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版主老师
看了版主老师关于董笃行的答复,引起我的兴趣,上网差了一下全国六尺巷、仁义街、仁义巷的故事有好多!:D
清康熙年间张英版安徽省桐城市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张英,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员,六尺巷典故主角。
邻居吴氏,历史未载明其身份,一般多认为是经商或读书的平民。
:D
清朝咸丰年间单懋谦版湖北襄阳
清朝咸丰年间,襄阳有两个大户,一个是单家,主人单懋谦是当朝宰相;一个是杨家,主人杨君盘是安襄荆郧总绅士,两家住一条街,门对门。这两家的家族亲戚倚仗权势,在城里启梁造屋,抢占屋场,把城里的一条路挤得只剩几尺宽。谁要打这儿过,骑马调不过头,挑担换不过肩,人们称这儿叫"巷道子"。
.有一年,杨家又要扩建大院,墙根脚下到巷道子中间。单家见杨家占了便宜,就不依啦,说占了这边的屋场。杨家偏不认帐,说巷道子是杨家屋场。两家闹得不可开交,县衙、府上都不敢管这个闲事。单家见杨家死不服输,就写了一封家书,叫单大少亲自送到京城给单懋谦,想用当朝宰相的行势来压杨家。
嗨,难怪人们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你猜单懋谦看了信咋办?他二话没说,提笔就在纸上写道:"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教训家人,眼皮子莫太浅了,要给后人留下好名声!不光那一墙不争,还要让两墙!单大少碰了一鼻子灰,气儿都没缓过来,又打马赶回襄阳,赶紧差工派役,准备挪墙。这挪墙比不得挪桌子板凳,伸手就动,单家硬是把临街的房子拆了,重新摆治椽木檩条,重新下墙脚,比盖新房子费的功夫还大!你说要用好长时间?花好些钱?
大门大户的墙,都是三、四尺宽,两墙一让,巷道子就宽了丈把子。城里百姓们见单家腾宽了巷道子,说单懋谦肚量大,积了功德。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杨家本想多占点儿屋场,没想到单家来这一手。杨绅士想,人家单家恁大的行势,还这么大肚量,我杨君盘要是还死脑筋,岂不遭众人嗤笑?人家能积功德,我就不能积功德?想到这儿,他也差工派役,把自家的墙也往里缩了几尺。
这一来,巷道子不光骑马能调头、挑担子能换肩了,三张牛车并着走还大宽大展呢!从这儿起,人们称巷道子叫"仁义街"。
:D
明嘉靖郭朴版 河南安阳
安阳的老城路密如织,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这每一个街名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其中“仁义巷” 的故事最被人们津津乐道。而这个故事,和郭朴郭阁老有关。郭朴,安阳人,生于明正德年间。嘉靖十四年中进士,曾两任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故又称郭阁老,又至太子太傅,后三次上疏乞归故里。郭朴为官清正,主管官员的升迁任免时,他不徇私,不畏恶,“唯以大公行之”,“以廉着”,官声颇佳。他才学过人,着述颇丰,计有《学约》、《四思箴》、《四畏箴》、《九字图说》、《彰德府续志》等,时称东野先生。他为人正直豁达,不为物喜,不为己悲。
仁义巷是郭朴的祖宅所在地。当年郭家邻居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便和那家论理,一来二去闹得不可开交直至上了公堂。地方官畏惧双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审理,于是两家继续争执。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将此事回禀已位居“宰辅”的郭朴,希望他能出面为家人“撑腰打气”.
郭阁老看完书信,心里已经明白了八九分,马上叫人润墨,写了一封回信,让人带了回去。
郭夫人一见回信,心中甚是欢喜,急忙拆开细看,只见信中写着四句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郭夫人看罢书信,觉得还是“阁老”有修养,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于是又让家人从自己宅院的一边让出了三尺宽的地方给王山使用。
再说王山,见郭家不仅不争被自己多占的地方,反而又给自己让出了三尺,很受感动,不禁想,看人家郭朴在京城做宰相,权高势重,还给咱一让再让,真是高风亮节,令人敬佩,而自己却占人家的地方,真是太不应该了。于是,他就主动把自己的墙拆了,往后退了三尺,这当中的地方便闲置起来。后来,从这里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小巷。人们为了感念“郭阁老”义让宅基的品行,便给这条小巷取名叫仁义巷。这条小巷直到2002年老城改造时才消失,但仁义巷的传说将会永远在古城人的心里流传。
除此之外好像还有不少,版主老师不知可否考证一下哪一个更符合历史事实。
题外话:"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安徽省桐城做得比较好,把六尺巷搞成了国家3A级景区,文明教育基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