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故事)史上最早的无间道
史上最早的无间道众所周知,毛泽东精研历史,却从不轻易给人点赞。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大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毛泽东对他们既不加分也不打赏,只不过轻描淡写评了八个字:“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至于横扫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也只给了个七字差评——“只识弯弓射大雕!”但唯独对郑州的有个人,却给于了高度评价,称他“很厉害”。这个人就是郑庄公,郑国的国君。
他是史上最早成功运用无间道的人,《左传》里有记载,名字叫《郑伯克段于鄢》。
http://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26/160828q91qwhhhcwnnn14f.jpg
下边,且听我慢慢从头说来。
话说郑国老国君郑武公,娶了个老婆,南阳人,姓姜,按古代的规矩,叫武姜,又称姜氏。姜氏生孩子的时候,难产,这可把姜氏吓了个半死。所幸,母子平安。但姜氏认为,这个儿子是自己的克星。非常厌恶他,于是给他起了非常难听的名字,叫“难产儿”(“寤生”)。试想天底下那个当妈妈的不爱自己的孩子?而这个女人自私到了极致,即使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也没有一点温情,冷落他,嫌弃他。后来,她又生了个儿子,小儿子不仅乖巧,颜值还高,非常讨她的欢心,于是给这个儿子起名为公叔段。两个儿子一天天长大,一个整天被母亲娇宠着,一个在“难产儿”“难产儿”的鄙弃声中忍受着人间的薄凉。
这个不知进退的女人不仅嫌弃这个“难产儿”,还多次吹枕头风,恳求自己丈夫郑武公把位子传给小儿子。在古代,妇人干政,是极其出格的事,嫡长子继承制更容不得女人插嘴。大儿子不仅要面对冷漠、嫌弃,更要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生命危险。须知,在权力争夺中,常常是你死我活。
都说冷漠的种子结不出爱的果实,阴冷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有心灵的阳光。果不其然!险恶的生存环境,使得这个大儿子敏感细心隐忍老练,比一般孩子早熟,达到了超常的程度。
日子一天天挨过来,难产儿也一天天长大。武公并不糊涂,按照祖宗遗训,最终把继承权传给了他,史称郑庄公。
看到庄公继位,姜氏愤愤不平,趁他王位还没暖热,去向宠爱的小儿子讨要封地。要哪里?要制。制,就是如今的虎牢关一带,在荥阳西北,我们去看过这个地方,如猛虎盘踞,道路一扁担宽窄,只容一辆马车通过,不能错车,和函谷关齐名。庄公说:“虎牢关地势凶险,易生祸端,虢国的国君就死在那里,万万不可。换别的地方,您要哪儿我给哪儿。”割肉要捡肥处割,姜氏就讨要一马平川的富饶地带京,没想到庄公一口答应了。公叔段从此被成为“京城大叔”。
没过多久,大夫祭老二(祭仲)匆匆忙忙赶来向庄公汇报:“主公,不好了!公叔段不守祖宗礼制,城墙修那么高那么大,严重越礼。这小子明显居心不良啊。”
庄公说:“姓姜的女人要这么做,我能有啥办法?!”
祭老二说:“姓姜的女人啥时候满足过?不如早点打发了他们,别让祸患蔓延开来,否则,大哥您收拾不住啊!”
“兄弟放心,多行不义必自毙,您等着看吧。”
各位听清楚了没有?一个男人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姓姜的女人”,奇葩的女人,生出奇葩的儿子,喊自己亲妈“姓姜的女人”,和喊自己的儿子“难产儿”一样,都是天下一绝。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庄公手下的伙计也跟着称呼“姓姜的女人”,这关系得有多铁?祭老二和庄公,必须是百分百的发小、心腹!要知道自小到大,为了自保,庄公必然结交一帮生死弟兄。这些伙计在一起毫无拘谨才能随口说出“姓姜的女人”。如果没有一帮铁哥们,还当什么国君?早就成废柴了。
又过没多久,大叔又悄悄侵扰西边和北边的边境地区,试探庄公的反应。郑国的大夫公子吕,庄公的又一个哥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对庄公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主公您要再不动手,那干脆拱手相让,把国家交给他,我去侍奉他好了。您不能眼睁睁看着他胡来呀,赶快除了他们吧!”庄公说:“不急,不急,他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大叔看到哥哥没采取什么行动,心里乐开了花,您哪,就做锁头乌龟吧。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原来属于庄公的地盘也吞为己有。公子吕火了,急告庄公:“他的地盘在扩大,人数在剧增,战斗力指数在飚升,赶快干掉他吧!”庄公说:“ No作,no die!让子弹再飞一会!”
