“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意也。”文字的描述与如今所见汉画像石中雷神的造型如出一辙。据学者研究,此雷神形象一直延续到唐代,并随着唐文化传入日本。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06/7743C86B46C19F12527DBD5E1B048410CE29A440_w600_h506.jpg敦煌莫高窟第249窟壁画(6世纪),左为雷神,右为风神   在敦煌壁画中,汉魏以来中国传统的道仙思想和表现技法与佛教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雷神的形象也大量出现在敦煌莫高窟各个时期佛教题材的壁画中。其中典型的代表作,是敦煌莫高窟第249窟窟顶西披的西魏壁画。画中的连鼓雷神与西王母等中原汉族传统的神话题材图像一起出现的。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06/F33D59B85FB5DF43700C5F593D73860E93EFB1E6_w600_h446.jpg敦煌莫高窟第249窟壁画的雷神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06/7AE8887450413BE0D0293327D234B359FF1AFFF5_w600_h478.jpg敦煌初唐329窟西壁龛顶-夜半逾城中的雷神形象   其实,雷神不仅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还在出现在北朝皇室贵族的大墓中。不同与东汉时右手持椎、左手执连鼓的力士形貌的雷公图像。在山西博物院所藏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中,墓道西壁画第一层上绘画“雷神”,该形象左爪持一“锤子”形法器,四周十三面连鼓呈环状围绕在雷公身体的周围,形成匀称的圆轮形状构图,雷公位于圆轮的中心,形象更为突出,举手投足都敲踏在不同的鼓面上,令人感到连鼓在雷公暴怒的敲踏之下不停地旋转,发出连续的惊人的轰鸣。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06/3D1691DA55E2B21D463772F0733621F265830CFF_w600_h363.jpg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墓道西壁壁画   据山西博物院研究员渠传福的研究,九原岗壁画中的雷公图像,动作与道具为汉代制度,其形则不似猕猴,一如其它畏兽。北朝雷公形象的变化,正说明此时期的神怪,不仅在内容上混合,而且角色图像上亦在中西杂糅,形成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新模式。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06/48C8A3996AAFBDF994898A1C99C68C7F8E18BC8A_w569_h380.jpg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墓道西壁壁画中的雷神   同为山西博物院所藏的北齐娄叡墓室壁画也绘类似造型的雷神。娄叡葬于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雷公壁画位于墓室顶部东壁十二辰之下,与青龙图像绘在一起。虽然壁画残缺了一部分,但剩余部分仍然能清楚的看见十面雷鼓环绕之中的雷公,面相威猛,赤唇环眼,身躯赤裸而肌肉凸强,垂乳大腹,臂肘及腿膝后侧都有毛羽飞扬。爪子和脚趾持有类似锤子的“法器”。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06/B460AC169F5B999E53927C4726C69D21AE46869F_w600_h704.jpg娄叡墓壁画中的“雷公”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06/F598ACACB0847084A70F7E94F32106EAF96358AF_w600_h495.jpg《佛经故事-五比丘遭雷雨》,6世纪,大英博物馆藏日本的雷神形象来自中国   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至深,近日来自日本的捐赠物资上写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溯源了两国的文明交往。而源自于东汉的雷神形象也随着唐文化传入日本,成为日本雷神形象的主要特征。京都三十三间堂中最著名的一尊制作于镰仓时代的十一面千手观音边就有一对风神、雷神作为其守护神。其造型夸张,筋骨毕露,充满着超自然力量的跃动感,风神肩抗风袋,雷神光背均为擂鼓,艺术表现手法极其生动。   显而易见,日本京都三十三间堂中的风神和雷神,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风神和雷神的形象基本类似,可见“风神雷神”的形象在唐朝时被日本吸收后传入日本,随后成为日本人信仰当中重要的神话人物形象。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06/8836B0EB1CE1BE73BA3955D5C413AD9E41B82699_w600_h918.jpg京都三十三间堂中的雷神   日本神话中的雷神是执掌天气的神祗,通常与风神结对出现。日本民间认为,由风神和雷神守门可以使得全年的天气都风调雨顺。在1724年蒙古大军入侵日本的时候,传说是雷神和风神制造了风暴,摧毁了蒙古入侵者的船舰,将日本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从那以后,日本民间便开始祭拜风神雷神,祈求神灵的庇护。   