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笛声--《中国公益组织国际化进程在加速》
过去30年,中国公益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的快速发展,在很多人眼中,中国公益行业已然走出了一条与其他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特色化道路,甚至在某些方面,俨然有后来者居上的态势。而在行业高速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公益组织也开始尝试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化尝试,从原本的受助方积极向施助方转变,但在角色的转化过程中,阻碍并不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益行业,而当时仅有的几家基金会或社会团体,也都无一例外夹带着浓重的政府色彩,更像是政府为了完善当时的社会治理体系而成立的另类行政机构,而他们的能力并不知足以满足当时社会发展所出现的众多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境外NGO开始进入中国,有的与高校开展合作,致力于对学术、人才的培养;有的与政府合作,支持后者在民间组织培育、治理方面的探索,以及在扶贫、医疗卫生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还有的则开始资助逐渐兴起的本土化民间NGO,扎根于环保、妇女权益保护等领域。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众多的公益组织无疑扮演者“受助者”的角色,境外NGO所带来的,除了在物资与资金方面的帮助,其更多带来的是先进的公益理念和项目运作模式,这对于当时方兴未艾的中国公益领域而言,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在中国公益行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许多公益组织及其负责人身上,仍可看到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众多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速度”被世界所称赞。而在此期间,中国公益行业也迅猛发展,基金会数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仅有的4家,到如今的六七千家,社会组织总数超过了70万,全年公益捐赠总额突破千亿,公益项目覆盖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扶贫、环保等各个领域。而随着互联网与公益的深度融合,中国公益行业正在迎来第二次高速发展时期,“轻松连接,人人公益”的中国式公益模式正在形成,甚至俨然超越了许多发达国家。在快速发展中,中国公益组织也开始走出国门,尝试在海外开展公益项目,从2009年开始,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先后走出国门,在海外落地公益项目,涉及领域包括儿童教育、医疗卫生、抗震救灾等领域,但对于中国公益组织而言,国际化进程的道路并不顺利。一方面,众多公益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内公众及企业捐赠,而其在海外项目运作过程中,来自国内舆论的压力从未间断,为何要在国内社会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在别的国家开展公益项目;另一方面,对众多公益组织而言,在海外开展公益项目过程中,无论对当地的风土文化、管理制度等缺乏专业能力,导致项目具体执行过程中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此外,民间组织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着缺乏顶层政策支持,公益组织海外设点基本上都是内部理事会讨论批准,一旦海外项目经营过沉重分出现较大纠纷,即面临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种种阻碍,都在制约着中国公益组织走出去的步伐,中国公益行业在逐渐强大的过程中,在国际上的民间力量中,却声音微弱。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即便道路坎坷,中国公益组织始终未曾放弃,随着免费午餐落地“非洲”开餐,2017年8月,邓飞宣布在美国成立“邓飞基金会”;9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埃塞俄比亚红十字会签署了中国公益联合援非的首个非洲国家合作框架协议等,在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中国公益组织必将走出又一条属于中国公益组织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书写中国民间公益力量在世界性舞台上灿烂的篇章。案例“免费午餐”落地非洲2017年3月,经过四个多月的前期准备,“免费午餐”正式落地非洲大陆肯尼亚,让肯尼亚首度内罗毕马萨雷贫民窟的肠溶希望小学、汉卡小学、长青造梦小学等五所学校的1103名贫民窟儿童吃上了免费的早餐和午餐。项目资金由“明珠救援”创始人薛雨提供。为了保证免费午餐项目的良好执行,让非洲孩子真正受益,项目采取三方监督的方式:1、免费午餐落地志愿者对各个示进行直接监管,定时查看学校视频数量和质量;2、当地政府部门介入监管,定时去各个学校进行监督,并且每个月出一份报告;3、将免费午餐具体信息在贫民窟开放,邀请家长参与监督。而对于该项目的开展落地,却引来了许多网友质疑,认为中国还有那么多吃不上饭的孩子,为什么要去帮助非洲?拿着为中国孩子募集的钱去非洲志愿是否合适?面对质疑,邓飞回应称,我们一方面看到国内孩子没有吃的或吃的不好,我们要加大帮扶力度,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非洲的孩子同样需要帮助,而且这部分资金是另行筹集,并且专款专用。中国逐渐强大,我们应该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饥饿、贫困、疾病等都是世界面临的难题,对海外的帮助不仅仅是出于人道主义,是中国强大的表现,也是中国软实力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8月1日,邓飞宣布在美国正式注册成立非营利组织“邓飞基金会”,该基金会目前将负责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儿童免于学校饥饿,带来的是对当时方兴未艾的中国公益领域而言,改善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为儿童解决其他普遍性困境问题;支持年轻人参与全球食物,并提供社会服务机会。(本报记者 菅宇正)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