公叔段筑高墙,广积粮,厉兵秣马,磨刀霍霍,准备偷袭庄公。私下约好,由姜氏作内应,给他打开王城的城门。庄公知道了他们偷袭的日期,说:“中,是时候了。”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攻打公叔段的老巢京城。
哇噻! 最狗血的场面出现了!
还没开战,京城的军民都背叛公叔段投向了庄公。大叔也没想到,自己精心准备了多年的偷袭,突然间就被秒成了渣渣。人们常说的“土崩瓦解”,也没有这么快吧?容不得他的小脑壳细想,撒丫子跑吧!这一跑,跑到了鄢陵。庄公的人马如蛆附骨如影随形,跟着去了鄢陵。鄢陵待不下了,又只好孤零零一枚单身狗,窜到共国避难。
至此,郑庄公彻底除去了心头大患。
《左转》高明就高明在使用了委婉含蓄的“春秋笔法”。很多地方,细思极恐。仓皇逃命的公叔段来不及细想,我们可以替他仔细想想。想想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吧,号称百万雄师,貌似坚不可摧,转瞬间就成了纸糊的废物灰飞烟灭。
为什么臣下每次向庄公禀报,庄公都气定神闲?为什么对步步逼近的危险,庄公都稳如泰山?在史书的字面背后,分明有一只暗笔描写了从未出场的人物。《左传》原文有四个字“公闻其期”,是揭开整个故事情节内幕的密码。试想,公叔段和姜氏的偷袭日期,是绝密的军事情报,只有天知地知娘俩知,庄公怎么就“闻其期”了呢?对,聪明的你一定想到了,公叔段的身边有公叔段最贴身的高参,那一定是庄公最贴心的卧底!庄公、姜氏、公叔段、祭仲、公子吕,这些都是出场的人物,但对局势影响最大的人物自始至终没有露脸。他(们)才是庄公真正的心腹,也是埋藏最深的死士。他(们)和庄公的关系,远比祭仲和公子吕还要铁。庄公能对自己母亲和弟弟明察秋毫了若指掌,全仰仗他的功劳。祭仲和庄公关系铁到可以直呼他亲妈“姓姜的女人”,庄公也没告诉祭仲自己的底牌。公子吕能够对庄公说“灭了你妈和你弟弟吧”,很明显他们的关系超越了母子情兄弟情,称得上是庄公的左膀右臂、肱骨之臣。但他俩都对那个卧底一无所知。
有首诗是怎么写君王的?
君王的心事你别猜,
君王的心思如大海,
君王的棋路你永远看不明白,
埋藏最深的才是真爱。
庄公在两个最亲近的铁哥们面前,连一句口风都没透露,这局,做得是天衣无缝!
