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如何评估与企业合作的效果?
NGO评估自己与企业合作的效果当从项目、人员、机构甚至行业这四个方面进行。合作效果的评估:1. 项目:项目目标是否及时达到了,企业是否通过项目而实现了社会责任,项目的服务对象即公众是否满意,项目管理过程是否专业,项目的评估体系是否清楚而公正,通过项目执行而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否有利于下一次合作的开展及NGO的成长,是否通过该项目而与企业建立起了中长期合作伙伴关系。2. 人员:NGO项目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是否被强化了,设计和制作公益产品的效率是否提高了,专业性是否提高了,眼界是否开阔了,中长期目标是否更清晰了。3. 机构:机构管理层是否向企业学到商业模式了,市场意识是否加强了,创新意识是否加强了,是否比以前更注重结果了,机构的组织结构是否改革得更灵活、实用、高效了,机构的文化氛围是否更加民主了,管理模式是否更加科学了,奖罚是否更加分明了,财务管理是否更透明了,招聘的人才是否更优秀了,机构公信力是否提高了。4. 行业:有关行业自律的法规是否更加健全了,执法是否更严了;与其他NGO是否沟通增加了,合作是否更频繁了,合作方式是否多样化了,合作效果是否更佳了;管理层是否更加重视行业自律了,管理层是否更注重财务等各方面管理透明公开了,管理层是否更乐于接受公众问责了。案例分享3.7.1 NGO提供的与企业合作案例以下两个案例均来自知名国际环保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TNC),讲述他们在中国如何与公司合作保护生态环境的故事。案例10:大自然保护协会 (TNC) 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合力保护长江生态大自然保护协会 (TNC) 与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官方网站:http://www.tnc.org.cnhttp://www.ctgpc.com.cn/媒体链接: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2-02-29/100824033983.shtml案例提供者:大自然保护协会 (TNC) 企业合作顾问 朱乐先生 大自然保护协会 (TNC) 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经过三年的接触以后,于2008年签署了为期5年的谅解备忘录 (MOU) ,即《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和大自然保护协会 (TNC)关于开展金沙江下游生态系统保护项目的合作备忘录》(2008-2013)。该项目的目标是:改善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发电和防洪运行对环境的影响,保护长江上游鱼类,在水力发电、防洪规模与鱼类保护方面达成一种平衡。解决的方法是:优化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的调度,调整大坝防洪库容;同时,采取改善分蓄洪区管理等措施平衡洪水风险。 三峡公司是大型央企。TNC与三峡公司合作主要在两个方面开展:1. 生态流推荐方案;2. 水电补偿基金。生态流就是能满足下游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在繁殖、产卵、生长不同阶段对流量、流速、涨水过程和温度的要求的大坝下泄水流。而开展生态流调度,改善鱼类生境条件和水利工程运行的主要矛盾之一是:大坝发电、防洪调度造成的鱼类所需径流的改变。简单说是因为发电、防洪与生态流之间有着一定的冲突。水电补偿基金就是一种能一揽子解决发电、防洪和保护矛盾的解决方法。 在生态流推荐方案合作上,TNC鱼类生态和生态流方面的专家与其他科研院所的专家一起,为金沙江下游梯级大坝和三峡大坝提供了生态流调度方案的建议。2011年6月,三峡大坝按照推荐方案的建议进行了首次生态调度放水。2012年夏季,该方案继续完善和实施。这两次生态调度放水为长江四大家鱼野生种群的产卵、繁育提供了及时且重要保障,鱼苗孵化量均有明显增长。同时TNC继续推行“水电可持续基金”的整体解决方案。该项目通过 (2008-2011) 三年的实施,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TNC和三峡公司以及其他国内科研院所一起,通过一系列研究,包括:长江流域保护优先区、生态流、洪水风险演算、发电效益增量、分蓄洪区土地利用、洪水损失、基金财务模型以及洪水风险管理政策等,最终形成《长江可持续水电生态补偿资金机制建议书》。 在合作中,TNC强调应注意到大坝的多种功能,包括发电、航运、灌溉、防洪等等。虽然TNC的使命是为了保护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陆地、河流和海洋,但TNC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手划脚,对项目目标的设定也不只为了生态和野生动物的保护。TNC认为,像长江这样的大型流域淡水保护,说到底永远都应该寻求一个经济发展与保护的平衡状态。 TNC与三峡公司的合作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通过交流和沟通,以务实和科学的态度寻找平衡方案。