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行】漫步扬州东关街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唐代杜牧的诗句,据说描述的就是扬州的东关街。唐代,扬州赢得了“东南第一商埠”的美誉,有天下“扬一益二”之称;而利津古渡(即今天的东关古渡)是当时扬州最繁华的交通要冲。有了码头就有街市,舟楫的便利和漕运的繁忙,催化出一条商贸密集、人气兴旺的繁华古街——东关街。 东关街是扬州城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也是扬州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的发祥地和展示窗口。自大运河开通后,这条外依运河、内连城区的通衢大道,逐步成为最活跃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集聚地。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东关街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特色。全长1122米,原街道路面为长条板石铺设。 街内现有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古树老井等重要历史遗存,包括19家传统商业老字号。老街在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 东关街的城楼,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始建于宋代,后进历代翻建,如今是扬州古城内保存较好的建筑之一。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宋高祖赵构以扬州为“行在”,次年昭命“扬州浚隍修城”,史称“宋大城”,东西约2200米,南北约3000米,设有四门,东为康海,西为通泗,南为安江,北为迎恩。 东关街的武当行宫,白色门额上的刻字已经漫灭难辨,不过倒也正显得古老。门的两侧挂着对联“与天同寿神仙府,长生不老道人家”,于市井中平添了几分仙风道骨。这是一座道教宫观,原来叫“真武庙”,明代宣德年间官府重修,嘉靖年间有人立了“武当行宫”碑碣祈福求雨,此后逐渐改换了名称。 东关街的巷子,和洛阳老城的巷子相比,狭窄但又精致,看到的最窄的巷子两人并肩的宽度都不够,对面而行的人,需侧身避让才能通过。漫步这些小巷子,明清时代的名人故居随处可见,其中除了文仕之人之外,还有不少当时大大小小盐商。 比起古时的繁华,今日的游客熙攘,寻常巷道,百姓人家的生活更让人觉得历史的真实以及无情。 发送完毕,谢谢观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