http://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26/160430o7ioiuiissiq6oq3.jpg
如果只看到这里,你以为就了解了庄公,那你就又错了。同学们啊,好好动动脑筋想想,公叔段违背祖宗遗训,高筑城墙,侵扰边境,扩军备战,阴谋偷袭……这一系列的活动,是这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了娇生惯养的人能做得了的吗?为什么还没开打自己的人马就全部反叛了呢?怎么忽然间自己就成了砧板上的肉呢?呵呵,你终于想到了!是不是公叔段身边有谋士指点谋划、步步诱导的结果?那个谋划者,是不是故意给他挖坑做局?你公叔段不犯错,我如何收拾你?犯错就要犯大错,等你有了十恶不赦的死罪,我才能名正言顺下死手。看,江湖有风险,处处都有坑,这个挖坑人必须是身边最信任的人。而这个让姜氏和公叔段最信任的人,恰巧,是庄公早年埋在公叔段身边的卧底。为什么你是臣子他是君?因为你不懂他的局。
看看后世是怎么评价郑庄公的: “老谋深算”、 “阴险狡诈”、“虚伪冷酷”、“老奸巨猾”……中肯,一点都没说错。
中国历史上能和他相提并论的人不多。康熙继位的时候是少年,敖拜大权在握,虎视眈眈,但他有皇族支持,不够凶险。松赞干布继位的时候,也是少年。父亲被叔父们毒死,内忧外患,异常危险,但他有自己的母亲和舅舅鼎力支持。从一出生就如同弃儿,连自己的亲生母亲都想加害自己的人,寤生(庄公)算是唯一的一个。若没有非常手段,他根本连生存的可能都没有,更别提继承王位。心思缜密如发,善于观察运筹,能够收拢人心,也是环境成就了人。
运筹帷幄,精心布局,不动声色,稳操胜券。以毛泽东的眼光,能够看出郑庄公的棋路,说他“很厉害”,绝不是心血来潮。
因为,郑庄公,的确,是史上最早成功使用无间道的高人。
http://www.lyshangd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26/160437vz565o6ppldm6oco.jpg
(2015年秋)
写得真好,妙趣横生 能将历史故事解读成这样,没说的,赞吧!
另外,提点不同意见,首先更正一个小错误:“去向宠爱的小儿子讨要封地”应为“去替宠爱的小儿子讨要封地”,否则易生歧义。
其次,公闻其期,自以为不一定是卧底的功劳。因为那个时候出兵打仗,需要“大动干戈”,主要作战武器战车身形庞大,想要做到偷袭不容易,没准儿这边公叔段刚一出兵,就被“斥候”探知(不知道那个时候的侦察兵是不是叫“斥候”),而快马加鞭回来报信儿了。
文章前面说过,公叔段是多行不义,或许是在封地胡作非为惹怒了当地百姓,才导致全民背叛,土崩瓦解。
不知道说得对不对,权当与楼主商榷。 是不是最后挖啦口井娘俩见面,小时候好像读过。 写的真好! 苦笑 锋语 发表于 2018-1-26 17:13
能将历史故事解读成这样,没说的,赞吧!
另外,提点不同意见,首先更正一个小错误:“去向宠爱的小儿子讨 ...
锋语看帖很细,坦诚指正,非常感谢!也感谢各位朋友浏览、讨论。
今天看到不少关于郑州的帖子,想到了这篇旧帖。原帖跟在平常人版主的一篇杂文之后,存了下来,今天整理了一下,贴出来凑个热闹。
把“向”换为“替”或“为”,意思更明晰,避免了语意错误,“向”字确实有歧义。谢谢峰语! 能指证错误的,还有老三届985、统一不思想等朋友,你们都是当之无愧的“一字师”!
文中还有两处错误:
1、“那个女人不爱自己的孩子”里,“那个”应为“哪个”。
2、“锁头乌龟”应为“缩头乌龟”。
其它错误,还有望大家一一指出。拼音打字,常出现错误,在这里向各位致歉。
古代打仗比较有意思,提前下战书告知对方,类似现在的约架,说好开战的时间地点,谓之“伐”。不宣而战,是很不仁义的,谓之“袭”。大叔对他哥,是标准的偷袭行为。夜晚由母亲偷开城门,弟弟向哥哥动手,这是绝密。“公闻其期”,以及随后大叔的土崩瓦解,都非常耐人寻味。所以我说这是揭开整个故事的密钥。
以毛泽东熟读并详批《资治通鉴》17遍的功夫,平心而论,庄公所治的那点家业,根本不值得点评“郑庄公很厉害”。能特意夸他,绝对看出了其中的猫腻。电视剧《风筝》里的“影子”和“风筝”,可以做个参考,最不可能想到的,离真相更近。
剖析的很好,令人阅后回味无穷。 姓姜的女人成就庄公 学习了,写的好,辛苦了 学习了,写的好,辛苦了 需要做些补充说明:
1、“大叔”不念“da叔”,念“tai叔”,和现代汉语里的“大叔”不是一个意思。文中没有特别注音,容易引起误会。
2、有几个成语出自本篇:“多行不义必自毙、黄泉相见、其乐融融”等三个。还有一个俗语“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也脱胎于此文。
3、“武姜”,是姜氏随武公的谥号而叫,这个称呼是后来的。在当时只能叫“姜氏”,不能“武姜”、“姜氏”并称。
网络写帖,行文粗糙,语言随意,不够严谨,还望诸位港友多多担待。
拜读了 以毛泽东的眼光,能够看出郑庄公的棋路,说他“很厉害”,绝不是心血来潮。 楼上都是牛人,我等佩服 说文解字!