当然,要将方案最终获得实施,产生实际的保护效果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值得庆幸的是,通过合作关系的建立,双方在合作领域上立场达成一致,共同推进着水电可持续基金的实施。 2011年到2012年年底,TNC一直在做机制方案的推进。推进策略分两个方向:1. 整体解决方案可行性研究获得主管政府部门的认可,从上到下实施。2. 寻找项目实施不同环节如分蓄洪区管理、梯级电站联合调度等具有生态意义的突破口,小范围试点,从下到上逐步推进,最终实现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2012年,TNC完成了“水电可持续基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但“基金”尚未启动。专家据实施进展推测,原定2015年实施水电可持续基金的目标会有一定的延后。 TNC 与三峡公司的合作使双方都大有收获,目前合作还在进行中。回顾合作的几年,三峡公司在环保理念上有所改变,的确把生态流、满足生态要求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此外,三峡公司在与NGO交流方面越来越有信心了。TNC通过合作认识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企业的压力是什么样的,矛盾点在哪儿,心态是怎样的等等。这些转变让合作的环境保护项目可行性越来越高,保护效果越来越明显。此外,双方在知识和研究方面的沟通交流提高了各自的能力,在其他项目的设计和执行中也都受益匪浅。+ + + +点评: TNC一贯因擅长与企业和平合作而在NGO圈内颇有争议。仅从本案例来看,TNC项目负责人在与企业打交道方面,无疑是一个秉持务实、科学态度的有心人。项目负责人注意去发现什么才是对方真正需要的 ,什么是对方最担心的,对方的压力有哪些,等等。接下来,TNC项目负责人努力去平衡各方面的需求,尽量做到让各方面都比较满意,目的是将项目做成。TNC对项目的期待比较现实,即经济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而不是孰是孰非、黑白分明的概念。当然,TNC也看到,各类NGO都是各有分工的,有唱红脸的,有唱白脸的,都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是NGO本身应找准自己合适的位置,并尽量在那个位置上发挥自己所长。
案例11:大自然保护协会 (TNC) 与诺华公司合作在四川西南为大熊猫栖息地森林恢复开展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大自然保护协会 (TNC) 与 诺华公司官方网站:http://www.tnc.org.cnhttp://www.novartis.com.cn/nov/index.shtml媒体链接: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1-09/24/content_23773880.htm案例提供者:大自然保护协会 (TNC) 业务拓展官员 周璐璐女士 作为地球之“肺”的森林,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为了支持国家建设,被大量砍伐而难以恢复并不是一个秘密。森林的消失,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逐步破碎化,原本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渐渐消失。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正在威胁着人们的生计,也干扰了森林的健康。 国际环保NGO大自然保护协会 (The Nature Conservancy) 应中国政府邀请从1998年进入中国开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其中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是重要的工作策略。一些在华的跨国企业希望通过资助相关项目来履行其社会责任,这在中国正渐渐形成风气。这个案例不同寻常的是,从NGO到企业,到地方政府,到社区和农户,在较短时间内全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将眼光放长远,为子孙后代的生存质量着想,让一个森林植被恢复碳汇林项目同时达到三个目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社区可持续发展。如今,这样一个高难度高投入的项目已如期实施了,就在中国最贫困的区域之一四川西南的大凉山。项目的地点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长江上游金沙江和其重要支流大渡河的中下游,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同时也位于我国颁布的《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中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横断山南段的优先区内。这里是大熊猫种群分布的最南端,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栖息地。 