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不做“道德沉默者”---看网友“风云雷电暴”仗义直言打抱不平却被群咬有感 路见不平,没有伸张正义一声吼,而是悄无声息绕着走;见到摘花折柳、当众亲昵、大声喧哗等违背公序良俗行为,往往无言以对,顶多侧目而视;真有表达意见、维护公义的机会,左思右想,最终还是“没啥说的”……有专家将具备正常的公共道德准则、但在遇到违反公德行为时选择保持沉默的人,统称为“道德沉默者”。 不消细想,这样的人其实不少。你我他,面对如此情景,或许都曾面面相觑,却都选择怒而不言。社会公德虽无成文,也不强制,但约定俗成,是社会正常运行之必需。正常情况下,应当是维护者理直气壮,违反者自知理亏。如果违反者嚣张、维护者寥寥、沉默者众多,就不是小问题了。沉默也是态度,沉默的人越多,表明公众对失德行为忍让和默许程度越高,这些行为受到谴责和制止的可能性就越小。日积月累,社会风气遭到侵蚀,是非标准界限模糊,公德标准发生偏差,继而造就更多的“道德沉默者”,降低社会文明程度,拉低公众道德水平,恶性循环,贻害无穷。 明知不对,为什么沉默?从大环境讲,当下仍处于社会转型期,尽管新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尺已经确定,但社会公众的荣辱标准、价值评判、认知程度等,还有待调适、认同,直至形成整个社会认同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一些新生事物该不该管、谁来管,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就个体而言,很多人沉默的最大原因,其实是担心站出来只是一个人,说出来没有附和者,为公益挺身而出,却搞成了单打独斗、私人纠纷。还有一些人,从众心理严重,利害权衡过多,遇事习惯后缩,宁可袖手旁观,也不支持声援。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公序良俗已经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是维系人类社会存续牢不可破的文明底线。它潜移默化,深植于人的内心,影响人们的所思所为。心存良善、厌恶丑行、追求美好者,无论何时都是社会大多数。那些违背公德的所谓“个性”,固然热在当下,但注定行之不远。 行动意味着改变。一个更加文明进步的社会,人人向往,也需要人人努力。同声相和、不平则鸣,是人的共性,也是天性。实际上,“道德沉默者”完全可以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行动者。他们有正常的道德行为准则,对违反公德的行为有判断、有态度,只是缺乏表达、不善表述。只要这些人不做“道德沉默者”,从现在起,从小事始,勇敢发声,表明态度,维护社会公德,制止失德行为,带动身边的旁观者、从众者转变为行动者。如此良性发展,社会正能量就会逐渐增加,违反公德者就会感受到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如此,清风正气渐浓,歪风邪气日衰,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就会在我们更舒畅、更美好的生活中得以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