拜读了! 原来如此,读史明智,果不虚言 夜半歌声 发表于 2018-1-26 22:37
最无耻的是黄泉相见!
对!那是做的又一个局,让时人看,让史官写。
在地道的出口,定格了一个“其乐融融”的镜头,立即、马上,堆出来的笑容迅速冰冻,面纱随即彻底撕开。原文用了极为精彩的六个字——“遂为母子如初”。春秋笔法,处处用心。这个“初”字用得最妙。“初”时,母子何尝有过丝毫温情?“初”时就冷若寒冰,而且一直都是紧张的暗战。如今不过是从地窟走进冰窟,只不过站在冰窟里的角色换了而已。
作为道具,姜氏在走出隧道那一瞬间,已经失去了最后的价值,至于她的生死,再无下文,也可想而知。
庄公这伙计心思缜密,后人会怎么说我?绝不能留下硬伤!
隧道里母子二人表演的这出小品,远超赵本山和宋丹丹,一度忽悠住了很多人。昨天还有一个朋友在说,“不管怎么说,庄公对他母亲还很仁义啊。”那是电视里导演导出来的母子关系,不是历史的真实。仔细揣摩“遂为母子如初”这六个字就明白了。
不错 看贴觉着楼主贴子写的有趣,看楼主回贴,更觉着楼主人也着实认真的可爱呢~:P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8-1-26 20:14
需要做些补充说明:
1、“大叔”不念“da叔”,念“tai叔”,和现代汉语里的“大叔”不是一个意思 ...
受教了! 一个大海龟问了个问题:你说的那个卧底究竟是谁?史书上没有啊。
我说,“无间道”处于地狱的最底层,是个不见光的地方,连影子都不留。单线联系,完成使命就蒸发,这是“间”的宿命。
他们会像商鞅、韩信、大可、虎三那样死得很惨,却不会有他们的名分。
那伙计感慨说,这也太暗黑了。
教育科学学院的同学,请搜索“洛阳信息港洛阳城事”查找本帖。
如何不好找,可以在主页面右上角“搜索栏”检索。看到本帖的同学,复制地址,转发到班级微信群,可以通过微信打开。
好帖,细思极恐!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习了,写的好,辛苦了 又见大作! :) 八风道 发表于 2019-3-11 10:39
只是建议,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你的开帖建议!
也多谢论坛朋友们的理解和支持!
我发的一些帖子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懒于整理。
不好意思哦。:hug:
人都是有缺点的。盖棺才能定论。 江山代有人才出,继承衣钵几十年! :) 拜读啦! 拜读大作,学习了。我觉得老毛如果当一个北大历史系教授,也可以做到数一数二了。 老帖新读,受益匪浅,平和老哥文采过人,不亏学者之名! {:310:} 原著出自专业写作班子之手,博大精深、字字珠玉自不必说。楼主的批解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把原著的精妙点评的如此透彻、如此的酣畅,堪称论坛难得一见的好文。
佩服! 输入用户名 发表于 2019-9-29 11:42
原著出自专业写作班子之手,博大精深、字字珠玉自不必说。楼主的批解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把原著的精妙点评 ...
多谢先生抬爱,也感谢楼上各位朋友支持。
顺祝各位港友节日快乐!
张晨阳 发表于 2019-9-29 05:20
老帖新看,以史为鉴,岁月无情,郑县一现,江山如画,平和淡远!
我在吴国和越国的城乡结合部向楼主问好!
纵横四海,快活神仙,羡慕嫉妒不恨!:lol
吴越春秋,螣蛇青龙。问好晨阳,快乐旅行!
我的大篷车整装待发,明晚开拔。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