从2010年年底至2014年共4年间, “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将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甘洛县、美姑县、雷波县、昭觉县5个县及麻咪泽、申果庄、马鞍山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将近4200公顷的砍伐迹地和退化土地上实施。项目计划种植1200万株本地树苗,用于覆盖植被已遭破坏的山区土地,恢复大熊猫栖息地及关键廊道地带的森林植被。该项目预期将在未来30年内吸收大气中120万吨二氧化碳,即相当于吸收4万辆小汽车一年的排放的CO 2 的量(50公里/天)。除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之外,该项目还将增强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土壤不受侵蚀、预防山体滑坡和洪涝灾害,以提高当地社区和动植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项目有益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帮助恢复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建立包括大熊猫等珍稀和濒危物种种群交流的廊道。项目的造林实施和未来的森林管护,将为当地社区提供大量临时就业机会和长期森林管护岗位,并通过参与项目的实施,获得劳务收入。当地村民也将接受土地保护、植树、森林维护和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生活的技能。四川省当地的造林企业——大渡河造林局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项目的具体开发和实施;诺华公司作为资助者,通过投入项目开发和实施所需的资金,开展项目,购买项目未来产生的核证减排量;大自然保护协会 (TNC) 作为项目的技术咨询和支持方,负责项目的前期开发和设计,以及为项目未来监测和核查提供技术支持;项目所涉及的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巨大的政策及人力配套资金支持。截至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前期开发,编制完成了项目设计文件(PDD),今年年初由指定的第三方经营实体(DOE)对项目的开发进行了审定,项目在国家发改委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DM项目执行理事会的注册的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项目是按照CDM(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要求,采用CCB(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实施的林业碳汇示范项目。除了四川以外,TNC还在云南、内蒙古开始了相似的项目,将来还会在更多的保护优先区开展,目的是把森林多重效益标准,即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广泛推行开来。TNC认为,项目开展两年以来,基本达到了事先设定的目标;而且TNC很高兴地看到,诺华公司总部重视生物多样性和碳减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有效的实现;同时,诺华中国办公室深度参与此项目,对于项目有了越来越多的主动性,对环保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行动,CSR意识明显加强了。 世界500强企业诺华公司是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一直致力于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碳减排、碳足迹取消项目。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TNC一位员工了解到诺华公司的这个需求,就推荐同事主动去与公司沟通,包括与公司总部环境能源部及其中国相关工作人员沟通。谈判进展顺利。虽然获得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认证的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的价格远高出普通林业碳汇价格,但由TNC开发出来的这类林业碳汇项目对气候、生物多样性和人具有重大的多重效益,诺华还是欣然选择项目落地中国,为的是做成最有成效的森林植被恢复项目。 关于NGO如何与企业沟通,TNC认为,作为NGO,自己应该有一整套的解决方案提供给对方,并能让对方看到未来项目的成效,“不是纯粹去做慈善,是务实地去做事情,把捐赠的资金花在刀刃上”。之前做这类项目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经过了十几年的积累,TNC已经对这类项目有成熟的开发方案,成为业内林业碳汇项目的领军机构,经验的积累让开发团队更加懂得怎么去协调各个利益相关方,平衡各个相关方,包括企业和社区之间的诉求,推进项目更好地开发和实施。点评: 一边是有志于为碳足迹抵消出资的全球500强公司,一边是致力于碳汇林建造以达到解决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人三大问题的知名国际环保NGO。