而在日本最具有标示性的与风神雷神有关的文物,是日本琳派画风的代表画家俵屋宗达创作于江戸时代的《风神雷神图屏风》。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06/9CFF4F70DA0EED9D9421B5BE83583E235853D38E_w600_h266.jpg俵屋宗达,《风神雷神图屏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这件现存放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金色屏风,虽然没有签名或盖章,但可以肯定的是的创作于17世纪上半叶,并被认为是俵屋宗达在1624年左右完成。虽然这件《风神雷神图屏风》如今家喻户晓,但在江户时代它并不为人所知。据说这件屏风原为京都商人定制,后来到京都建仁寺中。《风神雷神图》为屏风的最末端,给整座屏幕带来紧张感。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曾评论这件作品为“异常构图(奇抜な構図)”。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06/A64CCAC66C86C4BB1721BE4A6C1A7413A8A3F80E_w600_h530.jpg尾形光琳,《风神雷神图屏风》中的雷神,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风神雷神图屏风》被后世日本画家反复创作,其中最有名的是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尾形光琳的忠实模写。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在《北斋漫画》中也画下了风神和雷神。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06/039A978AD8D91BC289FDEF8CA628228AB67F09CA_w600_h463.jpg葛饰北斋《北斋漫画》,右为雷神   而在中国,雷神的形象却不断演变。面相威猛,赤唇环眼的雷神形象在唐以后逐渐消失。元代永乐宫壁画中所画雷神虽仍为“大首鬼形”或“力士之容”,但已经穿上的朝服。不过手持雷鼓依旧是他的标志,将鼓和雷神联系,不仅是因为雷声与鼓声相近,还和鼓的神圣性有关。自古以来,鼓便是通天的神器,主要为祭祀所用;而雷也被视为是天地之鼓,雷鼓是用来祭祀天神的。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06/B3E094D7AEBBD40E116374F7906C0A65B6CE1824_w600_h462.jpg山西芮城永乐宫朝元图中的雷神   随着道教的发展,雷神的形象也变为猴脸、尖嘴,雷神也逐渐体系化。道教中级别最高的雷神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那么雷神为何人?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闻仲最后被封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但也有认为这一尊神为轩辕黄帝,早在北宋时期就已有了“轩辕氏得道,升天为雷神,号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典籍中,还有雷神是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之说。但无论他的形象如何之变,雷神都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06/B11D984DF7F7DB861AAFD507E15032E2B7756475_w600_h933.jpg明《雷神图》(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0-2-17 11:18



伊川出土有商代青铜“子龍父己”鼎,鼎上浮雕的龍图案,似巨龍在施雷电之法:
鼎内刻有铭文:“子龍父己”。其中第二个是“龍”字的形象,乙字形张着巨口,背有飛翼的巨龙。裘锡圭先生著有《文字学概要》,将这个甲骨文字厘定为“龍”。https://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002/16/212808omsm7b9zmk91lshz.jpghttps://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002/16/213520rd86a1w4w8chlg41.jpghttps://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002/16/213903xhkphkv0yzeteuee.jpg有人认为这个甲骨文龍有些像闪电的符号,一曲一伸,又命名这个“龍”符号叫“申”。“子龍父己鼎”又称为“子申父己鼎”。由于闪电出现必然有轰隆隆的声音,先民就把电光闪耀发出的震耳欲聋“隆隆”的声响,命名为“龍(龙)”。把“龍”显现施展法术过程,称之为“雷电”“雷雨”。 于是就有了过年过节祭祀天神和龍王爷,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尤其在天大旱时,百姓们最先想到就是要向龍“祈雨”。雷字的演变过程如下,龍是雷的化身,最早的甲骨文雷字,就是龍在天空张着巨口,摇头摆尾,活龙活现在施展电闪雷鸣法术的意思: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20/2-16/ee9c2176-0d95-46aa-9bb3-a1c37e5bfcd0.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火神与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