两方若不接触,就不会了解到对方的需求与自己的需求之有交叉有重叠。而一旦接触了,则一拍即合。找到双方共同需求,然后踏实做事,是NGO与企业沟通的开始。而在沟通合作的过程中,NGO大大拓宽了企业原先的项目目标设定,虽报价高于普通林业碳汇价格,却因项目设计的专业性和前瞻性而让对方欣然买单。NGO实质上是为企业合作增加了价值,为企业形象增添了光彩。TNC的务实、科学态度又一次赢得了企业的肯定。合作几年下来,企业对CSR的认识明显加深,双方都得到了成长。这样愉悦、顺畅的合作,也许会带给您一定的启发。小贴士6:碳汇?森林碳汇?“碳汇” (carbon sink) 一词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由此形成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简称“碳汇”)。通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效地管理来提高固碳潜力,所取得的成效抵消相关国家的碳减排份额。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与碳汇相对的概念是碳源 (carbon source),它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运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以下案例是关于陕西一家NGO如何与企业合作开展助学活动的。该NGO面对知名大企业,不卑不亢、进退有度,也许会给您带来一些启发。
案例12:陕西某志愿者协会接受某知名酒业公司捐款,资助贫困女大学生,合作效果让双方都满意陕西某志愿者协会 与 陕西某知名酒业公司案例提供者:陕西某志愿者协会副会长 陕西某志愿者协会因为口碑好,总有很多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请他们合作做项目。 2009年9月,陕西一家创业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知名民营酒业公司主动找到该NGO,希望捐给他们一笔钱,由该NGO挑选出50名贫困女大学生进行捐助,届时举办一场公开发放仪式,邀请省市级领导出席和媒体报道。 第一次接触后,该NGO负责人一直通过手机、腾讯QQ与该企业保持联系,互传文件、方案,就资助人数金额、出席地点、议程、分工反复磋商。最后,双方就活动地点的改变达成一致,消除误解增加互信;双方就资助人数、金额达成一致,一次付清资助款;双方就出席领导、议程安排、媒体报道达成一致;基本实现了沟通的既定目标,为今后继续合作打下了基础。 据这位NGO负责人观察,在此沟通合作过程中,企业的态度、观念和做法发生了一些可喜的改变。从以前居高临下,坚持必须按他们的想法、规模举办仪式,到接受NGO的建议,采用平等的、节俭的举办仪式;从必须要求媒体报道时在文字中出现企业的名称(以产生广告效应),改为只在图片或影像中现实背景板上打上企业的名称;且不再强求必须上报纸多大版面。企业认识到扶贫帮困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重在办实事,不再强求必须有某一级领导出席、某一种媒体报道。经过这次沟通合作,该NGO负责人认识到,企业是可以改变的,需要的是用你的理念和耐心去沟通,找准合作的切入点。又因为企业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肯捐出善款,其实就是为它的产品做广告,为它的公司树形象。在它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坚持NGO的立场,说服企业,不要光从眼下利润着眼,要从创知名企业出发,做好善行的积累。 该NGO负责人强调,NGO不能放弃原则,做无谓的妥协,也不要轻易放弃多争取一个合作伙伴、多积累一点社会资本的机会。+ + + +点评:坚守底线、灵活谈判、适当妥协,是该NGO与企业合作的制胜法宝,虽然在现实中这几点是不易同时做到的。从长远眼光出发,该NGO希望不做一锤子买卖,而是抓住时机,认真总结,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的联系制度,培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样一旦企业换人,当事人离职,也不会影响两个机构之间的继续合作。本案例显示,该NGO负责人不卑不亢,行事沉稳,面对知名大企业,胸中自有方略,在坚持底线的同时,善于从对方角度出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促使对方理解到CSR的履行其实就是对其品牌的促进。希望您能从本案例当中得到些许灵感。 这是关于上海一家新成立的环保NGO如何敲开世界500强企业大门的故事。该项目负责人勤于思考、勤于调研的精神也许代表着一部分上海人勤勉、谦卑、务实、柔韧的特质。
案例13:上海道融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向UPS公司成功申请资金以执行环保项目上海道融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心 与 UPS公司官方网站:http://www.daorong.org.cn/http://www.ups.com/content/cn/zh/index.jsx?WT.svl=BrndMrk案例提供者:上海道融自然保护项目官员 2012年2月,上海道融自然保护向UPS公司基金会申请资助一环保项目,并且鼓励企业员工共同参与到该环保活动中来。该申请得到了公司总部的批准。 该项目官员以前在其他NGO工作时,曾经与UPS公司合作开展志愿者活动,了解到该企业对环保领域的公益项目有资金支持,也了解到公司内部如何开展申请、审核等流程。该公司员工成立了一个公益项目委员会,负责对申请者的项目进行评估、审核以及上报到美国总部。每年每季度该企业都有一部分资金用于开展公益项目,而且运行的机制也比较成熟,所以从流程上来看,沟通是比较顺畅的。在与UPS沟通的过程中,NGO项目官员发现,公司的公益项目委员会对NGO比较了解,而且非常鼓励其员工参与公益活动,在他们支持的公益项目中,通常都需要设计员工参与的内容;由于UPS是一家跨国企业,在美国总部设有基金会,因此公司对CSR的认识相对比较成熟,结合企业的业务模式和服务领域,公司制定了公益项目的资助、支持范围,这也是与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相辅相成的。公司的公益项目委员会是由员工成立的,所以在沟通中非常重要的是让委员会成员认识并了解到项目目标意义、产出及可行性,包括UPS员工可以如何参与进来。另外,企业人一向非常重视项目的产出、效果是否可以量化、是否可持续、预算的合理性等方面。所以对以上这部分内容,NGO前后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沟通、完善,最终才向UPS美国总部基金会递交了项目计划书。该项目官员发现,委员会的模式还是比较公正的。是否资助,主要取决于项目本身的价值以及该NGO的执行力。此外,建议NGO在与企业合作时,要尽可能地提供量化的信息,包括在对项目活动和预算内容上都需要详细、合理、清楚的表述。她说:“其实这两年明显能感觉到企业主动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在不断提升,但是在我们接触的大部分公司里,还是以员工活动为主的,一般企业比较谨慎,他们不太会轻易捐赠,或者在公司体制里也没有这个计划,只有大型公司才有这样的预算,但他们一般也是和比较知名的民间组织合作,这个需要和公司的自身品牌定位相符合。这一点上草根组织是不具备优势的。当然也不排除,双方接触时间久了,他们对你做的事情认可了,如果他们有相应的预算,也会开展进一步的合作。”+ + + +点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NGO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只有在对企业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调研之后,找出对方的需求,并且将之与自己的需求相对接,方能开展下一步,即洽谈合作。虽然案例中的NGO才刚成立不久,但这位项目官员是一位勤于思考、勤于调研的有心人,而UPS公司又是一家对CSR非常认可的世界500强百年企业,所以双方沟通的障碍会小一些。NGO深入了解对方需求之后,只要将项目计划做得很专业,讲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资源有哪些,尽可能做到量化,那么拿着这份项目计划书去与公司沟通,一般来说进展会比较顺畅,因为这种深度理解和重视CSR的跨国公司十分清楚的一点是,CSR在中国的履行离不开中国当地NGO的支持;它迫切希望在中国找到专业性强、项目执行能力强的本土NGO。
敲开企业的大门,关键在于在“对”的时机就“对”的议题找对部门、找对人。 以下案例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案例14:南京绿石环境行动网络应邀向某家电跨国公司提供环保改进方案,沟通得力,合作进展顺畅南京绿石环境行动网络 与 某家电跨国公司官方网站:http://www.green-stone.org/案例提供者:南京绿石环境行动网络负责人 李春华女士 2010年初,南京某家电跨国公司主动找到南京绿石,希望就环境保护开展合作。代表公司前来沟通的是公司环境推进课课长。此后不久,“绿色选择联盟”发布了IT品牌表现的第一份榜单。在这份榜单上,该家电公司的排名很靠后,说明其重金属污染处理不力。南京绿石负责人就立刻与该公司这位课长取得了联系,向他讲明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并请他将调查报告递送给公司总部。大约一周后,公司就联系绿石,说他们总部非常重视这件事,并会派专人去与绿色选择联盟“盟主”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IPE) 联系。后来,绿色选择联盟发布了新的榜单,该家电公司的排名就变得非常靠前了。南京绿石负责人认为,NGO与企业沟通时,找到合适的人非常重要。与这家企业沟通顺利,最大的原因在于这位环境推进课课长本人很重视这件事,他能够找到最有效的内部沟通的途径,让公司重视这件事,且解决此事。+ + + +点评: NGO与企业沟通,找到一个切入点是很重要的。大公司组织结构不免复杂,分工较细,外人多少会感觉壁垒森严。如果找对了部门找对了人,就会感觉很多大门一下子就都打开了。案例中公司主动来找NGO,而在现实中一般是NGO主动去找公司。如果找到的第一个公司部门某工作人员对NGO说了不,其实可去确定一下该部门是不是负责CSR的,是不是最“对”的部门。如果不对,就接着找另一个部门。如果是对的,那么不妨试试去找该部门内的另一位工作人员。这样一个一个地去试,多敲几扇门,一直敲下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有一天会有一扇门为您而打开。其它案例待续。
关注公众号秋风月笛,获取更多咨询。
页:
[1]